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间巡查,发现问题
春耕过后,田里的水稻秧苗渐渐抽出新叶,苏软每天都会跟着林父去田里巡查。
这天清晨,两人走到水稻田边,苏软蹲下身仔细观察——只见田里的秧苗栽得乱七八糟。
有些地方挤得密密麻麻,叶片互相叠压着,底层的叶子己经开始发黄。
有些地方却稀稀拉拉,空隙能塞进一只手,的土地被太阳晒得发白。
林父也蹲下来,拨了拨发黄的秧苗,无奈地叹气:“每年栽秧都这样,要么手紧了栽密了,要么手松了栽稀了。
密了的地方争阳光、抢养分,秧苗长不壮;稀了的地方浪费土地,产量上不去,真是难办。”
苏软看着参差不齐的秧苗,心里却有了主意——现代农业里的“合理密植”,不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 苏软提议,合理密植
苏软拉着林父,在田埂上找了根小木棍,在泥土上比划着:“林爹,咱们可以按固定的距离栽秧!
比如行距留一尺宽,株距留半尺,这样每棵稻苗之间的距离一样。
都能晒到太阳、吸收到养分,不会互相争抢,也不会浪费土地。”
为了让林父更明白,她还从田边找了根细长的绳子。
让林二哥帮忙,把绳子的两端系在田埂的木桩上,又在绳子上每隔半尺打个结做标记。
“栽秧的时候,顺着绳子的标记栽,每两个结之间栽一棵。
行距就按绳子的间距来,这样栽出来的秧苗又整齐又均匀。”
林父看着绳子上的标记,又看了看苏软认真的模样,心里渐渐动了——这方法听起来确实比瞎栽靠谱。
3. 家人质疑,试种验证
林母和林二哥听说苏软要改栽秧的方法,都有些犹豫。
林母放下手里的水桶,皱着眉说:“软妹,祖祖辈辈栽秧都是凭手感,哪有按尺子量的?
万一改了方法,稻苗长得更差可怎么办?”林二哥也跟着点头:“是啊,咱们没试过,心里没底。”
苏软知道大家是怕冒险,便提议:“那咱们先在一小块田里试种!
就用东边那半亩田,按我说的方法栽,其他田还按原来的方法。
等过段时间,看看两块田的秧苗长势,要是试种的田长得好。
咱们再推广到其他田;要是不好,也没多大损失。”
林父觉得这个主意稳妥,拍板决定:“就按软妹说的办,今天咱们就先栽那半亩试种田!”
当天下午,一家人就拿着绳子、尺子,在半亩田里忙活起来,按标记栽下了整齐的秧苗。
4. 自制肥料,滋养作物
解决了栽秧的问题,苏软又想起作物的养分——买现成的肥料要花钱,林家现在不宽裕,不如自制“农家肥”。
她拉着林家人,在田边挖了个一米见方的土坑。
又去收集家里的秸秆、菜园里的老菜叶,还有鸡圈、鸭圈里的粪便,一层层往坑里堆。
“先铺一层秸秆,再撒一层粪便,最后盖一层泥土,这样堆起来发酵半个月,就能变成肥料了。”
苏软一边示范,一边解释,“这肥料比买的便宜。
还能把废物利用起来,撒到田里能让土壤更肥沃,秧苗长得更壮。”
林二哥按她说的,每天都去给肥堆翻一翻,让它发酵得更均匀。
半个月后,打开肥堆,里面的材料都变成了黑油油的腐殖土。
闻着有股淡淡的泥土香,撒到田里时,连周围的杂草都长得更精神了。
5. 试种田块,长势喜人
又过了一个月,试种的半亩水稻田彻底变了样——田里的秧苗长得整整齐齐。
每一棵都挺拔精神,叶片翠绿发亮,没有一片发黄的叶子。
稻苗的根系也长得格外粗壮,轻轻一拔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须根。
而旁边按老方法栽的水稻,依旧是稀密不均,密的地方叶片发黄,稀的地方土地,对比格外明显。
这天,邻居王大爷路过田里,看到林家试种田的稻苗,忍不住凑过来问:“老林,你家这半亩稻子怎么长得这么好?
又整齐又壮实,有啥诀窍啊?”林父笑着把苏软教的“合理密植”和自制肥料的方法告诉了他。
王大爷听得连连点头:“原来是这样!这方法好,下次我也试试!”
6. 全村效仿,增产有望
看到试种彻底成功,林家赶紧趁着农闲,把其他几亩田的作物也按苏软的方法调整——水稻田重新按行距。
株距补栽、间苗,小麦田也按比例调整了密度,还把自制的农家肥撒到了各个田里。
村里的人看到林家的作物长势一天比一天好,纷纷上门请教,苏软耐心地给大家讲解。
怎么量行距株距,怎么堆肥发酵,连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
到了夏初,整个林家村的田地都变了样——水稻田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小麦田的麦苗绿油油一片,看不到一块的土地。
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看着自家旺盛的作物,都忍不住笑着说:“今年肯定能多收不少粮!
多亏了苏软这丫头,给咱们带来了好方法!”阳光洒在绿油油的田野上,满是丰收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XQD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