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章 极光的颜色和什么因素有关?

小说: 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刀光如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北纬60度的挪威特罗姆瑟,冬夜的天空突然被一抹绿色点亮,那绿色像流动的绸缎,从地平线一首延伸到头顶,时而舒展,时而蜷缩,偶尔还会闪过一丝紫红色的边缘——这就是让无数人为之着迷的极光。见过极光的人总会问:为什么极光大多是绿色的?有时又会出现红色、紫色甚至蓝色?其实,极光的每一种颜色都不是偶然,它就像宇宙写给地球的“密码信”,藏着太阳风、大气层、磁场的互动秘密,每一道色彩的背后,都是地球与太阳之间一场壮观的“能量对话”。

要解开极光颜色的秘密,得先从极光的“诞生原理”说起。简单来说,极光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大气层共同作用的产物。太阳会不断向外喷射带电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电子),这些粒子形成的“太阳风”以每秒几百公里的速度冲向地球,而地球的磁场就像一道“防护盾”,会把大部分带电粒子挡在外面,但在地球的南北两极,磁场线像漏斗一样汇聚,让一部分粒子顺着磁场线闯入地球的高层大气层。当这些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撞上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比如氧、氮)时,会把能量传递给气体分子,让分子中的电子从“低能量状态”跳到“高能量状态”,就像给电池充电一样;而当电子从高能量状态跳回低能量状态时,会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以光的形式呈现,就是我们看到的极光。

所以,极光的颜色首先取决于“被撞击的气体分子种类”——大气层中不同的气体,在被带电粒子激发后,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就像不同的元素燃烧时会有不同的火焰颜色:钠燃烧是黄色,钾燃烧是紫色,极光的颜色也是气体分子的“专属光信号”。

最常见的绿色极光,就来自于“氧分子”。在距离地面100~250公里的高空(这个高度被称为“极光主区”),大气层中氧分子的含量较高,当太阳风中的电子撞击到这里的氧分子时,氧分子会释放出波长为557.7纳米的绿光——这是可见光中最明亮、最容易被人眼捕捉的颜色,所以我们看到的极光大多是绿色的。比如在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每年有200多天能看到极光,其中90%以上都是绿色的,有时绿色会浓郁到像一块铺在天上的翡翠,连地面的雪都会被染成淡绿色。为什么这个高度的氧分子偏爱发绿光?因为在100~250公里的高空,气压较低,氧分子被激发后,电子从高能级跳回低能级的“路径”相对固定,最容易释放出绿光的能量,就像灯泡里的钨丝通电后,主要发出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黄光一样。

比绿色更罕见的红色极光,同样来自氧分子,但发生的高度更高——在距离地面250~500公里的高空。在这个高度,大气层更稀薄,氧分子被太阳粒子撞击后,电子会进入一种“更特殊的高能级状态”,当电子跳回低能级时,会释放出波长为630.0纳米的红光。红色极光的亮度比绿色极光低很多,所以只有在太阳活动特别强烈(比如太阳风暴爆发),有大量高能粒子闯入高空时,我们才能看到红色极光。比如2024年4月的一次太阳风暴中,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观测者就拍到了罕见的“红色极光带”,那红色像天边的晚霞,却比晚霞更灵动,在夜空中缓慢流动,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很多人误以为红色极光是“特殊气体”造成的,其实它只是氧分子在不同高度的“不同表现”,就像同一朵花在不同季节会开出不同颜色的花瓣一样。

除了氧分子,“氮分子”也是极光颜色的重要贡献者,它能让极光呈现出蓝色、紫色和粉红色。在距离地面低于100公里的高空(比如80~100公里),氮分子的含量较高,而且这里的气压相对较高,氮分子被带电粒子撞击后,会有两种不同的能量释放方式:如果是“氮原子”被激发,会释放出波长为427.8纳米的蓝光;如果是“氮分子离子”(失去一个电子的氮分子)被激发,会释放出波长为650~680纳米的粉红色光。蓝色极光因为波长较短,人眼对它的敏感度较低,所以通常只能在极光非常明亮、且观测条件极佳时才能看到,比如在南极大陆的科考站,偶尔能看到蓝色极光像薄纱一样贴在低空,与高空的绿色极光形成鲜明对比;而粉红色极光则常出现在绿色极光的边缘,比如当绿色极光的范围扩大时,边缘会泛起淡淡的粉色,就像给绿色绸缎镶了一圈粉边。

除了气体分子种类,极光的颜色还取决于“带电粒子的能量高低”。太阳风粒子的能量不同,能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深度也不同,而不同深度的大气层,气体成分和密度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极光。低能量的粒子(比如速度较慢的电子),只能到达距离地面100公里以上的高空,这里主要是氧分子,所以会激发绿色极光;而高能量的粒子(比如太阳风暴中速度极快的质子),能穿透到100公里以下的低空,这里氮分子含量更高,所以会激发蓝色或粉红色极光。比如当太阳表面发生“日冕物质抛射”时,会释放出大量高能量粒子,这些粒子到达地球后,能深入到更低的高空,让极光不仅颜色更丰富(出现蓝色、粉红色),还能延伸到更低纬度的地区,比如平时看不到极光的英国、德国,在太阳风暴强烈时,也能看到极光的身影。

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把地球大气层比作一栋高楼,低能量粒子只能到达10~20层(对应100~250公里高空),这里住的“居民”主要是氧分子,所以会发出绿光;高能量粒子能到达5~10层(对应80~100公里高空),这里住的“居民”更多是氮分子,所以会发出蓝光或粉红色光;而极少数超高能量粒子能到达1~5层(对应50~80公里高空),这里的气体分子更密集,可能会激发更罕见的紫色极光。粒子的能量越高,“楼层”就越低,遇到的“居民”(气体分子)种类不同,极光的颜色自然就不一样。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万个为什么:

另外,“观测角度”也会影响我们看到的极光颜色。有时候,同一片极光,从不同的角度看,颜色会有细微差别。比如在地面上看是绿色的极光,从高空的飞机上看,可能会发现它的边缘带有一丝红色——这不是极光本身的颜色变了,而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在大气层中的“散射程度”不同。红光的波长较长,散射较弱,所以只有在观测角度更接近极光正下方时,才能看到;而绿光的波长较短,散射较强,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都能看到。就像我们看彩虹,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彩虹颜色鲜艳程度会有差异,但彩虹本身的颜色顺序并没有变,极光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敏感度不同,对绿色和黄色的敏感度最高,对红色和蓝色的敏感度较低。所以,即使极光中存在红色或蓝色的光,如果亮度不够,人眼也可能看不到,只能看到更明亮的绿色。比如在太阳活动较弱时,极光的红色部分亮度很低,人眼几乎察觉不到,只能看到绿色的主体;而当太阳活动强烈时,红色部分的亮度提高,人眼才能清晰地捕捉到。这也是为什么红色极光比绿色极光罕见的原因之一——不仅需要高能量粒子激发,还需要足够的亮度,才能被人眼感知到。

从科学观测的角度来看,科学家们会通过“光谱仪”来分析极光的颜色,因为光谱仪能捕捉到人眼看不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极光中包含的气体分子种类和粒子能量。比如通过光谱仪,科学家发现,极光中除了可见光,还有大量的紫外线,这些紫外线来自于高空氧分子的激发,但人眼看不到;而通过分析可见光的光谱,科学家能计算出极光发生的高度、带电粒子的能量大小,甚至能推测出太阳风的强度。可以说,极光的颜色是科学家研究太阳和地球大气层互动的“天然实验室”。

不同地区的极光,颜色也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在北极地区(北极光),因为北半球的大气层结构和磁场分布特点,绿色极光最为常见,红色极光多在太阳活动强烈时出现;而在南极地区(南极光),由于南极大陆上空的大气层更稀薄,偶尔能看到更罕见的蓝色和紫色极光。比如中国南极中山站的科考队员,曾多次拍到蓝色极光,那蓝色像深海的颜色,在漆黑的夜空中格外醒目,这在北极地区是很难见到的。不过,这种地域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太阳活动的强度和当时的粒子能量。

很多人会问:能不能预测极光的颜色?其实,极光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太阳活动的强度——太阳活动越强烈(比如太阳黑子数量多、日冕物质抛射频繁),高能量粒子就越多,能激发的极光颜色就越丰富,出现红色、蓝色的概率就越高;而太阳活动较弱时,极光大多是单一的绿色。所以,通过观测太阳活动的情况(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太阳活动预报),我们可以大致推测极光的颜色丰富程度。比如当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每11年一个周期)时,看到红色、蓝色极光的机会就会多很多;而在“低谷期”,则主要以绿色极光为主。

从人类观测极光的历史来看,人们对极光颜色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在古代,人们无法解释极光的颜色,只能将其想象成“神灵的光芒”:北欧人认为绿色极光是“女武神的铠甲反光”,因纽特人认为红色极光是“祖先的灵魂在跳舞”;首到19世纪,科学家通过光谱分析,才发现极光的颜色与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有关,第一次用科学解释了极光的颜色来源。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不仅能看到极光的颜色,还能通过卫星观测到全球范围内的极光分布,甚至能通过计算机模拟,还原极光颜色形成的过程,这让我们对极光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不过,无论科学如何解释,极光的颜色带给人的震撼始终不变。当你站在零下30度的北极苔原上,看着绿色的极光在头顶舞动,偶尔闪过一丝红色,那种感觉就像置身于宇宙的怀抱中,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极光的颜色不是简单的“好看”,而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能量交换的见证,是大气层中气体分子的“生命律动”,每一道色彩都是宇宙的馈赠。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专程去北极或南极看极光,很多人会问:什么时候去才能看到颜色最丰富的极光?答案是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的冬季(北极的11月到次年3月,南极的5月到9月),因为此时的夜晚更长,观测条件更好,而且太阳活动强烈时,高能量粒子多,容易激发红色、蓝色等罕见颜色。不过,就算没赶上高峰期,绿色极光也足够美丽,那种纯粹的绿色,像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画在天幕上的画,让人心生敬畏。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观测极光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虽然极光的亮度不如阳光,但长时间盯着明亮的绿色极光,也可能会让眼睛疲劳;而极地的紫外线很强,即使是在夜晚,也需要做好防晒,避免皮肤被晒伤。同时,要选择光污染少的地方,比如远离城市的北极村或南极科考站附近,这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极光的颜色细节,比如绿色的渐变、红色的边缘,甚至罕见的蓝色光斑。

当极光慢慢消失在黎明的曙光中,天幕恢复成深邃的黑色,你会明白:极光的颜色不仅是一种视觉奇观,更是宇宙写给地球的“情书”,每一道色彩都在诉说着太阳与地球的故事,诉说着大气层的奥秘,诉说着宇宙的浩瀚与神奇。下次再看到极光时,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颜色,想一想这颜色背后的科学原理——你看到的绿色,是100公里高空氧分子的舞蹈;你看到的红色,是250公里高空粒子的狂欢;你看到的蓝色,是80公里高空氮分子的歌唱。这些颜色,是地球与宇宙对话的语言,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最浪漫的印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