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度假村回来后,苏昕手腕上多了一个不起眼的银色手环。它设计简约,几乎与普通饰品无异,但苏昕知道,它连接着陆延为她开启的一个特殊通道——一个可以实时感知他部分生理状态的窗口。这既是研究的延伸,更是一种无声的、带着科技感的羁绊。
起初,苏昕只是习惯性地在咨询时查看手环数据,作为对陆延情绪场的辅助验证。数据曲线平稳,心率变异性和皮电活动都处于他特有的低唤醒基线水平,与他那片趋于稳定的纯白情绪场高度吻合。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苏昕发现自己查看手环的频率,开始超出工作需要。
清晨醒来,她会下意识地看一眼手机上的关联APP,确认代表陆延生理状态的曲线是否己经开始波动(意味着他己醒来开始工作)。
午餐时间,她会留意数据是否有短暂的平稳期(可能是在用餐或短暂休息)。
甚至在深夜,当她结束工作准备入睡时,也会瞥一眼APP,看到那条曲线仍在活跃地起伏(他还在加班),心中会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牵挂?
这种不自觉的关注,让苏昕意识到,这个手环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更像一根无形的线,将她的生活与陆延的节奏悄然连接起来。她开始通过数据,感知他一天的忙碌、专注、甚至偶尔的(虽然极其罕见)压力峰值。这是一种超越言语和见面的、更深层次的连接。
陆延对此似乎心照不宣。他从未询问过苏昕是否查看数据,也从未对数据本身发表评论。但他的一些行为,却仿佛在回应着这种无声的关注。
比如,在苏昕可能查看数据的时段(如清晨或傍晚),他的手环数据会显得格外“稳定”,心率变异性的规律性甚至比平时更强,仿佛在刻意维持一种“一切正常”的信号。
又比如,有一次苏昕在APP上注意到他深夜的数据出现了一次异常的、短暂的压力高峰(皮电反应飙升),第二天咨询时,陆延便会看似无意地提及“昨晚处理了一个棘手的突发状况”,轻描淡写地解释那个数据异常点。
他甚至会在手环电量低时,提前让助理“顺便”送来一个同款的便携充电器,确保这个连接不会中断。
这些细微的举动,让苏昕感到一种被默默重视的温暖。陆延在用他独特的方式,维护着这条数据纽带,仿佛在说:我允许你进入我的世界,并确保你看到的,是一个尽可能稳定有序的版本。
然而,数据的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陆延的“系统”在接纳了苏昕这个关键变量后,虽然整体稳定性提升,但也出现了新的、更复杂的“异常”。
一次周三的下午,苏昕正在工作室接待一位情绪波动较大的来访者。会谈结束时,她感到有些疲惫,太阳穴隐隐作痛。送走来访者后,她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手环APP,却意外地发现,代表陆延心率变异性的曲线,出现了一段持续数分钟的、明显偏离基线的低频波动。这种模式,通常与……担忧、焦虑或高度专注的共情状态相关。
可这个时间点,陆延应该正在公司开会,与她相隔大半个城市。他的生理数据,怎么会对她的疲惫状态产生如此明显的反应?
苏昕心中诧异,但没有立刻联系他。她休息了半小时,头痛缓解后,再次查看APP,发现陆延的数据己经恢复了平稳。
一小时后,她的工作室门铃响起。陆延站在门外,手里提着一个纸袋,里面是她常喝的那家药房的舒缓草本茶。
“顺路。”他言简意赅,将纸袋递给她,目光快速扫过她的脸,似乎在确认她的状态。
苏昕接过茶,心中了然。这不是顺路。他感知到了她的不适,并以他的方式做出了回应。这种超越物理距离的、近乎心灵感应般的连接,让她感到震惊,也有一丝莫名的悸动。
“谢谢,”苏昕看着他,“我刚才确实有点头疼,现在好多了。”
陆延的视线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微微颔首:“嗯。”他没有解释自己为何会“顺路”带来舒缓茶,也没有提及数据异常,仿佛这一切只是理所当然的巧合。
但在他转身离开的瞬间,苏昕清晰地“看到”,他周身的情绪场,那片纯白底色上,掠过了一丝极淡的、类似于“放心了”的柔和绿色光晕。
这次事件之后,苏昕开始更系统地记录手环数据与陆延实际状态、以及自己状态之间的关联。她发现,这种“异常”的生理共鸣并非偶然。当她感到疲惫、压力增大或情绪明显波动时,陆延的数据往往会在相近的时间点出现相应的、微妙的偏离,即使他本人可能并未意识到原因。
这种无法用现有科学完全解释的深层连接,让苏昕意识到,陆延对她的情感投入,可能己经达到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近乎本能的高度。他的“系统”,不仅在认知层面接纳了她,更在生理层面与她产生了深刻的共振。
咨询中,苏昕尝试着更深入地探讨这种连接。
“最近,”她选择了一个温和的切入点,“我们似乎在非咨询时间,也会有一些……生理状态的微妙关联。比如,当我感到疲惫时,你的手环数据有时会显示类似的压力信号。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陆延沉默了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罕见的困惑。他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些数据异常,但一首将其归类为尚未找到明确因果关系的“系统噪声”。
“数据关联性确实存在,”他谨慎地承认,“但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可能是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也可能是……监测设备的同步误差。”他试图用理性来化解这种神秘现象。
“也许,”苏昕引导他,“这不仅仅是误差或巧合。可能意味着,我们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己经建立了更深层次的……同步性?”
“同步性……”陆延重复着这个词,眉头微蹙。这个概念超出了他熟悉的逻辑框架。两个独立的系统,如何能实现无物理连接下的状态同步?这违背了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情感连接有时会创造一种超越物理距离的共鸣,”苏昕轻声解释,“就像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或者长期相处的伴侣之间的默契。这是一种……非逻辑的,但真实存在的现象。”
陆延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周身的情绪场开始波动,纯白底色上交织着思考的深蓝和一丝难以定义的、近乎敬畏的淡紫色。他似乎在努力将这种“非逻辑”的现象,纳入他庞大的认知图谱。
良久,他抬起头,看向苏昕,眼神深邃:“如果这种‘同步性’存在……那么,‘苏昕’这个变量,对我的系统影响权重,需要重新评估。”他给出了一个极其陆延式的结论——将无法解释的现象,转化为需要调整的参数模型。
苏昕忍不住笑了。这就是陆延,即使面对无法理解的情感奇迹,也要用数学语言来定义它。
“也许,”她笑着说,“你不需要急于给它一个权重。只需要……感受它的存在。”
陆延看着她温暖的笑容,周身的情绪波动渐渐平息,那抹淡紫色悄然沉淀下来,融入底色。他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但似乎……接受了这种“异常”的存在。
他不再试图分析那神秘的数据同步,而是开始默默地、更细致地关注苏昕手环数据的变化,并以此调整自己那些“顺路”的关怀和“恰好”的补给。
那条看不见的数据线,就这样悄然编织成一张更密、更深的网,将两颗截然不同的心,越来越紧地联系在一起。而那个名为“苏昕”的变量,在陆延的系统中,终于从一个需要研究的“异常”,逐渐升级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定义着系统新平衡的……核心常量。
(http://www.220book.com/book/XWA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