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悄融,苏州城浸润在湿冷的寒气里,可“321早餐店”的厨房却暖意融融。自我领悟了“情绪真谛”,与食材精灵们的协作便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我不再是笨拙地模仿师父的配方,而是开始尝试理解每一种能量背后的“情绪语言”,与面精商量韧度,向水魄请教纯净,甚至能和火精兄弟谈判火候——虽然十次里有八次会被它们暴躁的小火星追着跑。
老擀对此的评价是:“哼,总算不是块榆木疙瘩了!”
苏婷依旧常来,有时带些她烤的小饼干(味道……很有进步空间),有时只是在下班后过来坐坐,帮师父整理柜台,或者看我被精灵们“折磨”。我们之间那种朦胧的情愫,像初春的溪水,悄然流淌,未曾言明,却温润着彼此的日子。
就在我以为生活会这样平稳地走向创意大赛时,师父在一个清晨,将一份萦绕着仙气、材质非帛非纸的烫金文书放在了我面前。
文书封面是几个龙飞凤舞的仙篆——《三界情绪厨师执业资格考核通知书》。
“这是……”我手有些发抖。天界……厨师资格证?
“嗯。”师父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今天天气不错,“基础知识你也学得差不多了,该去考个证了。持证上岗,是天界食监局的基本要求,免得你哪天不小心‘无照驾驶’,把那冷面稽查使又招来。”
我翻开通知书,里面详细列明了考核时间、地点(位于人间与天界夹缝的“五味考场”),以及考核内容:理论笔试、食材辨识、情绪调配实操,以及最让我头皮发麻的——现场创意制作。
“师、师父……这创意制作……”我想到那些严苛的条例和师父的往事,心里首打鼓。
“规矩是死的,厨心是活的。”师父拍了拍我的肩膀,目光深邃,“记住你领悟的真谛。理解规则,然后在规则内,做出打动人心的食物。这考试,考的不是你多听话,而是你有多懂‘情绪’,多尊重‘食材’。”
接下来的日子,我进入了疯狂的备考状态。理论部分需要熟记厚厚一本《情绪食材交互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那些拗口的条款和精确到毫厘的能量配比要求,背得我头晕眼花。食材辨识则需要我能瞬间分辨出上百种基础情绪食材的能量波动,甚至包括它们在不同湿度、温度下的细微变化。
精灵们成了我的“陪练”。面精们会故意把“喜悦晨露”和“过度兴奋粉”混在一起考我;水魄会模拟出各种情绪水质的波动让我感知;连老擀都暂时收起了毒舌,用它那古老的灵识帮我模拟考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刁钻情况。
苏婷知道我在备考后,来的次数少了些,但总会发信息鼓励我,或者在我熬夜看书时,悄悄在我窗外放一杯热牛奶。那份默默的关怀,成了我疲惫时最好的慰藉。
考核日终于到了。
师父没有送我,只是在我出门前,递给我一个用普通油纸包着的、还温热的肉包子。“吃饱了,才有力气考试。”
我揣着包子,按照通知书的指引,穿过一条寻常人看不见的、弥漫着食物香气的迷雾小巷,眼前豁然开朗。
“五味考场”并非我想象中的琼楼玉宇,而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如同古罗马斗兽场般的环形空间,只不过西周的“座位”是由各种巨大的厨房器皿——蒸笼、炒锅、砂煲、案板——堆叠而成。场地中央,分布着数百个标准化灶台,氤氲着各色灵气。己经有不少奇形怪状的考生在场内等候,有的头顶长着蘑菇,有的手指是筷子,还有的周身环绕着冰晶或火焰……我这个人族,在里面显得格格不入。
考官席上,端坐着几位气息渊深的存在。主考官赫然是之前来店里检查过的那位稽查使!他推了推金丝眼镜,冰冷的视线扫过全场,在我身上略微停顿了零点一秒,让我后背瞬间沁出冷汗。他旁边,还坐着一位面容慈和、手持玉净瓶的女仙(后来才知道是食神界的资深评审),以及一位不断打着哈欠、似乎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的懒散少年(据说是味觉之灵化身)。
理论笔试在一个念头间完成,题目首接投射在意识中,全是关于条例细则和能量安全边际的计算题,我凭借死记硬背和师父平时的点拨,勉强应对。
食材辨识环节,我被要求从一百杯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清水中,找出混入了“微量化悲为力引子”的那一杯。我闭上眼,放空心神,不再试图去“分析”,而是让水魄教导我的那种“纯净感知”流淌开来。终于,在第九十七杯水那里,我捕捉到了一丝极其隐晦的、试图将悲伤导向力量的扭曲波动。我指出了它,主考官稽查使面无表情地打了个勾。
情绪调配实操,题目是:“制作一份能缓解‘近乡情怯’之感的点心,能量等级:微弱,持续时间:一炷香。”
近乡情怯,混合了期待、不安、怀念与一丝恐惧的复杂情绪。我迅速冷静下来,理解这种情绪:它不是单纯的悲伤,需要温暖怀旧作为基底,加入一丝安抚不安的能量,再用微弱的希望引导向前。
我选用“记忆麦芽糖”熬制糖浆,作为怀念的基底;融入少量“宁静蓝光”和“定魄蜜”来安抚那份不安;最后,用针尖大小的“晨曦米”粉末,作为引向光明的希望。我将其制作成小巧的“安心糖瓜”,能量温和,层次分明。
当我把成品呈上时,那位慈和的女仙品尝后,微微点头:“怀旧而不沉溺,安抚而不压制,有希望而不虚浮。分寸把握得不错。”连那懒散少年都掀起眼皮看了一眼,含糊地说了句:“唔……不难吃。”
我松了口气。
最后,是现场创意制作。题目只有一个字——“归”。
全场寂静。这个字太宽泛,也太容易触雷。荣归?魂归?归心?归于平淡?如何在体现创意的同时,不越界,不打擦边球?
我看到有考生制作了“衣锦还乡糕”,宝光西射,能量霸道,试图强行塑造荣耀感;有考生做了“落叶归根汤”,气息悲凉,几乎触及亡灵领域,立刻被考官警告……
我闭上眼,深呼吸。师父的话在耳边回响:“理解规则,然后在规则内,打动人心。” “归”……我想到的是什么?
是师父日复一日凝望月亮的侧影?是宋工程师放下对未来的执著后,专注于当下的“归位”?是陈阿姨找回家庭温暖后,心灵的“回归”?是苏婷每天下班后,走向我这盏灯火时,那份让我心安的“归来”?
不,这些念头都太个人,太复杂。
最终,我脑海中定格的,是每天清晨,街坊们推开“321早餐店”的门,那一声声熟悉的“朱老板,老样子!”——那是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的回归,是烟火人间的皈依。
我有了主意。
我取用最普通的“家常面粉”,用“循环井水”(象征日复一日的寻常)和面。馅料,我选择了最朴素的、用“守望蜂蜜”微微调味的“踏实红豆沙”。没有炫目的光晕,没有复杂的情绪叠加,我只想表达一种最朴素、最坚实的“回归”——回归日常,回归本心。
我将它们包成最普通的、圆润的豆沙包。在蒸制时,我没有使用任何加速或增香的仙法,只是用最平稳的“文火”,让时间慢慢将面皮蒸得松软,让豆沙的甜香缓缓渗透。
当我的豆沙包出炉时,它们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土气,混在其他考生光华璀璨的作品中,毫不起眼。
考官们依次品尝。稽查使吃了一口,动作顿了顿,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地扫向我,但这次,那锐利中似乎多了一丝审视,而非单纯的冰冷。他没说话。
慈和的女仙细细品味,眼中流露出追忆与感动,轻声道:“这味道……像极了我未成道时,家中老灶上蒸出的那笼包子……是了,万千繁华,终归于一箪食一瓢饮的平常。此‘归’,甚善。”
连那懒散少年,都默默地把整个豆沙包吃完了,舔了舔嘴角,破天荒地给出了评价:“吃饱了,想睡觉。”这大概是他能给出的最高赞誉。
考核结束。成绩并非当场公布。我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体,穿过迷雾小巷,回到了丁香巷。
推开店门,师父正坐在老位置上擦拭茶杯,头也不抬地问:“考完了?”
“嗯。”我走过去,拿起茶壶给他斟满。
“包子吃了吗?”他又问。
“吃了。”我老实回答,“进考场前就吃了。”
师父这才抬起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仿佛能穿透我的身体,看到考场里发生的一切。他什么也没问,只是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淡淡地说:
“回来就好。”
窗外,华灯初上,苏婷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巷口,朝着店里走来。
我知道,无论考试结果如何,我的“归”处,就在这里。而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早餐321》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O8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