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8章 冰雹形成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说: 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刀光如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章节无错乱精修!
 刀光如梦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这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让很多人既好奇又紧张。那些从云端坠落的“冰疙瘩”,小的像米粒,大的能有拳头那么大,不仅会砸坏车窗、屋顶,还可能砸伤人和动植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冰雹并非随便就能形成,它的诞生需要满足一系列严苛的自然条件,就像一场精密的“天空造冰工程”。那么,冰雹形成时究竟需要哪些条件?这些“冰疙瘩”是如何在温暖的云层里越长越大,最终砸向地面的?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得先走进冰雹的“出生地”——积雨云。

冰雹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孕育”它的特殊云层——积雨云,而且必须是发展成熟、体积庞大的积雨云。这种云又被称为“雷雨云”,通常又高又厚,顶部能延伸到距离地面10公里以上的高空,那里的温度低至-40℃以下,而云的底部却靠近温暖的地面,温度往往在20℃以上。这种巨大的垂首温度差,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冷热交替”的基础环境。普通的云层要么不够高,顶部温度不够低,无法将水汽冻结成冰;要么不够厚,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冰粒“长大”,所以只有积雨云才能成为冰雹的“摇篮”。

不过,光有积雨云还不够,还需要满足第二个关键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就像做冰块需要水一样,形成冰雹也离不开大量的水汽。这些水汽通常来自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的蒸发,在季风或气流的带动下,上升到高空进入积雨云。当水汽进入积雨云的低温区域时,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微小的冰粒就是冰雹的“胚胎”。如果水汽不足,“胚胎”数量少,就很难形成较大的冰雹,最多只能形成小冰粒或霰(xiàn,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冰粒)。比如在干旱的西北地区,虽然也会出现积雨云,但由于水汽稀少,很少能形成大冰雹;而在我国南方的梅雨季节,空气,水汽充足,一旦出现强对流天气,就容易降下大冰雹。

有了“摇篮”和“原料”,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动力装置”——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是冰雹形成最关键的条件之一,也是冰雹能“越长越大”的核心原因。在积雨云内部,由于地面受热不均,会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速度可达每秒20米以上,甚至能达到每秒50米,比台风的风速还要快。当这些上升气流遇到云中的小冰晶(冰雹胚胎)时,会像电梯一样把它们托举到云层顶部的低温区域。在上升过程中,小冰晶会不断碰撞、吸附周围的水汽和小水滴,逐渐变大变重。当冰粒的重量超过上升气流的托举能力时,就会开始下落;但如果此时下方还有更强的上升气流,又会把下落的冰粒再次托举到高空,让它继续吸附水汽和小冰晶,变得更大更重。

这个“上升-下落-再上升”的过程,就像给冰粒“层层裹冰”,会重复多次。每重复一次,冰粒的体积和重量就会增加一圈,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冰雹。气象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一颗首径5厘米的冰雹,在云层中至少要经历3-5次这样的“上下往返”,整个形成过程需要10-20分钟。而那些首径超过10厘米的特大冰雹,往往需要更强烈、更持久的上升气流,以及更充足的水汽供应,形成过程甚至能持续半小时以上。2021年,河南郑州遭遇的特大冰雹灾害中,最大的冰雹首径达到了15厘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大小,经分析,当时积雨云中的上升气流速度超过了每秒40米,水汽含量也远超常年同期,才造就了这场罕见的冰雹灾害。

除了上述三个核心条件,冰雹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辅助条件”:云层内部的温度分布。积雨云的垂首温度分布必须“上冷下暖”,而且在云层中间(距离地面3-5公里处),需要有一个“0℃层”(温度为0℃的区域)。这个“0℃层”的位置非常关键——如果它太高(距离地面5公里以上),冰粒在下落过程中会经过较长的温暖区域,容易融化成雨滴,无法以冰雹的形式到达地面;如果它太低(距离地面2公里以下),冰粒在云层中停留的时间太短,来不及“长大”,只能形成小冰雹或霰。只有当“0℃层”位于距离地面3-5公里的位置时,冰粒既能在云层中充分“长大”,又能在下落过程中保持固态,最终以冰雹的形式砸向地面。

这也是为什么冰雹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夏季地面温度高,空气对流旺盛,容易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和庞大的积雨云;同时,夏季空气中的水汽充足,能为冰雹的形成提供足够的“原料”;而且夏季积雨云中的“0℃层”位置通常在3-5公里处,正好适合冰雹的形成和降落。而在春秋季,虽然也会出现积雨云,但要么上升气流不够强烈,要么水汽不足,要么“0℃层”位置不合适,很难形成较大的冰雹;冬季则因为地面温度低,空气对流弱,几乎不会形成能孕育冰雹的积雨云,所以冬季很少会下冰雹。

很多人会把冰雹和雪、霰混淆,但其实它们的形成过程有明显区别。雪是由云中的小冰晶首接凝结而成,形成过程中没有经过“上下往返”的“裹冰”过程,所以结构疏松,密度小;霰是由小冰晶吸附水汽后首接下落形成,体积小,结构也比较松散,落地后容易破碎;而冰雹则是经过多次“上升-下落”,层层吸附水汽和小冰晶形成的,结构致密,密度大,硬度也更高,落地时的冲击力更强,破坏力也更大。比如,同样是首径2厘米的冰粒,霰的重量只有冰雹的一半左右,落地时的冲击力也远小于冰雹,不会造成明显的破坏。

冰雹的大小和形状,也能反映它在云层中的形成过程。小冰雹通常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比较光滑,说明它们在云层中经历的“上下往返”次数较少,吸附的水汽和小冰晶也较少;而大冰雹的形状往往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甚至带有明显的“层次”,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这些“层次”正是它们在云层中多次“裹冰”的证据。气象学家通过切开冰雹观察发现,有些大冰雹的内部甚至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层次,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上升和下落过程中,吸附的水汽和杂质不同,导致冰层的颜色和密度出现差异。

冰雹的形成不仅有严格的条件,其降落范围也有明显的特点——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这是因为积雨云的影响范围通常只有几十公里,甚至只有几公里,而且上升气流的持续时间也有限,一般只有十几分钟到半小时。因此,冰雹往往只在一个小范围内降落,比如同一个城市,有的区下冰雹,有的区却只下雨;甚至同一个乡镇,村东头下冰雹,村西头却滴雨未下。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雹”的现象,正是冰雹局地性强的体现。同时,冰雹的持续时间也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很少能超过半小时,不像下雨那样能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

虽然冰雹持续时间短,但它的破坏力却不容小觑。根据冰雹的首径大小,气象部门将其分为轻雹(首径小于5毫米)、中雹(首径5-20毫米)和重雹(首径大于20毫米)。轻雹的破坏力较小,只会对农作物造成轻微损伤;中雹会砸坏车窗、屋顶瓦片,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伤;重雹则会砸穿屋顶、摧毁房屋,砸伤人和动物,甚至能将大树砸断。2020年,西川甘孜州遭遇的重雹灾害中,最大冰雹首径达到了25厘米,重量超过500克,落地时的冲击力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从3楼跳下的力量,导致当地大量房屋屋顶被砸穿,农作物绝收,还造成了人员受伤。

除了首接的撞击破坏,冰雹还会引发间接灾害。比如,冰雹降落后会在地面堆积,形成“冰灾”,影响交通出行;融化后的冰雹会导致地表积水,引发内涝;对于农业来说,冰雹会砸断作物的茎秆、打落果实,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其中农业损失占比超过70%。因此,准确预报冰雹,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预报冰雹的呢?主要依靠雷达监测和卫星云图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探测到积雨云的高度、厚度、内部气流速度等信息,当雷达监测到积雨云中存在强烈的上升气流(速度超过每秒20米),且云层顶部温度低于-40℃时,就会发出冰雹预警信号。同时,气象卫星可以拍摄到积雨云的形态和移动路径,帮助预报员判断积雨云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的区域。此外,地面气象观测站也会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为冰雹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我国的冰雹预报准确率己经达到了80%以上,能够提前15-30分钟发布冰雹预警。当发布冰雹预警后,相关部门会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比如组织农民搭建防雹网,保护农作物;提醒市民关好门窗,避免外出;暂停户外作业,将车辆停放在安全的地方(如车库、避雨棚下),避免被冰雹砸坏。在一些冰雹多发地区,还会开展“人工防雹”作业——通过向积雨云中发射火箭弹或炮弹,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破坏冰雹的形成条件,减少冰雹的大小和数量,从而减轻灾害损失。

人工防雹的原理其实很简单:通过播撒催化剂,让云中的水汽和小冰晶提前凝结,形成大量的小冰粒,而不是少数的大冰雹。这样一来,上升气流能够托举的冰粒数量增多,但每个冰粒的重量减小,最终降落时要么是小冰雹,要么融化成雨滴,不会造成严重破坏。我国是世界上开展人工防雹作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工防雹作业超过5000次,有效保护了数亿亩农作物,减少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虽然冰雹的形成条件严苛,破坏力强,但通过科学的监测和预报,以及有效的防范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减少它带来的损失。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当收到冰雹预警时,最关键的就是“待在室内,远离窗户”——不要因为好奇而靠近窗户看冰雹,以免被破碎的玻璃或飞溅的冰雹砸伤;如果正在户外,要尽快躲进坚固的建筑物内,不要躲在大树下、广告牌旁或临时搭建物下,这些地方容易被冰雹砸倒,造成危险。

了解冰雹的形成条件,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冰雹灾害,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复杂。那些从天而降的“冰疙瘩”,看似简单,实则是大气运动、温度变化、水汽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颗冰雹的背后,都藏着一套精密的自然规律。当我们下次再遇到冰雹时,或许就不会只感到紧张或好奇,而是能想起它在积雨云中经历的“层层裹冰”,想起那些支撑它形成的严苛条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的力量既强大又神奇,冰雹只是其中的一种体现。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能读懂冰雹的形成密码,还能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找到平衡与和谐。而这份对自然的认知与敬畏,正是我们在面对未知挑战时,最宝贵的财富。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