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章 星云是怎么从气体变成恒星的?

小说: 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刀光如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刀光如梦”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在宇宙无垠的黑天鹅绒幕布上,星云是最浪漫的存在——它们或是弥漫如轻纱的发光云团,或是缠绕似丝带的尘埃旋涡,在百亿光年的尺度里静静舒展。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看似温柔的宇宙云烟,实则是孕育恒星的“宇宙产房”。一颗恒星从星云中的稀薄气体诞生,到最终点亮宇宙,要经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年的漫长旅程,每一步都藏着宇宙最精密的物理法则,也藏着生命诞生的最初密码。

要理解星云如何变成恒星,得先看清星云的“真面目”。我们眼中璀璨的星云,本质是宇宙空间中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混合物,其中气体占比约99%,剩下的1%是首径仅几微米的尘埃颗粒——比地球上的花粉还要细小。这些气体里,70%以上是氢,28%左右是氦,剩下的2%则是氧、碳、氮等重元素,它们是上一代恒星死亡时抛洒到宇宙中的“星尘遗产”。比如猎户座星云,每立方厘米空间里只有几百个气体原子,这是什么概念?地球上的空气,每立方厘米有2.7×101?个分子,星云的密度比实验室里制造的高真空还要稀薄千万倍。可就是这样稀薄的物质,在宇宙的引力魔法下,却能凝聚成比太阳重数十倍的恒星。

一切的开端,始于一场“宇宙扰动”。原本在宇宙中均匀扩散的星云气体,会因为某种外力干扰而打破平衡——可能是附近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可能是星系碰撞带来的引力涟漪,也可能只是星云内部密度的微小起伏。就像平静的湖面被一颗石子打破,这些扰动会让星云局部区域的气体密度略微升高。别小看这一点点密度差异,在宇宙尺度上,它足以让引力开始发挥作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密度更高的区域会产生更强的引力,将周围更多的气体和尘埃吸引过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一个逐渐收缩的“引力核心”。

这个收缩过程,被天文学家称为“引力坍缩”,它是恒星诞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刚开始,引力核心的收缩速度还比较缓慢,周围的气体以每秒几公里的速度向核心坠落,这个阶段可能持续数十万年。随着物质不断聚集,核心的质量越来越大,引力也越来越强,收缩速度会逐渐加快,到后期,气体的坠落速度甚至能达到每秒数百公里——比地球上最快的火箭还要快上千倍。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力量在不断“较劲”:一个是向内的引力,拼命将物质往核心拉;另一个是向外的气体压力,试图抵抗收缩。早期,引力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核心会持续收缩,但随着核心温度的升高,气体压力会逐渐增强,为后续的“平衡”埋下伏笔。

当引力坍缩进行到一定阶段,核心区域的气体被压缩到极致,温度开始急剧升高。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引力作用下不断碰撞,动能转化为热能——就像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会发热一样,只不过星云核心的“打气”规模是宇宙级的。当核心温度升高到100开尔文(约-173℃)时,气体中的氢原子会开始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氢离子和自由电子,这种状态被称为“等离子体”。随着收缩继续,核心温度会一路飙升,1000开尔文、1万开尔文、10万开尔文……当温度达到100万开尔文时,一个关键的变化发生了:核心的气体压力终于强大到能与引力初步抗衡,收缩速度开始减缓,一个“原恒星”的雏形就此诞生。

原恒星阶段,是恒星孕育过程中最“热闹”的时期。此时的原恒星还没有开始核聚变,它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引力坍缩过程中释放的热能,就像一个正在“加热”的宇宙火球。但它周围的景象却远比核心复杂——由于星云气体并非从西面八方均匀地向核心坠落,而是带有一定的初始角动量,这些旋转的气体和尘埃会在原恒星周围形成一个扁平的“吸积盘”。吸积盘就像一张巨大的宇宙唱片,首径可达数十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盘中的物质会沿着螺旋轨道缓慢向原恒星坠落,在这个过程中,摩擦产生的高温会让吸积盘发出强烈的红外线,这也是天文学家寻找原恒星的重要线索。

除了吸积盘,原恒星还会产生“ bipolar outflow”(双极喷流)——从原恒星的两极方向,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喷射出两股高速等离子体流,长度可达数光年。这种喷流的形成与吸积盘的磁场有关:吸积盘中的带电粒子会被磁场加速,沿着磁场线从原恒星的两极“逃逸”,形成壮观的宇宙喷泉。双极喷流不仅是恒星诞生的“标志”,还会对周围的星云产生冲击,影响其他恒星的形成,甚至能将星云中的重元素散播到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为未来行星和生命的诞生埋下种子。

原恒星会在吸积盘中不断吸收物质,质量逐渐增加,核心温度也会持续升高。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数百万年,具体时间取决于原恒星的最终质量——质量越小的恒星,吸积过程越慢,原恒星阶段持续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大的恒星,吸积速度越快,原恒星阶段则相对较短。当天体的质量达到“氢燃烧临界质量”(约为0.08倍太阳质量)时,核心温度会升高到1000万开尔文,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在这个温度和压力下,氢原子核(质子)会克服彼此之间的静电斥力,发生“氢聚变反应”——西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恒星能量的终极来源。

当氢聚变反应在核心稳定进行时,恒星就正式“诞生”了——它进入了天文学上的“主序星”阶段。此时,恒星内部的核聚变产生的向外辐射压,与向内的引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种平衡被称为“流体静力学平衡”。在这种平衡状态下,恒星的体积和温度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再像原恒星阶段那样剧烈收缩或膨胀。一颗恒星在主序星阶段停留的时间,取决于它的质量:像太阳这样的中等质量恒星,主序星阶段可以持续约100亿年;质量比太阳大10倍的恒星,主序星阶段只有约1000万年;而质量只有太阳1/10的小质量恒星,主序星阶段能持续长达1万亿年,比当前宇宙的年龄还要长。

在恒星正式进入主序星阶段后,它周围的吸积盘并不会立刻消失。盘中剩余的气体和尘埃会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岩石行星、气态巨行星或小行星带,这就是行星系统的起源。比如我们的太阳系,就是46亿年前从一片原始星云的吸积盘中诞生的——太阳是中心的恒星,地球、火星等岩石行星形成于离太阳较近的内侧吸积盘,木星、土星等气态巨行星则形成于外侧吸积盘。可以说,恒星的诞生和行星系统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中“恒星-行星”系统的基本单元。

不过,并非所有星云物质都会最终形成恒星和行星。在恒星形成过程中,一部分气体和尘埃会被双极喷流吹散,或者被恒星诞生时释放的辐射压推离,重新回归到星际空间,成为未来新恒星形成的“原材料”。这种“循环”是宇宙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一代恒星死亡时抛洒的星尘,形成新一代星云;新一代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坍缩,孕育出新的恒星和行星;新的恒星死亡时,又会将重元素抛回宇宙,为更下一代的恒星提供“养分”。正是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让宇宙中的恒星不断诞生和死亡,也让生命所需的重元素(如碳、氧、铁等)在宇宙中逐渐积累,最终为地球生命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现在,当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观察猎户座星云、鹰状星云等恒星形成区时,能清晰地看到星云孕育恒星的不同阶段——从稀薄的星云气体,到正在坍缩的引力核心,再到带有吸积盘和双极喷流的原恒星,最后到点亮宇宙的主序星。这些观测不仅验证了恒星形成的理论,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中最壮丽的“生命”过程——一颗恒星从星尘中诞生,用核聚变的火焰照亮黑暗的宇宙,最终又将自己的物质回归星尘,为新的宇宙循环埋下伏笔。

从星云到恒星,这不仅是一个物理过程,更是一首写满宇宙智慧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宇宙中最璀璨的光芒,源于最稀薄的星尘;最强大的力量,来自最漫长的积累。我们脚下的地球,我们呼吸的氧气,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碳原子,都曾是星云中的气体,都曾参与过恒星的诞生与死亡。理解星云如何变成恒星,不仅是理解宇宙的起源,也是理解我们自己——我们都是星尘的孩子,是宇宙用亿万年时间,用恒星的火焰,精心铸造的奇迹。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