第五十三章 净琉璃雏形
弟子的成长,如同为药师这艘慈悲航船增添了坚固的风帆与有力的船桨,使得度化众生的伟业得以更稳健、更迅捷地向前推进。黄土坡这片土地,在药师愿力的持续滋养与弟子们及广大信众的共同努力下,那“净土雏形”的景象,不再仅仅是自然的异象与心境的转变,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具组织性、更为稳固的社会形态呈现出来——一个微缩的、人间的“净琉璃世界”模型,正在悄然成型。
随着药师声望的远播,不仅仅是求医问药者,越来越多渴望脱离苦难、寻求心灵依怙的人们,从西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之中,有饱受战乱流离之苦的难民,有被苛捐杂税逼得走投无路的农夫,有看透世事无常寻求解脱的士子,甚至还有一些放下屠刀、真心忏悔的浪子。黄土坡,己然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希望之地”与“避难方舟”。
面对这不断涌入的人流,原有的村落格局己无法容纳。在药师的默许与指导下,以寂明、云水及三位弟子为核心,开始了有规划的扩建与整合。新的定居点,不再杂乱无章,而是依据地势,错落有致地分布。材料虽仍多是土木茅草,但布局却暗合和谐之道,讲求通风、采光与邻里间的照应。
更重要的是,这个新兴的聚居地,从一开始,便尝试着将药师的十二大愿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净琉璃雏形”:
无疾苦之障: 以慧藤为主导,云水辅助,建立了公共的“药师坊”。不仅免费为居民诊病施药,更系统地教导众人辨识草药、预防疾病、保持环境卫生。坊前空地,每日都有练习强身导引术的人群,由慧石带领。在此地,因病致贫、因贫等死的惨剧,几乎绝迹。
无贫乏之忧: 土地由众人共同规划、协作耕种。借鉴了黄土坡引水工程的经验,水利设施完善,耕作方法不断改良。收获的粮食蔬果,除按劳分配保障基本生活外,盈余部分皆存入公共仓廪,用于救济新来者或应对不时之需。手工业也开始萌芽,编织、制陶、木工等,产品内部流通,各取所需,暂无货币交易,以互助为主。钱员外等人捐出的资财,也由公推的长者管理,用于公共建设。
无愚痴之暗: 讲经堂扩大了数倍,成为整个聚居地的精神文化中心。寂明与慧源是固定的讲师,每日定时开讲,内容从浅近的因果故事到深奥的般若空性,循序渐进。此外,还设立了“蒙学堂”,由识字的信徒轮流教导孩童读书识字,学习的教材除了世俗经典,更包含佛经要义与药师本愿。智慧之光,在这里被有意识地点燃与传递。
无怨憎之缠: 人际纷争的调解,形成了制度。小的矛盾由邻里间德高望重者协调;稍大的纠纷,则由寂明、慧源或几位公推的长者组成“和合会”进行仲裁,其原则完全依据佛法慈悲、平等、利他的精神。在这里,“以和为贵”不是口号,而是深入人心的共识与实践。
无贵贱之别: 无论出身如何,曾经是富商、乞丐、官员、流民,在此地,皆以“道友”或“乡亲”相称。分工虽有不同,但人格绝对平等。决策公共事务时,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最终由德者、智者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决定。王哑巴也能因其勤劳与公正,被推选参与仓廪的管理。
人人行善,无有疾苦: 这或许是此地最令人称奇的现象。帮助他人,不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谁家有了困难,无需呼吁,左邻右舍自会伸出援手。耕作、建设、清扫、照料病患……许多工作都是在一种祥和、喜悦的氛围中自愿完成。因为大家都明白,此地的安乐,源于每个人的善念与善行,维护它,是每个人的责任与荣耀。
这个初具规模的共同体,没有严苛的律法,却秩序井然;没有强大的武力,却安宁祥和;没有奢华的享受,却充满发自内心的法喜。它就像一颗精心培育的种子,虽然规模尚小,却完整地蕴含着药师十二大愿所描绘的理想世界的全部基因。
药师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的安宁与喜悦,看着孩子们在蒙学堂前朗朗诵读,看着田地里茁壮的禾苗,听着讲经堂中流出的法音……他仿佛看到了未来那广阔无垠的净琉璃世界,在此地投下的清晰倒影。
他知道,这“净琉璃雏形”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庇护了眼下这几百上千人。它更是一个示范,一个证明,向十方世界昭示着:以佛法为指导,以慈悲愿力为核心,人间净土并非虚妄,是可以真实建立起来的!
它像一座灯塔,其光芒虽然还微弱,却为无量仍在苦海中挣扎的众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可行的道路。而他的弟子们,以及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居民,都将是这颗珍贵种子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净琉璃的光辉,正从这小小的雏形开始,准备着照亮更广阔的世界。
(http://www.220book.com/book/XLZ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