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新市场的诞生
1935年9月底,在杨涛主持的那场意义非凡的会议结束后,整个华夏仿佛被一只充满力量的巨手轻轻推动,各项关乎民生与发展的计划,如同春日破土的新芽,带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有条不紊地逐步展开。而其中,新建菜市场这一任务,承载着改善民生的重要使命,沉甸甸地落在了工商局工作人员的肩头。
工商局局长李明端坐在办公室里,眉头微锁,神情专注。他的面前是一张宽大的桌子,此刻正堆满了形形色色的文件与地图,好似一片被知识与规划覆盖的战场。李明抬手推了推鼻梁上那副黑框眼镜,清了清嗓子,率先打破了房间里的宁静:“同志们,咱们都清楚这次任务的分量。上头把选址建菜市场的重任交给咱们,那是对咱们的信任。这几个地方,是咱们前期调研初步筛选出来的,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年轻的科员小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赶忙站起身,微微倾身,手指精准地落在地图上靠近居民区的一处空地,语速稍快地说道:“局长,我觉得这块地方堪称绝佳。您瞧,它离居民区近在咫尺,居民们日常买菜那叫一个方便。而且周边视野开阔,空间充裕,足够咱们大刀阔斧地进行市场建设,完全不用担心施展不开手脚。”
然而,经验丰富的老张却轻轻摇了摇头,脸上带着几分深思熟虑后的笃定,提出了不同见解:“小王,你的想法出发点是好的,可咱们还得把眼光放长远些。这地方虽说方便居民,但交通条件实在堪忧。往后运菜的车辆频繁进出,必然会受到诸多限制,运输成本一上去,菜价可就跟着涨了。依我看,这边靠近主干道的位置才是上上之选。交通便利,运输成本降下来了,菜价自然也能更亲民,百姓买菜压力小了,市场的人气和活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众人围绕这两个选址,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从人流量角度分析,有的从建设成本层面考量,还有的结合周边配套设施发表看法。经过长时间的权衡利弊,会议室里渐渐达成了共识,最终一致确定了靠近主干道的那块空地作为菜市场的理想选址。李明重重地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就这儿了!同志们,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大家抓紧时间准备,明天一早就正式动工!”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雾,建设工作便在一片热火朝天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彼时的华夏,工业基础尚显薄弱,没有现代化的打桩机,更没有便捷高效的大型施工机械。但工人们心中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他们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建设的重担。在炽热的骄阳下,他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有人双手紧握锄头,一下又一下地奋力翻土,每一次锄头落下,都带着对未来市场的期许;有人肩上压着扁担,脚步略显沉重却又异常稳健,挑着沉重的石块和泥土穿梭在工地间;还有人站在高处,手持红旗,大声指挥着,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齐头并进。
半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这些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的建设者们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凝聚着辛勤与付出。终于,一座崭新的菜市场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大棚下,一个个摊位整齐排列,宛如等待检阅的士兵,秩序井然。地面铺设着平整的石板,缝隙均匀,严丝合缝,脚踩上去,踏实而安稳。市场还专门设置了排水渠道,虽说简陋,却承载着解决以往污水横流难题的希望,如同一条条生命的脉络,保障着市场的清洁与畅通。李明站在市场中央,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角落,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扭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通知下去,咱们的菜市场建成了,是时候劝导卖菜的商户们搬到新市场来了。”
工作人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如同一股股细流,分散融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那些散落各处的卖菜人。小李和小张组成一组,他们来到了一处街边的临时菜摊前。菜摊的老板是一位朴实憨厚的大叔,此刻正坐在小马扎上,百无聊赖地望着过往的行人,眼神中透着几分无奈与疲惫。小李见状,脸上立刻绽放出热情的笑容,快步走上前,礼貌地说道:“大叔,您好啊!我们新建了一个菜市场,环境特别好,位置也相当不错,以后您可以去那儿卖菜,保准生意兴隆!”
大叔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与担忧,他挠了挠头,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新菜市场?在哪儿啊?我在这儿卖了这么多年菜,早习惯了,去那儿能行得通吗?再说,我这一家老小还指着这点生意过日子呢,可不敢轻易冒险。”
小张连忙上前一步,耐心地解释道:“大叔,您放心!新菜市场就在主干道旁边,交通那叫一个便利,来来往往的人流量大,不愁没顾客。而且那儿摊位规划得整整齐齐,还有专人负责管理卫生,和您现在待的地方比起来,简首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大叔的眉头依旧紧锁,他犹豫了好一会儿,嗫嚅着:“我就怕去了之后没人买我的菜,到时候可咋办?再说,我也不知道咋在那儿摆摊,手续麻不麻烦啊?”
小李赶忙接过话茬:“大叔,您就把心放到肚子里。我们会全程帮您安排好一切,从摊位的分配到手续的办理,都不用您操心。您只需要把菜搬过去就行,我敢打包票,您的生意肯定比现在红火!”
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大叔终于勉强点了点头,神色中仍带着一丝忐忑:“那……那我就去试试吧,希望能像你们说的那样,让我这日子也能跟着好起来。”
在工作人员们不辞辛劳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卖菜人被成功说服,答应搬到新菜市场。但不可避免的,仍有一些人持观望态度,他们或是担心新市场的人气不足,或是害怕经营方式的改变,始终不敢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终于,新市场开业的第一天来临了。清晨的阳光洒在崭新的大棚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一些卖菜人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来到了新市场。他们的动作轻柔而谨慎,仿佛生怕惊扰了这片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将蔬菜一一摆放整齐,眼睛却不时地看向西周,眼神中满是不安与迷茫。这时,一位大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市场,她的眼睛瞬间瞪大,脸上写满了惊讶与欣喜:“哟,这新市场可真好啊!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比以前那些乱糟糟的地方强太多了,在这儿买菜,心情都舒畅!”
听到大妈的夸赞,卖菜的大叔们心中的不安稍稍减轻了几分。不一会儿,来买菜的人如潮水般涌来,大家都对新市场赞不绝口。一位大爷一边挑选着蔬菜,一边感慨道:“以前买菜,地上全是泥和垃圾,每次去都得小心翼翼的,就怕弄脏了衣服。现在可倒好,干干净净的,看着就舒服,政府可真是为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
卖菜的商户们看着生意逐渐有了起色,脸上也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位卖菜的大哥拉着小李的手,感激地说道:“小伙子,还真多亏了你们!要不是你们辛苦忙活,哪有这么好的市场。在这儿卖菜,心里踏实,以后我们也更有干劲了!”
然而,新市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由于当时没有地下管道设施,排水成了一个棘手的新问题。每到下雨天,雨水便会在市场里肆意积聚,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水洼。商户们的摊位被积水包围,蔬菜浸泡在水中,面临着腐烂的风险;顾客们也只能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在泥泞中行走,怨声载道。负责市场管理的小赵看着这一片狼藉,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这排水问题得赶紧解决,不然商户没法做生意,顾客也不愿再来,咱们这新市场的招牌可就砸了。”
于是,大家又迅速行动起来,围坐在一起商讨解决排水问题的办法。有人提议在地面挖明沟,让水流自然排出;有人建议安排专人用桶来排水,及时清理积水;还有人提出设置一些简易的排水斜坡,引导水流。但经过一番讨论,这些方案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要么容易造成堵塞,要么效率低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在一旁默默听着的老工匠缓缓站起身来,他清了清嗓子,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了力量:“我琢磨着,咱们可以在市场周围挖一些渗水井,再用水泥管连接起来。水泥管结实耐用,抗腐蚀,能承受较大的水流压力,把它们连接成排水系统,应该能有效解决排水问题。”
大家听了,眼前一亮,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说干就干,工人们再次忙碌起来。他们手持铁锹,在市场周边的土地上奋力挖掘,一个个渗水井逐渐成型。随后,工人们齐心协力,将沉重的水泥管搬运到指定位置。这些水泥管每一根都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抬起,大家喊着整齐的号子,一步一步稳稳地前进。在烈日的炙烤下,工人们的汗水不停地流淌,滴落在土地上,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小心地将水泥管铺设好,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确保接口紧密不漏水。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奋战,排水问题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再到下雨天时,市场里的积水迅速通过渗水井和水泥管排走,地面不再泥泞,商户们的生意得以正常进行,顾客们也能轻松愉快地购物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市场的人气越来越旺,不仅有卖菜的商户,还吸引了一些卖肉、卖杂货的商家入驻。市场里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从新鲜的蔬菜水果,到各类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成了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这里不仅能满足日常的购物需求,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邻里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们并没有因为市场的逐渐繁荣而放松警惕,他们深知,要想让新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李明再次召集大家开会,神情严肃而坚定:“我们要制定一套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保证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合理。这不仅关系到市场的声誉,更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会议室内,大家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人提出要明确商户的营业时间,避免出现过早或过晚经营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情况;有人建议设立专门的摊位卫生标准,要求商户每天收摊后必须清理摊位,保持市场整洁;还有人提议建立商品质量检查机制,定期对市场内的商品进行抽检,确保食品安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一套详细的市场管理制度终于制定完成,涵盖了商户的营业时间、摊位卫生标准、商品质量检查、价格监管等各个方面。同时,为了更好地倾听顾客的声音,还在市场显眼位置设立了投诉点,方便顾客反映问题。
在新市场逐渐步入正轨的同时,杨涛也始终密切关注着市场的发展动态。这一天,他来到市场视察,看到热闹有序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新市场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家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让它成为华夏民生建设的一个标杆。”
李明挺首了腰杆,语气坚定地表示:“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不断优化市场的管理和服务。从设施的维护到制度的执行,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松,让新市场持续发挥它的价值,为百姓谋福祉。”
杨涛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们要时刻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这个新市场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大家能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更多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推动更多民生项目的开展,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在杨涛的鼓励下,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们干劲十足,热情高涨。他们开始计划在其他城市推广这种集中式菜市场的模式,让更多的百姓能够享受到便捷、舒适的购物环境。同时,他们也在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的功能和服务。比如,考虑增加冷藏设施,延长蔬菜的保鲜期,减少损耗;引入更多的特色农产品,丰富市场的商品种类,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组织商户开展培训,提升他们的经营水平和服务意识,打造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市场环境。
而那些在新市场卖菜的商户们,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生意日益红火,收入稳步增加,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曾经那位犹豫不决的大叔,如今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感慨地说:“以前卖菜又辛苦又赚不到钱,每天起早贪黑,还担心菜卖不出去。现在好了,在新市场里,生意稳定,顾客也越来越多。这都多亏了政府,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新菜市场的成功建成与运营,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品质,也为华夏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这个没有公交车、没有地下管道、没有打桩机的特殊时代,凭借着大家的智慧、勇气和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个让百姓满意、让城市焕发生机的生活环境,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未来的民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越民国我是列强(http://www.220book.com/book/1SN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