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长江入海口,看着浑浊的江水奔腾着涌入蔚蓝的大海,水天一色间仿佛能感受到河流奔向远方的执着;可如果来到我国西北的塔里木盆地,你会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塔里木河的河水在沙漠中缓缓流淌,最终慢慢渗入地下,或是在低洼处形成一片湖泊,再也不见踪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河流最终都会流入大海吗?答案是否定的。地球上的河流就像一条条性格迥异的“行者”,它们的终极归宿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流河”,像长江、黄河那样,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注入海洋;另一类是“内流河”,像塔里木河、阿姆河那样,在陆地内部就耗尽了“力气”,或是汇入内陆湖泊,或是消失在沙漠戈壁中。从雪山之巅的涓涓细流,到平原之上的滔滔大河,每一条河流的归宿,都由地形、气候、降水等多种自然力量共同决定,藏着地球水循环的奇妙密码。
要理解河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归宿,首先得搞清楚河流的“诞生”与“成长”。河流的源头大多在高山、高原地区,比如长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黄河的源头在巴颜喀拉山脉,这些地方的冰川融水、高山降水,汇聚成一条条细小的溪流,就像河流的“童年”。随着溪流顺着地势向下流淌,沿途不断有支流汇入——就像小伙伴加入队伍,溪流逐渐壮大,变成小河、大河,进入“青年”和“壮年”时期。而河流最终能走多远,能否抵达大海,关键就看它在“成长”过程中,能否找到一条通往海洋的“通道”,同时有足够的水量支撑它走完这段旅程。
“外流河”之所以能奔向大海,核心在于两点:一是有“通畅的地形通道”,二是有“充足的水量补给”。地球上的大陆边缘,大多有地势从高到低的倾斜,比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三级阶梯”,长江、黄河等河流顺着这一倾斜地势,自西向东流淌,途中虽然会遇到山脉阻挡,但大多能找到山谷、峡谷等通道穿过去,最终抵达东部的太平洋。再比如亚马孙河,发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顺着亚马孙平原的广阔地势,自西向东流入大西洋;尼罗河发源于非洲的东非高原,向北穿越撒哈拉沙漠边缘,最终注入地中海。这些外流河的“通道”,大多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河流自身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像一把“手术刀”,不断冲刷河床,切割山脉,最终开辟出一条通往海洋的道路。
充足的水量补给,则是外流河能“走完全程”的保障。外流河大多分布在降水丰富的地区,比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上,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甚至能达到800-1600毫米,大量的雨水不断汇入河流,补充河水的消耗。同时,外流河的支流众多,像长江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数百条支流,这些支流就像“输水管道”,从西面八方为干流输送水量,让长江即使在干旱季节,也有足够的水量支撑它流入大海。此外,外流河还能得到地下水、冰雪融水的补给,进一步保证了水量的稳定。
与外流河相反,“内流河”之所以无法抵达大海,恰恰是因为缺少这两个关键条件,或是地形被“封锁”,或是水量被“消耗”。内流河大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内陆地区,比如我国西北干旱区、中亚的图兰平原、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边缘,这些地方年降水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有些地区甚至不足50毫米,而蒸发量却极大,有时一天的蒸发量就能超过当地一年的降水量。在这样的环境下,河流的水量补给严重不足,往往没等流到海洋,就被蒸发、渗漏消耗殆尽。
地形的“封锁”更是内流河无法逾越的障碍。内陆地区大多被高山、高原环绕,形成相对封闭的“内陆盆地”,比如塔里木盆地被天山山脉、昆仑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环绕,盆地内部地势低洼,河流从周围的山脉发源后,顺着地势流向盆地中心,却无法突破周围高山的阻挡,只能在盆地内部循环。塔里木河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发源于天山和昆仑山,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支流汇合而成,河水向北流淌,最终注入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台特玛湖。但由于沿途蒸发和农业用水消耗,塔里木河的水量越来越少,台特玛湖也时常处于干涸状态,只有在雨季或上游来水充足时,才能形成短暂的湖泊。
除了蒸发和地形阻挡,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河流的归宿。比如我国的黄河,历史上一首是一条奔腾入海的外流河,但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上游用水量增加、下游降水减少,黄河曾多次出现断流现象,最长的一次断流持续了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水无法流入大海,短暂变成了一条“季节性内流河”。后来通过国家实施的“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政策,合理分配上下游用水,黄河才重新实现了全年不断流,恢复了外流河的本色。再比如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条河流原本都注入咸海,作者“刀光如梦”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但由于沿岸国家大量引用河水灌溉棉花,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急剧减少,咸海面积不断萎缩,如今阿姆河下游的河水大多在灌溉区消耗殆尽,只有在洪水季节才能少量流入咸海。
有些河流的归宿还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切换”,被称为“季节性河流”(也叫“时令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集中在雨季,雨季时,降水和冰雪融水增多,河流有水流动,能汇入内陆湖泊或流到更远的地方;而在旱季,降水减少,河流断流,只剩下干涸的河床。我国西北的疏勒河、石羊河等,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每年夏季(6-8月)是汛期,河水充沛,冬季则完全断流,河床在沙漠中,看起来就像一条巨大的“土沟”。
除了外流河和内流河,还有一种特殊的河流归宿——“消失在地下”,形成“地下河”(也叫“暗河”)。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广泛的喀斯特地貌区,比如我国的云贵高原、广西桂林等地。喀斯特地貌区的岩石容易被雨水溶解,形成溶洞、地下通道,河流流经这些地区时,河水会通过溶洞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河。地下河在地下流动,有的会在其他地方重新流出地面,汇入其他河流;有的则在地下逐渐消失,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比如广西桂林的漓江,部分河段就有河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这些地下河在桂林的溶洞中流淌,有时会从溶洞顶部的石钟乳滴下,形成奇特的“地下瀑布”。
河流的不同归宿,还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外流河因为能与海洋相通,形成了“河海联运”的交通优势,比如长江下游的上海港、珠江口的广州港,都是依托外流河发展起来的国际大港,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外流河带来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了肥沃的三角洲,比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这些三角洲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成为了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的地区。
内流河虽然无法抵达大海,但它们在干旱地区孕育了独特的“绿洲生态系统”。内流河沿岸的绿洲,是沙漠中的“生命孤岛”,比如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依靠河水灌溉,种植了棉花、小麦、瓜果等农作物,成为了我国西北重要的农业区;中亚阿姆河沿岸的绿洲,则是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这些绿洲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还为沙漠中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比如塔里木河沿岸生活着塔里木胡杨、塔里木马鹿等珍稀物种,这些物种依靠内流河的水资源,在干旱的沙漠中繁衍生息。
地下河则在喀斯特地貌区塑造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比如桂林的七星岩、阳朔的银子岩,这些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都是地下河长期溶解、沉积形成的,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同时,地下河还是喀斯特地区重要的水源,许多村庄和城市依靠地下河的水进行生产生活,比如贵州的安顺市,就有“地下河之城”的称号,城市的部分饮用水来自地下河。
人类对河流归宿的探索和利用,己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河流的流向,选择在河流沿岸定居,发展农业文明,比如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都是依托外流河发展起来的。而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灌溉渠道,利用内流河的水资源,发展绿洲农业,比如我国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地下暗渠,把天山的冰雪融水引到绿洲,进行灌溉的伟大工程。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河流归宿的研究和调控能力越来越强。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水文监测站等手段,实时监测河流的水量、流向、水质,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工程师通过修建水库、水闸、跨流域调水工程,改变河流的水量和流向,比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地区,缓解了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通过调节长江的水量,减少了下游的洪涝灾害,保证了长江的通航和发电。
从长江奔流入海的壮阔,到塔里木河消失在沙漠的静谧;从季节性河流的西季更迭,到地下河在溶洞中的隐秘流淌,河流的归宿千差万别,却共同构成了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每一条河流,无论最终是否流入大海,都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滋养着土地,孕育着生命,塑造着地貌,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你下次来到河边,不妨试着想一想:这条河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是奔向大海,还是留在内陆?它的归宿背后,藏着怎样的地形密码和气候故事?河流的旅程,就像人生的道路,有的一路向前抵达广阔的“海洋”,有的在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洲”,每一种归宿,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守护。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