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寒门开科举,新血入朝堂
河谷县的血腥清洗,如同凛冽的寒风,扫清了新政推行的障碍,也彻底确立了秦夜在新秦境内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朝堂上下,再无公开的杂音,政令畅通无阻。
然而,秦夜深知,仅靠武力威慑和旧有人员的缝缝补补,无法支撑一个立志革鼎维新的政权长远发展。他需要新的血液,需要打破门第之见,从更广阔的阶层中选拔真正的人才,来充实他的官僚体系,执行他的意志。
这一日,秦夜再次抛出了一项震动朝野的举措——开科取士。
“前朝取士,多重门第、荐举,寒门子弟虽有才学,亦难有晋身之阶。此乃埋没人才,僵化朝堂之弊政!”秦夜在朝会上宣布,“孤决定,新秦开科取士,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他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考试分为县试、郡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并非传统的只考儒家经义诗赋,而是分为“明经科”(考察对经典的理解,但需结合时务)、“算术科”、“律法科”、“工策科”(考察工程、农桑、水利等实务)西科。
“士子可依据自身所长,选考一科或多科。录取者,按成绩高低,授予相应官职,首接参与政务!”
此议一出,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这一次,反对的声音微弱了许多。毕竟有河谷县的前车之鉴,没人敢公然质疑武王的决定。
但私下里的非议和担忧并不少。一些通过军功或归附获得地位的官员,担心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胁。而那些仅通晓经义的旧式文人,则对算术、律法、工策等“杂学”列入科举感到不满与惶恐。
秦夜对此充耳不闻。他亲自参与了科举章程的制定,确保程序的公正性,并严厉警告任何试图舞弊者,将处以极刑。
诏令颁布,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巨石,首先在新秦控制区的寒门庶族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多少年来,他们空有才华抱负,却因出身低微,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如今,武王竟然开辟了一条不同出身、只凭才学就能鱼跃龙门的康庄大道!
清源城内的书局、纸铺,相关书籍被抢购一空。无数寒门子弟,甚至一些家境贫寒但聪慧的农家子,都开始挑灯夜读,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科举中一展身手。
数月后,新秦第一届科举,在略显仓促但秩序井然中举行。
县试、郡试层层选拔,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暴君系统:从死囚到千古一帝 最终有近百名士子汇聚清源,参加由秦夜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在武王宫正殿举行。秦夜高坐王位,看着下方那些大多衣着朴素、但眼神中充满了渴望与紧张的年轻面孔,心中颇为感慨。这就是他想要的新血。
考题由秦夜亲自拟定,紧密联系当前实际。明经科需论述“新政利国利民之我见”;算术科需计算粮草调配、田亩赋税;律法科需分析案例,阐释新秦律法精神;工策科则需就如何改进农具、兴修水利提出具体方案。
考试结束,秦夜亲自阅卷。他摒弃了华丽的辞藻,更注重思想的务实、逻辑的严谨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最终,他钦点了三十名进士。其中,有精通律法、曾为小吏而不得志的中年人;有擅长算术、能精准核算钱粮的落魄账房;有对农具改良颇有心得的老农之子;甚至还有一名在工策科中提出了简易水车改进方案、年仅十六岁的少年!
金榜张贴之日,清源城万人空巷。那些榜上有名的寒门子弟,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武王宫方向长跪不起。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
秦夜对这三十名新科进士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没有按照传统立即授予高官,而是将他们分配到丞相府六曹、匠作监、御史台等关键部门,担任见习官员(观政进士),由赵虎、周正、石柱等人亲自带领,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这些新血,没有盘根错节的背景,对给予他们机会的秦夜和新秦政权充满了感激与忠诚,而且具备实务能力。他们如同一股清流,注入新秦的官僚体系,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朝堂的风气。
许多原本由旧吏把持的职位,因为办事效率低下或阳奉阴违,被这些充满干劲、熟悉业务的观政进士逐渐取代。新政的推行,在基层得到了更有效的执行。
【叮!成功开创并举行科举考试,打破门阀垄断,拓宽人才渠道。获得积分3000点,暴君点数150点。】
【新秦政权人才吸引力、官僚系统活力提升。】
【“寒门贵子”效应触发:底层民众向上流动渠道打通,社会稳定性增强。】
看着那些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崭露头角的新科进士,秦夜知道,他不仅为政权注入了活力,更是在天下寒门士子心中,树立起了一座希望的灯塔。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科举取士之路,将为他网罗更多英才,共同铸就新秦的万世基业。
---
(http://www.220book.com/book/XW3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