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善信,今日我们来探讨佛法中甚深微妙的缘起之理。
“缘起”二字,乃佛法之精髓,是佛陀所证悟的宇宙人生之真谛。《阿含经》中言:“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简单说来,便是世间万物皆非孤立存在,一切法的生起、存在与消亡,皆依赖于众多的因缘条件。
大家不妨看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皆在缘起的法则下运行。就如我们眼前的这棵树,它的存在并非偶然。种子是它的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便是缘,因缘和合,才使得这棵树得以生长、开花、结果。倘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比如没有阳光的照耀,或者土壤缺乏养分,这棵树都难以茁壮成长,甚至可能枯萎死亡。这便是缘起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再看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是缘起的展现。我们今日能相聚在此,共同探讨佛法,这也是缘起。你们每个人怀着对佛法的向往与求知之心而来,这是因;而我在此为大家开示,以及这个场所、此时的机缘等,便是缘。正是这些因缘的汇聚,才有了我们此刻的相聚。大家想想,若是没有这些因缘的和合,我们又怎能在此共同交流佛法的智慧呢?
从更深层次来讲,我们的生命流转,同样遵循着缘起的规律,这便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将我们从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之苦,剖析得淋漓尽致。
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它如同黑暗中的迷雾,让我们迷失方向,不明真理。因无明,我们便会造作诸行,也就是产生各种身、口、意的行为。这些行为会熏习我们的识,就像在心田里种下了种子。识又会依托名色,名是精神层面的因素,色是物质层面的因素,二者相互依存。名色又会生起六入,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与外界的六尘相接触,便产生了触。有了触,就会有受,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感受。受又会引发爱,我们对乐受贪爱,对苦受厌恶。爱进而发展为取,想要获取、占有那些能带来乐受的事物,舍弃那些带来苦受的事物。取又会导致有,也就是业有,作者“在上小王”推荐阅读《佛法开示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造下了未来受生的业因。有就会生,生而后必有老死,如此循环往复,无有穷尽,这便是我们在生死苦海之中不断轮回的缘由。
然而,大家不要以为缘起只是让我们陷入轮回的束缚,它同样蕴含着解脱的智慧。既然一切法都是缘起的,那么当我们能够洞察因缘的本质,不再执着于事物的假有,就能打破这缘起的锁链,走向解脱之道。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烦恼和痛苦,若是能以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就会明白这些烦恼和痛苦并非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由我们过去的业因以及当下的因缘所共同促成的。当我们能够认清这一点,不被烦恼所左右,不随顺自己的贪嗔痴去造作新的恶业,而是以智慧和慈悲去对待,那么烦恼和痛苦就会逐渐减弱,首至消失。
再如,我们对世间的种种事物常常会生起贪爱和执着,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于是拼命地去追求、占有。但以缘起的观点来看,这些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性。就像水中的月亮,看似真实,实则只是月影的虚幻显现,我们若去水中捞月,终究是一场空。只有当我们放下对这些假相的执着,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在与安宁。
所以,诸位善信,我们要深刻领悟缘起的道理,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我们的生活,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质。在顺境中,不生贪爱和骄慢,明白这是过去善因与当下善缘的结果,要懂得惜福、感恩,继续培植善因;在逆境中,不生嗔恨和抱怨,知道这是自己往昔的业障现前,应以惭愧心和忏悔心去面对,积极地消除业障,转化因缘。
平日里,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正念,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因为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可能成为新的因缘,影响着我们未来的人生走向。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身、口、意三业都能与善法相应,多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多培养慈悲心和菩提心。如此,我们便能在缘起的流转中,逐渐积累福报和智慧,走向解脱的彼岸,证悟到佛陀所证悟的无上菩提。
愿大家都能与佛法的智慧相应,以缘起为舟筏,渡过这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阿弥陀佛!
(http://www.220book.com/book/XR7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