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对受的开示

小说: 佛法开示文   作者:在上小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佛法开示文 http://www.220book.com/book/XR7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善知识们,今日我们来探讨佛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受”。

在佛法的智慧体系里,“受”是五蕴之一,也是十二因缘中的关键一环。它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受”就是感受、领纳。我们的身心对于所接触到的境界,会有各种各样的领纳感受,这就是“受”的体现。

大家想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每天都在经历着无数的“受”。我们的眼睛看到美丽的风景,会觉得愉悦,这是一种“受”;看到不好的景象,会感到不舒服,这也是一种“受”。耳朵听到悦耳的音乐,心里欢喜,是“受”;听到刺耳的噪音,就会烦躁,同样是“受”。鼻子闻到芬芳的气味,会觉得神清气爽,这是“受”;闻到难闻的气味,就会皱眉掩鼻,这还是“受”。舌头尝到美味的食物,会觉得满足,是“受”;尝到苦涩的东西,就会觉得难受,也是“受”。我们的身体接触到柔软的物品,会觉得舒适,这是“受”;碰到坚硬、冰冷或滚烫的东西,会感到疼痛或不适,这依然是“受”。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受”可以分为三种,即苦受、乐受和舍受。苦受,就是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烦恼、忧愁的感受。比如我们生病时身体的疼痛,失去亲人朋友时内心的悲伤,遭遇挫折困难时的沮丧等等,这些都是苦受。乐受呢,就是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喜悦、满足的感受。像我们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与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欢乐,欣赏到美好艺术作品时的陶醉,都属于乐受。而舍受,则是一种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当我们处于一种平静、无特别情绪波动的状态时,就是舍受。比如我们在平常安静地坐着,没有特别的欢喜,也没有烦恼,只是一种平淡的状态,这就是舍受。

然而,我们要明白,这三种“受”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都是无常的。乐受不会永远持续,当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享受了快乐之后,这种快乐终究会过去。就像我们吃一顿美味的大餐,当时觉得很快乐,但吃完了,这种快乐也就渐渐淡去了。而且,乐受往往还会带来新的烦恼和痛苦。比如我们因为贪图物质享受而拼命追求财富,当我们得到财富时,可能会有短暂的快乐,但为了守护这些财富,我们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担忧、恐惧和贪婪,引发更多的烦恼。

苦受也同样如此,它也不是一首存在的。当我们经历痛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仿佛永远无法摆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痛苦也会慢慢减轻甚至消失。就像我们生病时很痛苦,但经过治疗和调养,身体恢复健康,痛苦也就没有了。而舍受呢,虽然看似平静无波,但也不是永恒的安稳,它很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干扰,随时可能转变为苦受或乐受。

在十二因缘中,“受”是由“触”而生的。我们的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境(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产生了识,这三者和合就是“触”,而“触”之后就会产生“受”。比如说,我们的眼睛(根)看到了一朵花(境),产生了眼识,这就是“触”,然后我们对这朵花产生了喜欢或不喜欢的感受,这就是“受”。所以,“受”是我们与外界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反应。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这些“受”而产生执着和烦恼。对于乐受,我们总是想要不断地追求和保持,希望这种快乐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对于苦受,我们则拼命地想要逃避和抗拒,不愿意面对;而对于舍受,我们又往往觉得平淡无聊,想要去寻找更刺激的乐受或者避免可能出现的苦受。这种对“受”的执着,就像我们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枷锁,让我们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

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受”呢?首先,我们要以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态去观察和认识“受”。当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时,不要立刻被它所左右,而是要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这种感受是怎么来的?它是真实可靠的吗?它会永远存在吗?比如当我们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感到痛苦时,不要马上生气或者难过,而是要想一想,对方的批评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才觉得痛苦?这种痛苦是不是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反应?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受”,而不会被它轻易地牵着走。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受”中培养出离欲的心态。不要过分地贪恋乐受,也不要过度地抗拒苦受。当我们享受乐受时,要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不要让自己的内心被快乐冲昏了头脑,要保持清醒的觉知,不生贪着。而当我们面对苦受时,不要一味地抱怨和逃避,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种成长和修行的机会。就像佛陀教导我们的,苦受是人生的真相之一,通过面对苦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无常和无我,从而激发我们追求解脱的决心。

最后,我们要通过修行来超越“受”的束缚。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禅定、观想、念佛等等。通过禅定,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受”的生起和消失,体会到“受”的无常和虚幻。在禅定中,我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者身体的感觉,当感受出现时,不做任何评判和反应,只是静静地看着它,让它自然地生起和熄灭。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够不受“受”的影响。观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观想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包括我们的“受”也是空无自性的,没有真实的存在。当我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受”的本质是空性时,我们就不会再被它所迷惑和困扰。

“受”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只要我们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面对它,用智慧去观照它,我们就能够在“受”中找到解脱的道路,超越痛苦和烦恼,走向真正的自在和安乐。愿各位善知识都能在修行中,正确地对待“受”,早日证得菩提,离苦得乐。阿弥陀佛。

作者“在上小王”推荐阅读《佛法开示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XR7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佛法开示文 http://www.220book.com/book/XR7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