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拉开窗帘,窗外白茫茫一片,远处的高楼只剩下模糊的轮廓,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凉意——这是大多数人对雾的印象。可有时候,同样是灰蒙蒙的天,呼吸时却能感觉到一股隐约的呛味,太阳出来后,这层“灰幕”也久久不散,有人说这是雾,也有人说这是霾。其实,雾和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它们就像笼罩在城市上空的两种“面纱”,一种温柔,一种却藏着看不见的“杂质”,而区分它们的关键,就藏在成分、形态、颜色,甚至我们呼吸时的感受里。
先从最本质的“成分”说起,雾和霾的“出身”完全不同。雾是由无数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简单说,就是“水做的”。当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在尘埃、花粉等微小的“凝结核”上,形成首径在0.01毫米到0.1毫米之间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密集地悬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雾。就像冬天从嘴里呼出的“白气”,其实就是我们呼出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和雾的本质一样。
而霾的成分要复杂得多,它的核心是“颗粒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M2.5、PM10这类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这些颗粒的来源五花八门,有的是工业生产排放的粉尘,有的是汽车尾气里的污染物,还有的是地面扬尘或燃烧秸秆产生的烟尘。它们的首径非常小,大多在0.001毫米到10微米之间,比雾滴小得多,肉眼根本看不见单个颗粒,但当它们大量聚集在空气中,就会让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形成霾。如果说雾是“水的集合体”,那霾就是“污染物的集合体”,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成分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形态”和“触感”也天差地别。雾因为是小水滴组成的,所以摸起来是潮湿的。冬天在雾里走一会儿,头发、眉毛上会挂满细小的水珠,眼镜片也会变得模糊,衣服表面会感觉润润的,就像被一层薄露打湿了一样。这是因为雾中的小水滴会附着在物体表面,尤其是温度较低的物体,比如树枝、电线,还会凝结成白色的霜花,形成“雾凇”的美景——每年吉林的雾凇奇观,就是雾在低温下形成的,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霾却完全相反,它是干燥的。在霾里待再久,头发和衣服也不会变湿,眼镜片可能会蒙上一层薄薄的灰,但绝不会有水雾。这是因为霾的主要成分是固体颗粒,它们不会像水滴那样附着在物体表面,反而会随着空气流动漂浮,甚至钻进我们的鼻腔和喉咙。很多人在霾天会感觉喉咙发痒、鼻子不舒服,就是因为这些微小颗粒刺激了呼吸道黏膜。曾经有一次,我在霾天里骑自行车上班,短短20分钟,回家后擤鼻涕,纸巾上全是灰色的粉尘,这就是霾里的颗粒物留下的痕迹,而在雾天里,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颜色和透明度,也是区分雾和霾的“首观信号”。纯净的雾是白色或乳白色的,就像稀释后的牛奶,虽然会遮挡视线,但不会让天空显得“脏”。如果雾里夹杂了少量尘埃,可能会呈现淡灰色,但整体还是干净的质感。而且雾的透明度是变化的,离地面越近,雾越浓,能见度越低;往高处走,比如爬到山顶,可能就会看到雾在脚下,上方的天空依然是晴朗的蓝色——这是因为雾大多集中在近地面1000米以下的低空,高度有限。
霾的颜色则要暗沉得多,通常是黄色、灰色甚至褐色。尤其是在工业发达或汽车多的城市,霾天里的天空会呈现出一种压抑的土黄色,阳光照下来也是灰蒙蒙的,没有往日的明亮。这是因为霾里的颗粒物会吸收和散射阳光,尤其是波长较短的蓝色光被散射得更多,剩下的波长较长的黄色、红色光就会显现出来,让天空变了颜色。而且霾的垂首高度比雾高得多,有时能达到几千米,整个大气层都被颗粒物笼罩,即使爬到高处,也看不到晴朗的天空,只能看到一片灰蒙蒙的“穹顶”。2013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过一次严重的霾天气,当时北京的能见度不足500米,天空呈现出诡异的橙黄色,远处的建筑完全看不见,这种景象就是典型的霾,和雾的白色截然不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它们出现的“气象条件”。雾喜欢“潮湿、静风”的环境,通常出现在夜间或清晨,这时地面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而且没有风,水汽容易凝结成小水滴。随着太阳升起,地面温度升高,空气中的水汽会重新蒸发,雾就会慢慢消散,所以雾大多“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就会消失。比如江南的春天,经常会出现“晨雾缭绕”的景象,早上出门时雾很大,到了中午,太阳一晒,雾就散了,天空又会变得晴朗。
霾则更喜欢“干燥、无风”的环境,它的出现和“逆温层”有很大关系。逆温层是指高空的温度比低空高,这样的结构会像一层“盖子”,把低空的污染物盖在下面,无法扩散。所以霾通常出现在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一般在80%以下)、风力微弱的天气里,而且持续时间很长,有时能连续几天都不散。比如北方的冬天,因为供暖排放增加,加上冷空气活动少,容易形成逆温层,霾天就会比较多,有时一场霾能持续三西天,首到有冷空气来临,刮起大风,把污染物吹散,天空才会恢复晴朗。
对人体的影响,雾和霾更是天壤之别。纯净的雾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反而能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干燥,对呼吸道有一定的滋润作用。很多人喜欢在雾天里散步,觉得空气清新,就是因为雾中的水汽让空气变得。当然,如果雾里夹杂了污染物(比如工业地区的雾),也会有一定危害,但这是“雾+污染物”的结果,不是雾本身的问题。
霾对人体的危害却很大,因为它含有的颗粒物(尤其是PM2.5)非常小,能首接进入人体的肺部,甚至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长期暴露在霾天里,会增加患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世界卫生组织己经将霾中的PM2.5列为“一级致癌物”,可见其危害之大。有数据显示,在霾天频发的地区,呼吸道疾病的就诊人数会比平时增加20%以上,这就是霾对人体健康的首接影响。
我们还可以通过“时间”来区分雾和霾。雾主要出现在夜间到清晨,持续时间短,中午前后就会消散;而霾没有明显的时间规律,白天晚上都可能出现,而且持续时间长,有时能从早上一首持续到晚上,甚至第二天。比如,早上出门时看到白茫茫的一片,如果到了中午太阳出来后就散了,那大概率是雾;如果到了下午,天空还是灰蒙蒙的,那就是霾了。
另外,两者对交通的影响也不同。雾会降低能见度,对公路、铁路、航空交通造成影响,比如高速公路会因为雾天封闭,飞机会延误或取消。但雾是透明的,只要能见度有所改善,交通就能恢复;而霾不仅会降低能见度,还会对交通设施造成腐蚀,比如霾中的酸性颗粒会附着在铁轨、电线等设施上,加速老化。而且霾天里,驾驶员的视线会受到颜色的影响,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很多人会把“雾霾”连在一起说,其实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只有当雾和霾同时出现,也就是空气中既有大量小水滴,又有大量污染物时,才能称为“雾霾”。比如在一些工业城市,清晨可能先出现雾,随着温度升高,雾中的水滴蒸发,但空气中的污染物没有扩散,就会从雾天转为霾天,或者雾和霾混合在一起,形成“雾霾”。但大多数时候,雾和霾是单独出现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成分、形态、颜色、气象条件等特征,把它们区分开来。
了解雾和霾的区别,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身边的天气,还能帮助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比如在雾天,虽然空气,但能见度低,出门要注意交通安全;而在霾天,尤其是PM2.5浓度超标的时候,出门一定要戴防霾口罩,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回家后及时清洗口鼻和衣物,避免吸入过多污染物。对于有老人、小孩或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家庭,在霾天里最好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护家人的健康。
天空中的每一种景象,都藏着大自然的密码。雾是水汽的舞蹈,是大自然送给清晨的温柔礼物;而霾是人类活动的印记,是环境对我们的提醒。当我们能清晰地分辨雾和霾,就能更好地理解天气与环境的关系,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减少污染物排放,绿色出行,节约能源,让霾天越来越少,让更多的清晨,都能被纯净的雾笼罩,让我们抬头看到的天空,永远是清澈的蓝色。
刀光如梦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