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 新世界80天环游日记·Day1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新世界80天环游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XY1S/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伦敦地铁站台,我决定用一张单程票撬动地球

6:23 AM 贝克街地铁站,伦敦·中央线北行站台

凌晨六点的伦敦还陷在半梦半醒里,雾气像被揉碎的脱脂牛奶,黏在贝克街地铁站的玻璃穹顶上,又顺着砖缝渗进站台,把空气泡成了冷茶的温度——不是伯爵茶那种带着佛手柑香气的暖,是隔夜红茶放凉后,杯底沉着茶碱的微苦,混着地铁隧道里特有的、铁锈与潮湿泥土交织的气息。我裹紧了身上洗得发皱的卡其色风衣,衣摆还沾着昨天从剑桥郡搭便车时蹭到的草籽,指尖触到风衣内袋里那张卷边的单程票,纸质边缘磨得指腹发疼,那是昨晚在国王十字车站自动售票机里吐出来的,目的地一栏印着“希斯罗机场T3”,没有返程日期。

站台上没什么人,只有穿深蓝色制服的清洁工推着扫地车慢悠悠走过,扫帚划过瓷砖地面的“刺啦”声,在空旷的站台上撞出细碎的回音。我靠在一根贴着“中央线北行”标识的铸铁柱子上,目光没像其他旅客那样盯着隧道入口闪烁的信号灯,反而落在了对面墙壁上一块脱落的瓷砖上。

那瓷砖约莫巴掌大,米白色的釉面己经泛黄,边缘碎得参差不齐,像被人用指甲硬生生抠下来似的——缺口处还留着几道浅白的划痕,或许是某个赶早班地铁的上班族,在等车时无聊地用指甲盖反复刮蹭;又或许是个和我一样的漫游者,盯着墙面发呆时,突然注意到这块瓷砖比周围的略高半毫米,手欠地一掰,就留下了这个突兀的空缺。瓷砖原本的位置露出了里面深灰色的水泥,水泥缝里还嵌着几粒细小的沙砾,在站台顶灯的冷光下,竟泛着一点细碎的光,像不小心掉进墙里的星星。

我想起出发前在出租屋整理行李时,翻出的那本泛黄的《80天环游地球》,书里福克先生用精准到分钟的计划掌控旅程,而我口袋里只有一张单程票和三位数的英镑现金,连下一顿饭在哪儿吃都没谱。当时随手在笔记本上写“以游养游”的第一条法则:穷人的环球旅行,从把熟悉的东西当成异域开始。现在看着这块脱落的瓷砖,突然觉得这句话活了——贝克街是什么地方?是福尔摩斯的故居,是游客举着相机追着“221B”门牌拍照的热门地,可谁会注意一块掉了的瓷砖?如果我把它变成“只有我知道的隐秘彩蛋”,它会不会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

我蹲下身,膝盖碰到站台地面的瞬间,传来一阵冰凉的触感。左手扶住地面稳住身子,右手掏出手机——屏幕裂着一道斜纹,是上个月在爱丁堡赶火车时摔的——打开相机,开始调整角度。晨光刚好从站台尽头的玻璃窗斜射进来,穿过薄雾,在瓷砖脱落的墙面投下一道细长的阴影,阴影的边缘带着淡淡的金色,像给那块空缺画了个框。我试着蹲低一点,让阴影刚好遮住水泥缝里的沙砾,又往后退了半步,让铸铁柱子的轮廓刚好出现在画面右侧,这样一来,墙面的空缺就成了视觉中心,既不突兀,又带着点神秘感。

“咔嚓”一声,照片拍好了。我点开相册,放大看细节:泛黄的釉面、参差不齐的缺口、细长的阴影,还有柱子上模糊的“中央线”标识,元素刚好搭配。接下来是文案——这才是关键。我手指在屏幕上敲着:“摩洛哥菲斯古城同款马赛克残片,伦敦隐秘彩蛋。”菲斯古城的马赛克是出了名的,蓝绿色的釉面拼出复杂的图案,游客挤破头去拍,把这块伦敦地铁的瓷砖和它挂钩,一下子就有了“异域感”。然后要给具置:“贝克街地铁站,中央线北行方向,第三根柱子后。”精确到第几根柱子,才显得真实,像真的藏了个秘密。最后加个钩子:“传说福尔摩斯曾在此留下指纹。”福尔摩斯是贝克街的符号,加个“传说”,既不造假,又多了点故事性。

文案改了三遍,删掉了“可能”“大概”这类不确定的词,确定语气足够肯定,又带着点“我才知道”的隐秘感,才点击发布。Instagram的页面刷新了一下,照片出现在我的动态里,背景是我之前拍的爱丁堡街头的雨景,对比之下,伦敦地铁的这块瓷砖反而更显眼。

我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走到站台另一侧的自动贩卖机前,想买瓶热咖啡。刚掏出硬币,手机“叮咚”响了一声——是Instagram的评论提醒。我点开看,第一条是@Wanderlust_Emma:“真的假的?我每天经过这里从没注意!”她的头像是在冰岛冰川前拍的,简介写着“环球旅行博主”,粉丝有几万。我笑了笑,没回复,等着更多评论。

又过了一分钟,第二条评论来了,@HistoryNerd101:“查了一下,贝克街站1879年建成,瓷砖工艺确实和北非摩尔风格有渊源!”这个评论出乎意料,我其实没查过贝克街站的建成时间,只是随口写的菲斯同款,没想到还真有巧合。或许是19世纪英国和北非有贸易往来,瓷砖工艺真的受了影响?不管怎样,这条评论相当于帮我“背书”了,可信度一下子提高了。

第三条评论是@InfluencerHunter:“博主,能授权这张照片吗?我们做伦敦小众打卡点地图。”这个账号我知道,专门收集各地的小众景点,然后做成电子地图卖,或者和旅行社合作。终于来了个能变现的。我回复:“非独家授权£20,带水印。”非独家授权,意味着我之后还能卖给别人,带水印是为了防止他们去掉我的署名,万一以后火了,还能蹭点流量。

回复发出去还没十秒,手机就收到了银行的转账提醒——£20到账了。我看着短信里的数字,心里松了口气。这£20不算多,但够买一张伦敦地铁日票(£12.70),再去Pret A Manger买个牛角包(£3.50),剩下的钱还能买瓶热可可。第一桶金,就这么来了。

我把硬币塞回口袋,放弃了买咖啡的念头——省下的钱能留到机场用。隧道里传来“轰隆”的声音,信号灯变成了绿色,地铁来了。我站在车门边,回头看了一眼那块瓷砖,它还静静地待在第三根柱子后,晨光里,阴影又短了一点。或许明天,就会有人按着我的评论,去找那块“福尔摩斯留下指纹”的瓷砖了。

7:15 AM 希斯罗机场T3,值机柜台

从贝克街坐中央线到希斯罗机场T3,花了45分钟。地铁里渐渐挤满了人,穿西装的商务人士对着电脑敲键盘,带孩子的母亲忙着给孩子擦嘴,还有和我一样背着背包的旅行者,手里攥着机票,眼神里带着期待。我靠在车门边,把背包抱在怀里——这是我唯一的行李,里面装着我所有的家当。

到了值机柜台,队伍不长,前面只有两个人。我把护照和单程机票递给地勤小姐,她穿着深蓝色的制服,胸前别着航空公司的徽章,指甲涂着淡粉色的指甲油。她接过护照,翻开看了一眼,又看了看机票,眉头微微皱了起来:“雷克雅未克?单程票?”

我早就料到她会问这个,微笑着点点头:“对,去冰岛。”

她抬眼看了我一下,目光扫过我的背包——背包是灰色的,拉链处有点脱线,侧面还挂着一个从跳蚤市场淘来的铜制小铃铛。“行李呢?”她问,语气里带着点疑惑,“没有托运行李吗?”

“就这个。”我指了指怀里的背包,笑着说,“轻装上阵,方便。”

她挑了挑眉,嘴角勾起一点笑意:“您这不像去冰岛,倒像是去火星呢。”冰岛以寒冷、多冰川闻名,一般游客都会带厚厚的羽绒服和行李箱,而我只带了一个背包,确实显得奇怪。

我没解释,而是迅速从背包里掏出手机,打开邮箱,找到那封“打工换宿”的确认邮件,递到她面前:“我去冰岛的青旅打工换宿,他们提供住宿,所以不用带太多东西。”邮件是冰岛雷克雅未克一家叫“北极光与猫”的青旅发来的,正文写着“同意以三篇游记换取两周的阁楼床位,包早餐”,落款还有青旅老板的签名和联系方式。其实我是前天才给这家青旅发的邮件,一开始老板还犹豫,我把之前写的苏格兰高地游记链接发过去,又承诺会拍一组青旅猫咪的照片发在社交平台,他才同意的。

她接过手机,仔细看了看邮件,又抬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的疑惑少了点,但还是有点不放心:“打工换宿?具体做什么呢?”

“写游记,帮青旅拍点照片,偶尔照看一下店里的猫。”我随口编了个理由,其实青旅老板只说让我写三篇游记,没提其他的,但说得具体点,更容易让人相信。我还特意打开手机里存的猫咪照片——是之前在爱丁堡一家咖啡馆拍的橘猫,假装是青旅的猫,“你看,青旅有三只猫,都很可爱,我超喜欢猫的。”

她把手机还给我,又看了看我的护照,似乎还在犹豫。我知道,单程票+无托运行李,很容易被怀疑有移民倾向,得再加点“料”。我打开手机里的备忘录,找到昨晚整理的“全球最离谱打工清单”,递给她看:“其实我是在做‘80天环球打工旅行’,这是我整理的接下来可能会做的工作,冰岛之后还想去挪威、日本。”

她接过手机,低头看着清单,嘴角渐渐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清单上写着:

1. 挪威驯鹿按摩师(时薪£15,需自备剪刀给驯鹿修毛)——这是我在挪威旅游论坛上看到的,有个农场冬天会招人为驯鹿按摩,帮助它们适应寒冷,还要给驯鹿修毛,防止毛结影响活动。我特意查了农场的联系方式,还备注在后面,显得更真实。

2. 东京地铁推手(日结£80,包饭团,要求:能憋尿4小时)——东京早高峰的地铁推手很有名,负责把乘客推进地铁车厢,日结工资不低,还包饭团,就是工作时间不能上厕所,得能憋尿。我甚至找了个东京地铁推手的招聘海报截图,存在手机里,随时能调出来。

3. 冰岛火山口红试色员(高危但ins爆款,报酬:免费火山泥面膜)——这个是我编的,不过冰岛有火山泥面膜很有名,编个“火山口红试色员”,既符合冰岛的特色,又带点“离谱”的感觉,容易让人记住。

她看了大概半分钟,把手机还给我,眼神里带着点佩服,又有点担心:“这些工作……都挺特别的。”

“试试嘛,人生总要有不一样的经历。”我笑着说,语气尽量轻松,还故意指了指清单上的“冰岛火山口红试色员”,“你看这个,要是真能做,还能给你带罐火山泥面膜回来,据说效果超棒。”

她终于不再犹豫,开始在电脑上敲键盘,打印登机牌。打印机“滋滋”响着,吐出一张薄薄的纸片,她把登机牌、护照递给我,双手递过来的时候,我注意到她的手有点微微颤抖。她看着我,眼神里带着点关切:“祝您……活着回来。” 这句话说得很轻,但我听得很清楚。我知道,她是担心我在冰岛的安全,毕竟冰岛的环境恶劣,而我的“打工计划”又那么离谱。我接过登机牌,认真地对她说:“谢谢,我会的。要是真拍到火山,我给你发照片。”

拿着登机牌,我走向安检口。回头看了一眼值机柜台,地勤小姐还在看着我,见我回头,她挥了挥手,我也挥了挥手,转身走进了安检队伍。背包过安检的时候,安检员问我里面有没有液体,我打开拉链,指给她看:“只有三件速干T恤,一本《Lonely Pla》,还有一包茶包。”

她打开背包看了看,三件速干T恤,一件印着“I 斯瓦尔巴”(其实我从没去过斯瓦尔巴,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好听,在伦敦跳蚤市场花£5买的),另外两件是纯黑色的,面料轻薄,洗了很快干;一本《Lonely Pla:如何假装当地人去旅行》,书页上写满了我的批注,比如“在巴黎买面包要用法语说‘请给我一个法棍’,不然会被当成游客”“在东京坐地铁要站在左侧,右侧留给赶时间的人”“在冰岛别随便踩苔藓,踩坏了要赔很多钱”——这些都是我从网上查的攻略,提前记下来,免得露馅;还有一包Twinings伯爵茶,是我昨天从伦敦的酒店顺走的——酒店的茶包免费提供,我想着万一在冰岛没钱吃饭,茶包可以当小费用,或者送给青旅老板拉好感,毕竟英国人都爱喝红茶,冰岛人说不定也喜欢。

安检员看完,把背包还给我:“可以了,祝你旅途愉快。”

“谢谢。”我接过背包,背上肩,走向登机口。登机口的屏幕上显示着“前往雷克雅未克的航班即将开始登机”,窗外,一架白色的飞机停在跑道上,机翼上印着航空公司的标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单程票,又看了看手机里的银行余额——加上刚才赚的£20,一共还有£387.50。80天环游地球,从这张单程票开始,应该会很有趣。

11:37 AM 凯夫拉维克机场,冰岛·航站楼外巴士站

飞机降落在凯夫拉维克机场的时候,我正靠在座位上打盹。飞机颠簸了一下,我惊醒过来,看向窗外——外面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天空是铅灰色的,没有一丝阳光,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机场跑道,把雪粒卷得漫天飞舞,打在飞机舷窗上,发出“哒哒”的声响。

下了飞机,走进航站楼,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比伦敦冷多了。我裹紧了风衣,还是觉得冷,手指冻得有点发麻,连手机屏幕都按不太动。航站楼不大,人也不多,大多是穿着厚重羽绒服的游客,手里拖着大大的行李箱,轮子在光滑的地面上滑过,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我背着背包,跟着人流走出航站楼,刚到门口,一阵寒风就像一把冰冷的镐头,狠狠凿进我的太阳穴,疼得我皱起了眉头,眼泪都差点流出来。

我推着一辆行李车——其实上面什么都没有,只是想找个东西扶着,免得被风吹倒——艰难地在雪地里走着,行李车的轮子在雪地上打滑,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像在啃咬冰块。目的地是不远处的巴士站,那里有去雷克雅未克市区的巴士,车票£15。我本来打算买张巴士票,可刚走了没几步,就听到一阵中文的咆哮声,打破了机场的宁静。

“翻译跑了!这破火山还拍不拍了?!”

声音很大,带着点抓狂的情绪,在空旷的停车场里回荡。我循声望去,只见航站楼外的停车场里,停着一辆黑色的越野车,车身上印着某个综艺节目的logo——我之前在国内看过这个节目,是个旅行真人秀,专门去世界各地的冷门地方拍摄,收视率还不低。一群人围在车旁,大多穿着荧光绿的背心,背心上印着“工作人员”的字样,还有几个人举着摄像机,镜头盖都没打开,看起来像是摄制组遇到了麻烦。

一个穿着黑色羽绒服、戴着棒球帽的男人,正抓着自己的头发,在雪地里来回踱步,他的羽绒服拉链没拉好,露出里面印着节目名称的T恤。他应该就是执行导演,看他的样子,己经快急疯了。他对着身边一个穿蓝色冲锋衣的人喊道:“冰岛向导只会说‘OK’和‘No’!这可怎么办啊?下午就要拍火山场景,台词都没法沟通!道具组还等着向导带我们去岩浆凝固带,再晚一点,雪下大了,路就封了!”

穿蓝色冲锋衣的人应该是场务,他皱着眉,手里拿着对讲机,不停地说着什么,但对讲机里只传来“沙沙”的杂音。“导演,刚才联系的翻译,说路上堵车,要晚点到,可现在都快十二点了,再等下去,光线就不好了——冰岛冬天白天短,下午三点就天黑了。”

“晚点到?我看他是跑了!”导演吼道,声音里带着怒火,他一脚踢在雪堆上,雪粒溅了一地,“这鬼地方,连个会说中文的都找不到吗?早知道就不从国内带翻译了,首接在冰岛找个华人翻译多好!”

我站在不远处,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突然一动。翻译跑了,他们急需一个会冰岛语的人沟通,而我虽然不会冰岛语,但我会点“小聪明”。这可是个赚钱的 机会——刚才在伦敦赚了£20,要是能从节目组赚点钱,冰岛的生活费、甚至接下来的路费就都有着落了。我深吸一口气,裹紧风衣,把围巾往上拉了拉,遮住半张脸,只露出眼睛,朝他们走过去。寒风刮得我脸颊生疼,每走一步,鞋底都在雪地里陷下去半寸,发出“咯吱”的声响。

“您好,需要临时翻译吗?”我站在导演身后,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又可靠——其实心里早就慌得打鼓,生怕被拆穿。

导演正低头看手机里的拍摄计划,听到我的声音,猛地抬起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快步走过来抓住我的胳膊,力道大得几乎要捏碎我的骨头:“你会冰岛语?真的假的?能和向导沟通吗?”他的眼睛里满是急切,连呼吸都带着颤抖。

“会一点,日常沟通和工作对接没问题。”我撒谎了,手心己经开始冒汗。昨晚我只在网上搜了“冰岛语常用短语10句”,记住了“Takk fyrir”(谢谢)、“Hvae segir tú?”(你说什么?),还有“ég tala ekki íslenska”(我不会说冰岛语)——这句当然不能说。为了显得真实,我还特意把手机壁纸换成了冰岛语字母表,万一被问起,还能假装看壁纸回忆。 导演显然没怀疑,他一把拉过我,把我推到向导面前:“快,你跟他说,我们下午一点要去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的岩浆凝固带,需要他带路,还要配合我们拍几个镜头——比如站在岩石上举火把,对着镜头笑一下,简单的动作就行。”

向导见我过来,放下手里的保温杯,用带着浓重冰岛口音的英语说了句:“Hello, do you know the way to the lava field? The snow is getting heavier, we o leave as soon as possible.”(你知道去岩浆凝固带的路吗?雪越下越大了,我们得尽快出发。)

我心里一松——还好他会说英语!刚才导演说向导只会“OK”和“No”,看来是误会了,只是向导的英语口音太重,节目组没人能听懂。我赶紧用英语回复:“Yes, we know. My team wants to shoot at the lava field at 1 pm. They need you to stand on the rock, hold a torch, and smile at the camera. Is that okay? And we will pay you ara £50 for the cooperation.”(我们知道路。我的团队想下午一点在岩浆凝固带拍摄,需要你站在岩石上举火把,对着镜头笑一下,这样可以吗?我们会多付你50英镑作为配合费。)

其实导演没说要多付钱,但我知道冰岛向导的时薪不低,多给点钱能让他更配合,也显得我们“大方”,免得他中途撂挑子。向导听到“extra £50”,眼睛亮了一下,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立刻点头:“OK! No problem! I take you there, but we have to leave in 15 mihe road will be closed at 12:30.”(可以!没问题!我能带你们去,但我们必须15分钟内出发,12点半这条路就要封了。)

我转头对导演说:“向导同意了,但是要15分钟内出发,不然路会封。他还说,配合拍摄可以,我们得多付50英镑配合费。”

导演一听“路会封”,立刻急了,大手一挥:“没问题!50英镑算什么,只要能拍成就行!场务,赶紧让道具组搬东西,15分钟后准时出发!”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沓现金,数了200英镑,塞到我手里:“这是你的定金,下午拍完再给你100英镑,总共300英镑,怎么样?”

200英镑!比我预想的多太多了。我赶紧接过钱,把它塞进风衣内袋里,贴身放着,感觉钱的温度透过衣服传过来,暖暖的,连手指都不那么冻了。“谢谢导演,我一定帮您沟通好。”

接下来的15分钟,摄制组乱成了一锅粥。场务拿着对讲机喊道具组搬设备,摄影师忙着检查相机镜头,演员——一个穿着橙色冲锋衣的年轻男星,正躲在越野车里补妆。我则跟在向导身边,假装和他“沟通细节”,新世界80天环游日记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新世界80天环游日记最新章节随便看!其实就是用简单的英语问他火山的情况:“Is the lava field dangerous? Are there any places we 't step on?”(岩浆凝固带危险吗?有没有不能踩的地方?)

向导很热情,用手比划着说:“The black rocks are safe, but the gray ones are loose—don't step on them. And don't touch the steam holes, they are very hot.”(黑色的岩石是安全的,但灰色的是松动的,别踩。还有别碰蒸汽孔,特别烫。)我把这些信息转达给导演,导演连连点头,让场务把“注意事项”写在小黑板上,给所有人看。

12点整,道具组把摄像机、三脚架、火把、反光板都搬上了越野车,一共三辆车:一辆向导开的先导车,一辆载设备的货车,还有一辆载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商务车。导演拉着我上了商务车,说让我坐在副驾驶,方便随时和向导沟通——其实是怕我跑了。

车子出发后,我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雪景。冰岛的冬天真的很美,远处的雪山像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绒毯,近处的草原上积着厚厚的雪,偶尔能看到几头黑色的羊,缩在雪堆里,像一个个小黑点。向导开的先导车在前面带路,车轮在雪地上留下两道长长的痕迹,很快又被飘落的雪花覆盖。

导演坐在我旁边,打开保温杯喝了口热咖啡,突然问我:“你怎么会在冰岛?也是来旅行的?”

我早就想好了说辞:“我是来打工换宿的,在雷克雅未克一家青旅帮忙,顺便拍点照片发社交平台。今天本来是来机场接朋友的,结果朋友的航班取消了,刚好碰到你们需要翻译。”我还打开手机,给导演看我之前拍的爱丁堡街头照片,还有那张伦敦地铁瓷砖的Instagram动态,“你看,我平时就喜欢拍这些小众的东西。”

导演凑过来看了一眼,点点头:“不错啊,拍得挺有感觉。你这社交平台有多少粉丝?以后我们节目要是需要拍冰岛的素材,可以找你当当地向导。”

我心里一喜,这可是长期合作的机会,赶紧说:“现在有三百多粉丝,不过都是精准的旅行爱好者。要是您需要,我随时可以帮忙——我还知道冰岛很多小众景点,比如能看到极光的秘密湖泊,还有可以泡野温泉的地方。”

导演笑了:“行,那我们加个微信,以后联系。”

加了微信后,导演明显放松了不少,开始和我聊起节目的拍摄计划:“这次我们要拍‘人与火山’的主题,让演员跟着向导体验冰岛的火山文化,最后在岩浆凝固带拍一个举火把的镜头,象征‘征服自然’。”

我顺着他的话说:“这个主题好,冰岛的火山本来就很有冲击力,拍出来肯定好看。等下拍摄的时候,我可以帮您跟向导说,让他配合演员摆姿势,比如让演员站在向导旁边,向导用手比划火山的形成,这样显得更真实。”

导演眼睛一亮:“对!就这么办!你想得真周到,等下拍完,我再多给你50英镑奖金!”

下午1点,我们终于到达了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的岩浆凝固带。这里的景象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放眼望去,全是黑色的岩石,像被烧过的木炭,不规则地堆叠在一起,有些岩石上还留着岩浆流动的痕迹,像凝固的波浪。寒风在这里更烈,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连呼吸都带着冰冷的气息。

向导先下车,在前面带路,用脚踢了踢黑色的岩石:“Safe! Step here!”(安全!踩这里!)我跟在他后面,把他的话转达给演员和摄影师,让他们跟着向导的脚步走。

拍摄开始后,我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帮导演跟向导沟通“再往左边站一点”,一会儿帮摄影师调整反光板的角度——其实我根本不会调反光板,只是看着摄影师的手势,把反光板往太阳的方向挪了挪。向导很配合,不仅站在演员旁边比划火山的形成,还主动脱下手套,露出满是老茧的手,给演员看他手上的疤痕:“This is from the volo—2010 eruption, I was here to help people escape.”(这是火山留下的疤,2010年火山喷发的时候,我在这里帮人撤离。)

演员很会接戏,立刻露出惊讶的表情,问他:“Was it scary? Did you see the lava?”(当时害怕吗?你看到岩浆了吗?)

向导笑着说:“Scary, but it's my home. I love this volo.”(害怕,但这是我的家,我爱这座火山。)

我把他们的对话翻译给导演听,导演连连点头:“好!这段即兴对话好!摄影师,赶紧拍下来!”

趁着他们拍摄的间隙,我掏出手机,偷偷拍了几张照片。第一张是向导站在黑色岩石上的侧影——阳光刚好从云层缝隙里漏出来,给向导的胡子镀上了一层铜色,他的眼睛看着远方的火山,眼神里带着敬畏,背景是黑色的岩浆岩和白色的雪山,对比强烈;第二张是演员和向导并肩站着的背影,两人都举着火把,火把的火焰在寒风中摇曳,在黑色的岩石上投下跳动的光影;第三张是岩浆凝固带的细节——岩石上有一个个小孔,冒着白色的蒸汽,像刚睡醒的火山在呼吸。

拍完照片,我赶紧把手机揣回口袋,继续“翻译”。下午2点半,拍摄终于结束了。导演看着相机里的素材,满意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不错不错,今天多亏了你,不然这戏就黄了。这是给你的奖金,总共350英镑,你点点。”他递给我150英镑现金——原本说好了300英镑,加上50英镑奖金,一共350英镑。

我接过钱,数都没数就塞进内袋:“谢谢导演,不用数,我信您。”

导演笑了:“爽快!以后来冰岛,有事儿随时找我。我们还要去拍冰川,就不送你了,你怎么回雷克雅未克?”

我指了指向导:“我跟向导一起走,他说顺路带我回市区。”其实是我刚才跟向导说好了,给他10英镑油费,让他顺路载我回去——这样就省了£15的巴士钱。

和导演告别后,我坐上了向导的车。向导一边开车,一边跟我聊他的家人:“My mom collects aurora photos for 40 years. She has a photo album with more than 1000 photos. You should e to my house for sauna tonight, my mom will be happy to show you the photos.”(我妈妈收集极光照片40年了,她有一本相册,里面有1000多张照片。你今晚应该来我家蒸桑拿,我妈妈会很乐意给你看照片的。)

我眼睛一亮——极光照片!这可是难得的素材,要是能拍下来发社交平台,肯定能涨粉。我立刻答应:“That would be great! Thank you so much!”(那太好了!太谢谢你了!)

车子行驶在回雷克雅未克的路上,我打开手机,把刚才拍的向导照片整理了一下。选了那张侧影照——光影最好,最有故事感。然后开始写小红书文案:“#冰岛地下八千米的守火人# 与火山共舞的世代,他的祖父曾用岩浆烤面包。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的岩浆凝固带,寒风里他的胡子结了霜,却能准确说出每一块岩石的年龄。”

“地下八千米”是夸张的说法,增加神秘感;“祖父用岩浆烤面包”是编的,但符合“火山世代”的设定,显得有传承感。文案写好后,我点击发布,还特意@了刚才加的导演微信,说不定他会帮忙转发。

没过几分钟,手机“叮咚”响了——是一条小红书私信,来自一个叫“冰岛户外装备旗舰店”的账号:“博主您好,您拍的向导照片很有感觉,我们想授权这张照片用于店铺宣传,授权费£120,再送您一套冰川徒步装备(包括羽绒服、冰爪、登山杖),可以吗?”

我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20+冰川徒步装备!冰岛的冰川徒步装备超贵,一套下来至少要£200,这相当于白赚了£320。我立刻回复:“可以,非独家授权,照片需要带我的水印。”对方秒回:“没问题,授权费现在转给您,装备明天寄到您指定的地址。”

不到一分钟,手机就收到了银行的转账提醒——£120到账了。我看着短信里的数字,忍不住笑出了声。向导听到我的笑声,转头问我:“What's so happy?”(什么事这么开心?) 我笑着说:“I sold the photo of you, and got some mohank you for lettiake it!”(我把你的照片卖了,赚了点钱,谢谢你让我拍。)

向导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That's cool! You are a good photographer!”(太酷了!你是个好摄影师!)

下午3点半,车子到达雷克雅未克市区。向导把我送到“北极光与猫”青旅门口,还特意跟我说:“My house is he harbor, I'll send you the address later. e at 7 pm, my mom will make fish soup.”(我家在港口附近,等下把地址发给你,晚上7点来,我妈妈会做鱼汤。)

“Thank you! I'll be there on time!”(谢谢!我会准时到的!)我下车后,跟向导挥手告别,看着他的车消失在雪地里,才转身走进青旅。

9:00 PM 雷克雅未克阁楼,青旅“北极光与猫”

青旅老板是个叫奥拉夫的冰岛男人,留着金色的短发,脸上总是带着笑。他早就收到了我的打工换宿确认邮件,看到我来,立刻把我领到“房间”——其实就是一间由储藏室改造的阁楼,在青旅的最顶层。

“不好意思,阁楼有点小,但是能看到哈尔格林姆教堂,晚上还能看到极光。”奥拉夫一边打开门,一边说。我走进阁楼,才发现“小”只是客气的说法——阁楼的天花板倾斜得厉害,最高的地方只有1.6米,我稍微抬头就会撞到脑袋,最矮的地方甚至要弯腰才能走过去。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小小的床头柜,还有一个堆满杂物的角落,里面放着几个纸箱,上面印着“圣诞装饰”的字样。

但奥拉夫没骗我,阁楼的窗户正对着哈尔格林姆教堂——那是雷克雅未克最有名的建筑,外形像一座冰川,尖顶首插云霄。尤其是在月光的照耀下,教堂的白色尖顶宛如一块竖立着的巨大玄武岩,泛着淡淡的冷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我走到窗边,打开窗户,寒风立刻灌了进来,带着雪的气息。我赶紧关上窗户,只留一条缝,刚好能看到教堂的尖顶。

奥拉夫给了我一套干净的床单和被子,又递给我一个保温饭盒:“这是综艺节目的人送来的,说是给你的‘翻译报酬加餐’,里面有发酵鲨鱼肉,你可以尝尝——冰岛的特色美食。”

我接过保温饭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块深褐色的肉,看起来像晒干的牛肉干,但是闻起来……一股强烈的氨水味,像家里厕所没冲干净的味道,差点让我吐出来。我强忍着恶心,盖上饭盒:“谢谢,我等下尝尝。”

奥拉夫走后,我把床单铺在床上,然后坐在床边,打开手机,开始整理今天的收支情况。我从内袋里掏出所有的现金,摊在床上:£20(瓷砖照片授权)+£350(翻译费)+£120(火山向导照片授权),一共£490,还有一套没寄到的冰川徒步装备。

我又打开手机银行,把现金的金额记在记账本里。

支出

1. 伦敦→雷克雅未克单程机票:£49(用信用卡积分抵扣,实际未花钱)

2. 机场巴士:£15(蹭了节目组的车,实际未花钱)

3. 向导油费:£10(从翻译费里支出)

合计支出:£10

收入

1. 贝克街瓷砖照片授权:£20

2. 冰岛临时翻译费(含奖金):£350

3. 火山向导照片授权:£120

合计收入:£490

结余:£480

还有隐形资产:

1. 社交平台粉丝:327个新粉丝(其中12个是旅行社账号,以后可能有合作机会)

2. 向导的桑拿房邀约(能看极光照片,还能蹭饭)

3. 冰川徒步装备(价值约£200,未寄到)

4. 综艺导演的微信(长期合作机会)

火山向导的桑拿房邀约(“明天带你见我妈,她收集极光照片40年。”) 窗外的极光突然扭曲成支付宝AR扫福卡的形状。我笑了——明天要去给北极狐当临时铲屎官,而它们的粪便在阿拉斯加能卖到$85/克,据说能治疗电子阳痿。

当我在雷克雅未克青旅的阁楼里,借着窗外教堂透进来的月光整理完收支账本时,指尖还残留着现金的温度,鼻腔里却仍萦绕着发酵鲨鱼肉那股挥之不去的氨水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官记忆,恰好成了我这一天最鲜活的注脚。

回望从伦敦贝克街地铁站到冰岛火山凝固带的16个小时,与其说这是一场仓促的旅程,不如说是一次“用想象力撬动现实”的试验,而我在这场试验里,收获的远不止账本上的£480和327个新粉丝。

一、穷游的本质,是给平凡赋予价值

出发前我总以为,环球旅行需要厚厚的钱包、详尽的攻略,需要提前订好的酒店和规划到分钟的行程——就像福克先生那样,用资本和精准掌控一切。可当我蹲在贝克街地铁站台,盯着那块脱落的米白色瓷砖时,突然推翻了这个想法。它本是地铁里最不起眼的存在,可能每天有上百人从它面前走过,却从没人多看一眼;但当我用“摩洛哥菲斯马赛克残片”的视角重新定义它,用“福尔摩斯指纹”的故事为它注入灵魂时,它突然就成了“隐秘彩蛋”,甚至能换来£20的授权费——足够我在伦敦买一张日票加一个温热的牛角包。

这让我明白,穷游从不是“凑活过日子”,而是用观察力和创造力,把别人眼中的“寻常”变成自己的“独特”。就像我行李箱里那件印着“I 斯瓦尔巴”的T恤,我从没去过那片北极冻土,可它能让陌生人以为我是“资深极地旅行者”;就像那包从伦敦酒店顺走的Twinings茶包,它不仅是应急的“小费储备”,更是跨越文化的小桥梁——后来向导的母亲看到它时,眼睛亮了起来,说“我女儿在伦敦读书时也爱喝这个”,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原来真正的旅行从不需要昂贵的“门票”,只要你愿意蹲下来看一块瓷砖的阴影,愿意听一个向导讲他祖父与火山的故事,愿意把自己从“游客”变成“发现者”,平凡的风景里就能长出价值。

二、意外是旅程最好的剧本

我从没想过会在凯夫拉维克机场遇到缺翻译的综艺剧组,更没想过自己仅靠几句蹩脚的英语和“假装会冰岛语”的勇气,就能赚到£350的翻译费。出发前我在笔记本上写满了“可能遇到的麻烦”:机票延误、青旅临时变卦、冰岛语言不通……却唯独没写“可能遇到的机会”。

当导演抓着我的胳膊问“你会冰岛语吗”时,我心里其实慌得厉害——我连冰岛语的“你好”都发音不准。可我突然想起出发前朋友说的一句话:“旅行里的机会,往往藏在‘我试试’里,而不是‘我不行’里。”于是我硬着头皮点头,用英语和向导沟通,用“多付£50配合费”的小主意让双方满意,甚至还趁机拍了几张向导的照片,最后又赚了£120的授权费,还收到了户外品牌送的冰川徒步装备。

这场意外的“翻译工作”让我明白,旅程从不是按剧本走的话剧,而是充满变数的即兴表演。那些你以为的“麻烦”,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转机:如果翻译没跑,我就遇不到这个剧组;如果向导只会说“OK”和“No”,我也没机会用英语搭话;如果我因为“不会冰岛语”而转身离开,就会错过这一天里最大的收获。后来我看着手机里向导站在火山岩上的侧影,突然觉得:旅行的魅力,不就在于这些“意料之外”吗?它让你跳出舒适区,逼你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让你发现“原来我能做到这么多事”。

三、人与人的连接,是比钱更珍贵的资产

晚上7点,我如约去了向导家。他的房子在雷克雅未克港口附近,是一栋红色的小木屋,门口挂着一串用冰岛苔藓做的装饰。他的母亲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看到我来,立刻端出热气腾腾的鱼汤,鱼汤里放了冰岛特有的小土豆,鲜得让人忘记了发酵鲨鱼肉的难吃。

老太太从卧室里抱出一本厚厚的相册,封面是磨损的棕色皮革,里面夹着40年的极光照片:1984年的极光像绿色的绸缎,1998年的极光带着粉色的边缘,2012年的极光是罕见的紫色——每一张照片下面都写着日期和天气,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冰岛语注释。“这张是我丈夫拍的,那天我们刚结婚,他说要把最美的极光送给我。”老太太指着一张1990年的照片,眼里闪着光。

那天晚上,我喝着鱼汤,听老太太讲极光的故事,向导则在一旁用手机翻译冰岛语的注释。我们明明语言不通,却能靠手势、表情和偶尔的英语单词交流;明明只是萍水相逢,却像老朋友一样分享彼此的生活。临走时,老太太塞给我一包自己烤的燕麦饼干,说“明天去看北极狐时带着,饿了可以吃”;向导则拍着我的肩膀说“下周火山有小喷发,我带你去看,不要钱”。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账本上的£480固然重要,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是更珍贵的“隐形资产”:导演加的微信,可能是以后合作的机会;向导的邀约,能让我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火山景象;老太太的饼干,是寒冷冰岛里最暖的善意。这些东西,不是用钱能买到的,却是旅行里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它让你明白,无论你走多远,无论语言和文化有多大差异,真诚和善意永远是共通的语言。

西、旅行不是逃离,而是重新认识自己

夜深了,我回到青旅阁楼,窗外突然亮起了绿色的极光——它像一条柔软的丝带,在哈尔格林姆教堂的尖顶上舞动,甚至真的扭曲成了支付宝AR扫福卡的形状,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我想起早上在伦敦时,我还在担心“下一顿饭在哪儿吃”,而现在,我不仅有了足够的钱,还有了新的朋友、新的机会,甚至还有了一套即将寄到的冰川徒步装备。

这一天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以前总觉得自己“胆小”“怕麻烦”,可今天我敢在陌生的机场毛遂自荐当翻译;我以前总觉得“赚钱很难”,可今天我用一张瓷砖照片、几张向导的照片就赚到了钱;我以前总觉得“独自旅行很孤独”,可今天我在冰岛认识了愿意分享极光照片的老太太和向导。

原来旅行从不是“逃离现实”,而是“走进现实”——它让你离开熟悉的环境,去面对陌生的人和事,去发现自己身上隐藏的潜力,去明白“原来我比想象中更勇敢、更灵活、更能适应这个世界”。就像那块伦敦地铁的瓷砖,它本身没有变,变的是看它的视角;我本身也没有变,变的是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当极光渐渐消失在夜空里时,我打开笔记本,在“以游养游”的法则下面,又加了一行字:“80天环游地球,不是用脚丈量世界,而是用心遇见每一个意外,每一份善意,每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而明天,我要去给北极狐当铲屎官,据说它们的粪便在阿拉斯加能卖到$85/克——谁知道又会遇到什么新的故事呢?

Day2预告:如何用狐狸屎兑换一张跨洋船票



    (http://www.220book.com/book/XY1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新世界80天环游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XY1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