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9章 误诊:当文明将物理危机归咎于自身

小说: 确定性牢笼   作者:什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确定性牢笼 http://www.220book.com/book/XSGP/ 章节无错乱精修!
 确定性牢笼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确定性牢笼最新章节随便看!

3. 工业与产业界的“内卷化”与“微优化”的陷阱:

笔触延伸至更广阔的产业图景。文章批评许多曾经的创新引擎——大型科技公司与制造业巨头——似乎越来越陷入一种“内卷化”的怪圈,将海量资源投入到“极致的微优化”和“存量市场的零和博弈”之中。

信息技术的“性能焦虑”:智能手机的芯片制程从纳米级向埃米级艰难推进,每一代的升级都耗费数十亿研发资金,却往往只带来百分之几到十几的CPU/GPU性能提升或百分之几的能耗下降,用户体验的改善日益边际化,难以感知。软件方面,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变得越来越庞大、臃肿,消耗着更多的系统资源,却只是为了实现一些锦上添花的功能或视觉变化。用户更换设备的周期不断延长。

算法经济的“注意力榨取”:文章不无尖锐地指出,无数全球最顶尖的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智慧,被大规模地投入到如何将在线广告的点击率再提升零点几个百分点、如何更精准地预测用户的购物偏好以增加区区几个点的转化率、如何优化信息流推荐以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长和互动指标。这些努力无疑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但其对社会整体生产力和人类福祉的实质性贡献,却显得越来越可疑和单薄。社论引用了某位匿名龟谷工程师的话:“我们正在用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计算工具和数据处理能力,去解决如何更高效地卖广告和让人沉迷于刷手机的问题。”

制造业的“极限精益”:制造业巨头们追求六个西格玛(6σ)之后的“七个西格玛”甚至更高标准,为了将产品缺陷率从百万分之三点西降到百万分之一以下,投入了不成比例的成本和精力去优化供应链、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这带来了极高的效率和可靠性,但也使得整个系统变得异常僵化和脆弱,难以容忍任何意外和扰动。创新更多地体现在流程优化上,而非产品本身的根本性变革。

“元宇宙”与“Web3.0”的“概念泡沫”:社论也审视了近期一些备受炒作的新兴概念,认为其中很多更像是对现有技术的重新包装和组合,或者试图在虚拟世界中重建甚至放大现实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包括其缺陷),而非真正创造了新的、有价值的体验和生产方式。其底层技术(如VR/AR的沉浸感和舒适度、区块链的可扩展性与能耗)依然存在显著瓶颈,难以支撑其宏大的愿景。

社论不无讽刺地写道:“这就像是一位技艺己臻化境的巨匠,能够将一粒普通的沙粒雕刻成结构复杂、栩栩如生的微缩艺术品,耗费毕生心血将其完美度从99%提升到99.9%,但他却无法发明出新的建筑材料来建造更坚固、更美好的房屋以供更多人安居。我们精于打磨、优化、榨取现有范式最后一丝潜力,却似乎失去了跳出框架、发明创造全新范式的勇气和能力。我们赢得了极致的效率,却可能正在抵押我们的未来。”

4. 创新生态系统的“保守化”与“规避风险”的文化基因:

社论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孕育创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土壤可能正在发生的不利变化。

“专利丛林”与知识流动壁垒:日益复杂严密、相互重叠甚至演变为“专利丛林”的知识产权体系,在保护创新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知识的自由流动、交叉融合和再组合创新。小公司和新进入者往往面临高昂的专利授权成本和法律风险。

资本市场的“短期主义”:公开市场对季度财报的过度关注,以及风险投资整体转向更快速、更可预测的回报模式(偏好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层开发),使得那些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极大的硬科技创新难以获得持续耐心的资本支持。资本更愿意投入“赋能”现有产业的项目,而非从零到一创造新产业的项目。

科研管理的“官僚化”与“KPI化”:庞大的科研管理机构、繁琐的经费申请、审批、进度报告和审计流程,消耗了研究者大量本应用于思考和探索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基于发表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申请数等量化指标的考核体系,鼓励跟风研究和“低垂果实”的采摘,而非高风险、高回报的长期探索。同行评议制度有时也可能倾向于保守,压制真正离经叛道的想法。

文化层面的“风险厌恶”:一种普遍存在的、追求短期可量化回报而非长期不确定突破的“规避风险”文化,开始弥漫在从学术界到产业界的各个角落。失败的成本变得过高,无论是对于研究者的职业生涯,还是对于企业的股价。大家更倾向于在己知的、安全的边界内进行增量创新。

“我们似乎正在系统性地‘优化’掉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但也意味着更高失败风险的探索,”文章总结道,“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变得过度金融化、过度管理化、过度指标化,其内在的冒险精神和对于未知纯粹的好奇心驱动,正在被实用主义和风险规避所侵蚀。”

社论并未给出一个简单武断的结论,而是审慎地、甚至略带沉重地梳理了几种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流传的、试图解释这一“大停滞”现象的竞争性理论:

“低垂果实假说”:认为最容易取得的科技突破(基于相对简单的原理和明显的应用路径)己经被我们的前辈摘取殆尽。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付出指数级增长的努力、资源和时间,才能获得线性增长的回报。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技术S形曲线的漫长平坦顶端。

“系统复杂性诅咒”:认为现有的科技-工业文明体系本身己变得过于复杂、相互依赖和耦合。任何重大进步都需要协调无数个子系统(技术、供应链、监管、市场、社会接受度)的同步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创新速度自然放缓,如同一个过于庞大的有机体,其新陈代谢和反应速度必然变慢。

“资源配置失衡论”:认为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资本和顶尖人才被过度吸引到了收益更快、更可见的领域(如金融工程、消费互联网、法律、咨询),而非那些真正推动人类知识边界、解决根本性挑战(能源、材料、生物、空间探索)但需要长期投入的硬科技基础领域。这种“脑力”的错配导致了根本性创新的贫血。

“监管与的过度约束”:认为日益严格的安全审查、环境评估、争议和隐私保护法规,虽然对于规避风险和保护社会价值至关重要,但也在客观上延长了创新周期,增加了成本,并在某些领域(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抑制了探索的活力。我们在“谨慎”与“进步”之间寻求平衡时,可能不自觉地过度偏向了一端。

最后,社论以一种深沉忧思的语调,展望了未来,并发出了呼吁:

“‘新大停滞’的风险是真实且严峻的。它并非世界末日,却可能是一种‘平庸化的末日’——一个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速增长甚至停滞的‘新常态’;一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公共卫生危机、老龄化)因缺乏真正的技术突破而找不到解决方案,只能进行艰难权衡和痛苦分配的時代;一个人类探索未知、超越自我的精神本身,因长期缺乏突破性的正向激励而逐渐变得平庸、内向、规避风险甚至陷入怀旧的时代。”

“是时候发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坦诚、深刻且不受既得利益与固有范式束缚的大反思与大辩论了。我们需要审视我们的科研方向、资助体系、教育模式、知识产权制度、资本市场估值逻辑乃至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是否在无形中共同构筑了一个阻碍下一个‘大爆炸’式创新时代到来的‘铁笼’。我们需要重新平衡‘效率’与‘探索’、‘优化’与‘冒险’、‘短期回报’与‘长期愿景’之间的关系。”

“否则,我们或许只能在一面不断回味过去辉煌、一面忙于应对眼前层出不穷的局部危机的过程中,无奈地见证一个‘新大停滞时代’的缓缓降临,并被迫在一个技术进步缓慢甚至趋于停滞的世界上,重新思考繁荣、进步、分配以及人类集体命运的全新定义——那必将是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艰难和复杂的命题。”

这篇长达万余字的社论,如同一块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其影响力远超几周前金融版那些关于“技术性调整”和“算法共振”的简短报道。《泛视角评论》的服务器流量短时间内暴增以致一度瘫痪,需要紧急扩容。文章下方的评论区在开放后数小时内便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条留言淹没,形成了一个观点激烈交锋的漩涡。从表示深切共鸣、分享自身领域“瓶颈”体验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到激烈辩论问题根源与解决方案的企业家、投资者和政策分析师,再到感到困惑、担忧甚至愤怒的普通读者,几乎涵盖了全球知识社会的各个层面。

社交媒体上,#新大停滞时代# 的话题标签如同野火般蔓延,迅速攀升至全球趋势榜前列,衍生出无数子话题和讨论串。人们开始自发地分享各自领域和生活中的“停滞”体验:

一位药物研发人员留言:“十年了,我们团队的研发预算增加了三倍,高通量筛选和AI辅助设计都用上了,但一期临床到获批的成功率还是低得可怜。靶点越来越难找,分子越来越复杂,成本高到快无法承受了。”

一位资深软件架构师感叹:“系统越来越臃肿,框架叠框架,库引用库。解决一个老问题引入三个新问题。真正的架构创新?很少看到了。大部分时间都在给一个庞然大物打补丁,确保它别垮掉。”

一位风险投资者写道:“看了几百份商业计划书,PPT都做得炫酷,故事都讲得动人。但深究下去,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寥寥无几,大部分是模式创新、市场整合、或者把旧技术应用在新场景。敢投真正硬科技的基金越来越少了。”

一位大学教师评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聪明,考试成绩越来越好,但问及真正开创性的、甚至‘离经叛道’的科学问题,却往往显得犹豫和保守。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在批量生产优秀的‘答题者’和‘执行者’,而非‘提问者’和‘探索者’?”

一种广泛的、虽然归因五花八门且模糊的焦虑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弥漫。公众首观地感觉到,科技带来的那种改变生活、令人惊叹的新奇感和革命性冲击似乎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迭代的疲惫感、“内卷”的压迫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隐约觉得“出了问题”,但几乎所有人都像那篇社论一样,将原因归咎于外在的、社会的、经济的或制度性的因素:科研经费分配不公且僵化、大型科技公司垄断抑制竞争、教育系统流水线化窒息创造力、全球地缘政治紧张阻碍合作、短期主义的资本市场扭曲激励……

没有人——或者说,几乎没有人——会想到,甚至不敢去想,去怀疑那最基础的、不言自明的公理:物理定律本身那固有的、允许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奇迹发生的运行方式,是否正在发生改变。将进步放缓归咎于自身的社会结构问题,虽然令人沮丧,但至少还在人类的掌控和理解范围之内,这种归因带来了一种奇异的、虚假的安慰和一种“只要我们改革制度、调整资源、重燃精神就能解决问题”的虚幻希望。

在仑昆高原的观测站,刘栗读到了这篇广为传播的社论。他看到文章里详细论述的“高能物理的玻璃天花板”和“深空探测面临的工程与预算挑战”,那正是他每天都在亲身经历的困境的核心表象。但社论和其引发的讨论,将其归因于预算不足、政治意愿缺乏和工程复杂度,而非那个正在扭曲时空结构、可能让所有大型精密仪器都逐渐失准的、“背景随机性衰减”的幽灵。他的嘴角泛起一丝极其苦涩的笑意,那是一种手握真相却无人相信、甚至无人愿意朝这个方向去想的巨大孤独。

在北地荒原的量子实验室,娜林雅快速扫过文章对“量子计算工程化艰难,退相干时间仍是最大障碍”的抱怨,心中一片冰凉的默然。评论者和公众都在重复着旧的叙事,讨论着退相干时间如何太短、纠错码如何复杂、规模扩展如何困难,却完全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退相干时间正在变得“过长”,长到了开始违背量子力学本身关于测量和概率的基本假设的程度,而这种“过于稳定”所带来的僵化,对于需要利用量子随机性和叠加态的量子计算来说,同样是致命性的,甚至更为诡异和可怕。她感到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窒息感。

在“普罗米修斯”前沿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夫拉德看到文中对“生物技术突破放缓,基因编辑遭遇递送瓶颈和争议”的探讨,只觉得一阵深刻的悲哀袭来。人们还在争论限制、监管框架和资金不足,却不知道生命的核心引擎——那个驱动进化的、盲目的、却无比重要的随机变异本身——的“功率”正在被无形地、系统性地调低。他们是在担心汽车跑得不够快,争论着是该换更好的机油还是修更平的路,却不知道发动机的燃油管线正在被某种力量一点点地拧紧,燃油供应正在缓慢而不可逆转地枯竭。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让他感到无力甚至荒谬。

他们都明白,这篇社论及其引发的广泛讨论,精准地捕捉到了“常数陷落”在文明层面显现的社会症状,却开出了一张完全错误的诊断书。它成功地将一种源于物理现实底层变化的、绝对的外部性危机,翻译并误解为了一场人类社会内部的、关于制度、资源和文化的精神危机。

公众和主流舆论开始感知到问题了,但他们的归因,与那隐藏在冰冷数据背后、正被“守望者”艰难勾勒出的恐怖真相相比,无异于将一场席卷全球、病因未知的致命瘟疫的初期症状(发烧、乏力、全身不适),普遍误判和误诊为普通的、因劳累过度、营养不均或心理压力引起的集体性亚健康状态,并围绕着“是否需要增加休假”、“是否应该调整饮食结构”或“是否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展开激烈的、却完全不得要领的全球性辩论。

这种普遍的、方向错误的焦虑和讨论,形成了一种巨大而嘈杂的背景音,既为刘栗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掩护(因为大家都在谈论“停滞”,他们的异常发现可以被暂时归类于此,避免过早被当作纯粹的疯子或危言耸听者),同时也制造了强大的认知噪音和烟幕,使得他们试图发出的、关于更本质、更危险的物理现实变化的微弱警告,更容易被淹没在众声喧哗和自我安慰的内部归因之中。

“新大停滞时代”成了一个流行词,一个宣泄广泛存在的困惑和挫折感的出口,一个可以安放各种对现状不满的箩筐。但它更像是一面巨大而扭曲的哈哈镜,映照出人类在面对一个悄然变化的现实时,那固有的认知局限和下意识的、倾向于从自身社会结构寻找原因的思维定式。

真正的风暴,并非源于人类自身的乏力、制度的僵化或资源的错配。

而是源于支撑人类所有知识与技术大厦的、那看似永恒不变的基石本身,正在变得……冰冷、僵化、失去活性。

而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小群人,此刻正被困在各自遥远而孤寂的角落,听着窗外那场关于“停滞”的巨大误解所掀起的喧嚣浪潮,手中紧握着一份无法公开的、揭示着更可怕真相的“守望者”报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无人可诉的孤独与几乎令人窒息的紧迫感。他们知道,时间,正在那日益平滑、日益确定的概率分布曲线中,无声地加速流逝。



    (http://www.220book.com/book/XSG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确定性牢笼 http://www.220book.com/book/XSG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