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学术沙龙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烬余书:青衫夜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OT8/ 章节无错乱精修!
 陈家镇的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井上雄一的请柬,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由一名穿着整洁和服、步履恭敬的少年送来的。请柬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上等桑皮纸,边缘烫着细密的菊与刀纹,墨迹是沉稳的乌丝栏,内容是用流利的中文书写,措辞极尽客气与推崇。

“谨订于十月廿六日(星期六)下午三时,于国际饭店西楼‘菊之间’举办小型文化沙龙,主题为‘古籍保护与东亚文化之未来’。素闻晏先生于版本目录之学深有造诣,恳请拨冗光临,不吝赐教。 井上雄一 谨启”

落款处,除了井上雄一的名字,还盖着一枚殷红的篆体印章:“帝国学术振兴会 上海事务所”。

曼青拿着这张散发着淡淡檀香的请柬,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细腻的纹理。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学术交流,而是井上雄一在初次登门试探后,精心布置的一个更广阔、也更公开的舞台。国际饭店,“菊之间”,这些名称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味。拒绝,显得怯懦且不合常理;接受,则意味着要踏入一个敌友难辨、言语皆为刀剑的险境。

她沉默了片刻,将请柬轻轻放在红木桌上。阳光透过窗格,在请柬的菊纹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知道,自己必须去。这不仅关乎个人勇气,更关乎在这场文化博弈中,她所代表的立场,不能缺席。

周六下午,国际饭店。旋转门将外界的车马喧嚣隔绝,内部是另一个世界: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面,高耸的穹顶垂下璀璨的水晶吊灯,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雪茄和高级香水的混合气味。穿着白色制服、手套一丝不苟的侍者无声地穿梭。这里是在沪外侨和上层华人社交的核心场所,今日,更添了几分不同寻常的文化气息。

曼青穿着一身素雅的深青色暗花绸旗袍,外罩一件米白色开司米披肩,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简洁的发髻,别无饰物,只腕上戴着一只通透的翡翠镯子。她刻意保持了低调,却自有一股书香门第的沉静气度,在珠光宝气的宾客中,反而显得格外出尘。

在侍者的引导下,她来到西楼的“菊之间”。和室风格的推拉门敞开着,内部是中西合璧的装饰:榻榻米区域摆放着矮几和坐垫,供日方宾客使用;另一侧则是西式的沙发与茶几。墙上挂着几幅日本浮世绘和中国山水画,看似和谐,实则暗含较量。

宾客己有二三十人,中外皆有。几位上海文化界的名流,几家外国通讯社的记者,几个大学里的教授,还有几位曼青隐约认得是南京方面文化官员模样的人。井上雄一作为主人,正穿梭其间,用流利的中、英、日语与宾客寒暄,举止得体,笑容可亲。他今日穿着一套深色条纹的西式礼服,比上次的和服更添了几分国际化的精致。

曼青的出现,引起了一些细微的骚动。不少目光落在她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也有几分不解——这样一个看似与这种场合格格不入的年轻女子,为何会受到井上如此郑重的邀请?

井上雄一立刻看到了她,快步迎了上来,笑容满面:“晏先生大驾光临,蓬荜生辉!快请进。”

“井上先生客气了。”曼青微微欠身还礼,态度不卑不亢。

井上亲自将她引到靠近主位的一处沙发坐下,旁边正好是那位曾与她在书店有过一面之缘的、对日本文化策略持批判态度的《字林西报》英国老记者莫里斯。莫里斯看到曼青,友好地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曼青的目光捕捉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顾景琛。他独自一人,站在靠窗的位置,手里端着一杯香槟,正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的跑马厅。他今天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打着银灰色领带,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沉静,与周围喧闹的社交氛围保持着一种疏离感。他似乎感觉到了曼青的视线,转过头,目光与她有一瞬间的交汇。没有惊讶,没有寒暄,只是极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一下头,随即又转开了目光,仿佛只是无意中的一瞥。

曼青的心微微一动。他果然也来了。是巧合,还是必然?他的出现,让这场沙龙的背景变得更加复杂难明。

沙龙开始了。井上雄一作为主持人,先做了一番开场白,语调温和,内容却绵里藏针。他首先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从甲骨文到宋版书,如数家珍。但随即话锋一转,谈到近代以来,因战乱频仍,这些文化瑰宝如何面临流失、损毁的危机。他引用了日本国内如何精心保护唐抄本、宋拓片的例子,进而提出“东亚文化同源一体”的观点,认为在“当前特殊时期”,由更有“能力”和“决心”的一方来主导区域性文化的“协同保护与研究”,是“历史的责任和必然”。

“……文化如水,流动是其天性,但若无堤坝引导,则易泛滥成灾,最终干涸。我们所需要的,是建立新的秩序,让优秀的文化得以在安全的流域内,滋养更广阔的土地。”井上雄一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整个房间。

几位与日方关系密切的中国学者随声附和,大谈“共荣”的必要性。莫里斯记者皱着眉头,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曼青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着茶杯的杯壁。她知道,该她说话了。这不是出风头,而是必须发出的声音。

当井上将目光投向她,示意她发言时,曼青缓缓放下茶杯,站起身。她没有看井上,而是将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宾客,声音清晰而沉稳,不带丝毫火气,却字字千钧:

“井上先生高论,令人深思。诚然,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保护。晏某不才,一生与古籍为伴,深知片纸只字,皆为先贤心血,后世灯塔。水固需流动,然其源不可改,其道不可夺。真正的保护,在于正本清源,使其精神得以在其生长的土壤中,自然延续。若以保护之名,行移植之实,恐南橘北枳,非但不能滋养新土,反失其本真之味。《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文化之传承,在乎人心向背,而非强力所能主导。”

她的话,引经据典,委婉却坚定地驳斥了井上所谓“引导”和“新秩序”的论调,强调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和主体性。话音落下,场内出现片刻的寂静,随即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莫里斯记者赞赏地看了她一眼。

井上雄一的脸上依旧挂着笑容,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他呵呵一笑,巧妙地将话题引开:“晏先生不愧是版本学大家,见解独到。说到古籍保护的技术,我最近正好得到一套明末的《萝轩变古笺谱》,在修复上遇到一些难题,不知晏先生可否指点一二?”

他挥手示意,一名助手捧上一个精美的楠木书函。井上打开书函,取出几张笺纸,果然是《萝轩变古笺谱》的残页。他指着其中一张笺纸上的一处虫蛀和颜色脱落,向曼青请教修复之法。

这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机会。曼青立刻认出,这套笺谱,正是顾景琛前几日送到书店,又被她婉拒的那套!井上在此刻拿出它,用意深远:既是在众人面前展示他的“藏品”和“学术追求”,更是对曼青和顾景琛关系的一种隐晦试探。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曼青身上。

曼青心中雪亮。她走上前,仔细查看了笺纸,然后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井上,又若有若无地扫过不远处的顾景琛,缓缓开口:

“井上先生这套笺谱,确是难得。看这用纸、用色,应是清初高手仿明之作,虽非原刻,亦足珍贵。虫蛀之处,可用极细的鼠毫笔蘸取稀释的明矾水轻点加固,防止蔓延。至于这颜色脱落……”她微微蹙眉,沉吟片刻,“乃因当年所用植物颜料稳定性不足,年代久远,见光易褪。修复极难,强行为之,恐伤及周边纸纤维。有时,保持其残缺原貌,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保护,所谓‘大巧若拙’。”

她的回答,既展现了专业素养,点明了笺谱的真实年代,又借“修复之难”和“保持残缺”的道理,再次隐喻了文化干预的风险。同时,她完全避开了与顾景琛的任何关联,仿佛从未见过此物。

井上雄一深深看了曼青一眼,笑容不变:“受教了。晏先生果然名不虚传。”

沙龙在一种表面和谐、底下暗流汹涌的气氛中继续进行。宾客们三三两两交谈。曼青借故走到摆放点心的长桌旁,取了一块杏仁蛋糕。几乎同时,顾景琛也看似无意地走了过来,站在她身旁,挑选着水果。

两人之间隔着一步的距离,没有任何眼神交流。周围是嘈杂的人声。

就在这时,顾景琛用极低的声音,快如耳语般说了一句,清晰得只有曼青能听见:“下周三,广慈医院,儿科门诊,李大夫。‘孩子’的病历。”

说完,他若无其事地用银叉叉起一块蜜瓜,转身走向了另一群宾客。

曼青的手指微微一顿,随即恢复自然,将蛋糕送入口中。甜腻的奶油在舌尖化开,她却品不出丝毫味道。心脏在胸腔里沉稳而有力地跳动着。

“孩子”,是暗号,指代需要传递的紧急情报或物品。“广慈医院,儿科门诊,李大夫”,是下一次接头的时间、地点和对接人。顾景琛,在这个最公开、也最危险的场合,用最隐蔽的方式,向她传递了最关键的信息。这不是试探,而是确凿无疑的同盟信号。他冒险此举,意味着他判断井上的沙龙本身,或者沙龙之后可能发生的监视,己经使得常规联络渠道变得不安全。

他是在帮她,也是在帮他们共同的事业。

沙龙结束时,己是华灯初上。井上雄一在门口与宾客一一告别,对曼青更是格外客气,再次邀请她“常来交流”。曼青礼貌地应酬着。

走出国际饭店旋转门,晚风带着凉意吹来。曼青没有叫车,而是沿着静安寺路慢慢走着。她的脑海中,回响着井上雄一冠冕堂皇的论调,宾客们各怀心思的面容,以及顾景琛那句石破天惊的低语。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她在公开的舞台上,守住了文化的尊严;而在最危险的敌人眼皮底下,一条新的、更隐秘的通道,在无声中建立了。

她抬起头,望着夜空中初升的疏星,深深吸了一口气。前方的路,依然迷雾重重,但至少此刻,她知道自己并非独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OT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烬余书:青衫夜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OT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