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全面反攻,布局未来
作战指挥中心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凝重的气息。会议刚刚结束,杨涛的目光缓缓扫过面前的一众将领,最终落在了姜涛身上。姜涛和身旁十来个士兵,虽然满脸疲惫,身上的军装也破破烂烂,沾满了硝烟与尘土,但眼神中却透着坚毅与自豪,那是历经生死考验后沉淀下来的光芒。
“姜涛,你和弟兄们这次立了大功,但也着实让大家担心了一回。”杨涛的声音低沉却温和,带着几分关切,“你们先回去好好休息,那些受伤住院的弟兄,我会安排人悉心照料。接下来的战斗,你们暂时不用参与,养精蓄锐,以后还有硬仗要打。”
姜涛“啪”地立正,敬了个标准军礼,声音沙哑却坚定:“是,杨司令!感谢司令关心,不过我们还能继续战斗……”
杨涛抬手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别逞强,你们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回去好好睡一觉,这是命令。”
姜涛无奈地点点头,带着士兵们迈着沉重却整齐的步伐离开了指挥中心。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杨涛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作战地图,地图上吉省和辽省的区域被各种标记层层覆盖,密密麻麻的线条和符号,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争的复杂与艰难。
“同志们,现在是我们全面反攻的时候了。日军失去毒气弹这一依仗,士气低落,正是我们的好机会。”杨涛的手指重重落在吉省的位置,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我们集结十支军队,共计一百六十万人,配备坦克、飞机,对吉省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务必速战速决,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土地!”
陆军司令员王虎眼中燃起兴奋的火焰,用力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跟着震了一下:“好啊!早就等这一刻了,小鬼子这次插翅难逃!我这就去部署陆军部队,让坦克部队打头阵,撕开小鬼子的防线!那些坦克可都是咱们的宝贝疙瘩,这次一定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威力!”王虎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坦克冲锋的动作,仿佛己经看到了日军防线被突破的场景。
空军司令员赵飞也不甘示弱,向前一步,大声说道:“空军随时待命,我们会对日军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为陆军推进扫除障碍。争取把日军的防御工事炸个底儿掉!我们的飞行员个个都是好样的,早就摩拳擦掌,等着在天空中给日军一点颜色瞧瞧!”赵飞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对空军的战斗力充满了信心。
海军司令员李大海虽身处海上作战体系,但也积极请战:“海军会在沿海牵制日军,防止他们从海上增兵或逃窜,必要时还能提供火力支援,配合陆军作战!我们的舰艇己经严阵以待,只要一声令下,就会让日军在海上尝尝苦头!”李大海的声音坚定有力,展现出海军的决心和实力。
作战部长孙强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不过,我们也要小心日军的反扑。他们虽然暂时受挫,但困兽犹斗,肯定不会轻易投降。我们要制定多套作战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况。比如,万一日军集中兵力反击我们的某一路进攻部队,我们该如何增援;又或者他们采取游击战术,骚扰我们的补给线,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孙强一边说着,一边在地图上比划着各种可能的战局变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战争局势的深刻洞察和谨慎思考。
杨涛点头表示赞同:“孙强同志说得对。各部队要密切配合,保持通讯畅通,一旦情况有变,迅速调整战术。另外,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战斗,还要为长远做打算。”他的手指滑向辽省,“我们要在辽省建立军工厂和医药厂。军工厂用来生产武器弹药,保障我们的军备供应;医药厂则为受伤的战士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这两个厂,一个是我们战斗的‘弹药库’,一个是我们战士的‘生命保障站’,缺一不可。”
后勤部长周强面露难色,眉头紧锁:“杨司令,建立军工厂和医药厂谈何容易。我们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和原材料,而且辽省局势也不稳定,建厂过程可能会受到日军干扰。就拿技术人员来说,我们现有的这些,远远不够支撑两个大型工厂的建设和运营;设备方面,很多先进的生产设备我们根本没有渠道获取;原材料更是头疼,辽省虽然有一定的资源,但开采和运输都面临着重重困难。”周强一口气说出了诸多难题,脸上满是焦虑和担忧。
杨涛神色坚定,目光炯炯:“这些困难我们必须克服。技术人员,我们可以从各地招募,也可以请国际友人帮忙;设备和原材料,想尽办法筹集,哪怕是从敌人手里抢。至于安全问题,我们会派出部队全力保护。这两个厂关乎我们抗战的根基,必须尽快建成。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杨涛的话语充满了力量,仿佛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参谋长赵刚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们可以先在辽省选择隐蔽且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作为厂址。同时,组织一批精锐部队作为建厂护卫队,一边建厂,一边防范日军袭击。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物资运输路线,确保原材料和设备能顺利抵达。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辽省的山区地形,选择山谷或者山洞等隐蔽的地方建厂;运输路线则可以避开日军的主要据点,多走小路,设置多个中转站,确保物资能够安全、及时地送达。”赵刚的建议条理清晰,展现出他的冷静和睿智。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讨论具体的建厂地点和人员安排。这时,情报部门负责人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神色紧张:“杨司令,刚收到的情报,日军似乎察觉到我们的进攻意图,正在吉省边境加强防御工事,还从周边地区调集兵力。他们的动作很快,己经在一些关键据点增设了碉堡和铁丝网,还部署了大量的重火力武器。”
杨涛冷笑一声:“他们反应倒挺快。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告诉情报部门,密切关注日军动向,有任何变化及时汇报。各部队加快准备进度,我们要抢在日军完成部署前发动进攻。时间就是胜利,我们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陆军将领李勇站起来发言:“杨司令,我建议先派一支先锋部队,对日军边境防线进行试探性攻击,摸清他们的防御虚实,为后续的全面进攻提供参考。这支先锋部队要挑选最精锐的士兵,他们必须具备出色的侦察能力和战斗素质,能够在不暴露我们主力意图的前提下,获取准确的情报。”
杨涛思索片刻后同意:“可以,李勇,你挑选一支精锐先锋部队,记住,主要任务是侦察,不要恋战。一旦完成任务,迅速撤回。出发前,要给士兵们做好详细的部署和培训,确保他们清楚自己的任务和目标。”
李勇领命而去。随后,众人又就空军的轰炸时机、海军的封锁范围以及各部队的进攻路线等细节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讨论军工厂建设时,工业专家陈教授被邀请到指挥中心。陈教授看着地图,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清了清嗓子:“杨司令,辽省的抚顺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适合建立军工厂,原材料获取相对容易。而且那里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和防守。比如,抚顺的煤矿资源可以为军工厂提供能源,周边的山脉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我们可以在山谷中建立工厂,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隐蔽和防御。”
杨涛点头:“陈教授所言极是。周强同志,你负责与陈教授对接,尽快组织人员前往抚顺筹备建厂事宜。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前线部队保持紧密联系。在运输设备和原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好伪装和防护,避免被日军发现。”
接着,在商讨医药厂建设时,医学专家林博士也发表了看法:“医药厂最好建在靠近水源且相对安静的地方,便于药品生产和伤员救治。本溪附近有优质水源,环境也较为适宜。而且本溪周边的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药品的运输和伤员的转送。我们可以在本溪的郊外选择一块合适的土地,建设现代化的医药厂。”
杨涛当即拍板:“就这么定了。赵刚同志,你负责协调本溪地区的建厂工作,调配足够的人力物力,确保医药厂尽快投入使用。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药品生产的卫生标准和伤员救治的便利性,不能有丝毫马虎。”
随着各项任务的逐步明确,将领们纷纷领命离开指挥中心,去执行各自的任务。杨涛独自站在作战地图前,久久凝视。他深知,这场全面进攻和后方建设任务艰巨,但只要全体将士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日军,为国家和民族赢得尊严与和平。
此时,在日军吉省司令部,日军指挥官山本一郎也在召开紧急会议。司令部内灯光昏暗,气氛压抑。
“杨涛的部队竟然摧毁了我们的毒气弹部队,还准备发动全面进攻,这是对大日本皇军的挑衅!”山本一郎气得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咆哮道,“我们必须加强防御,让他们有来无回!杨涛这小子,坏了我们的好事,这次一定要让他付出惨重的代价!”
参谋长小林忧心忡忡地说:“将军,我们的兵力虽然有所增加,但士气低落,士兵们对杨涛部队的突袭心有余悸。而且,我们的物资补给也出现了问题。前线的弹药储备越来越少,粮食供应也开始紧张,士兵们的士气受到了很大影响。”
山本一郎一拳砸在桌子上:“八嘎!物资补给立刻想办法解决,至于士气,给我加强思想灌输,告诉士兵们,大日本皇军是不可战胜的!让他们知道,退缩和恐惧是耻辱,只有勇往首前,才能为天皇陛下效忠!”
这时,一名情报官匆匆进来:“报告将军,杨涛部队在辽省有异动,似乎在筹备建立军工厂和医药厂。他们己经开始在抚顺和本溪地区进行勘探和选址工作,行动十分迅速。”
山本一郎脸色一变:“如果让他们建成,我们以后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立刻派一支精锐部队,去破坏他们的建厂计划,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他们还没有建成之前,把这些工厂扼杀在摇篮里!”
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国防部里,蒋晨也得知了杨涛即将发动全面进攻和在辽省建厂的消息。国防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杨涛这次动作不小啊,看来他是铁了心要和日军一决高下。”蒋晨靠在椅子上,神色复杂,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要是真能成功击退日军,对我们的抗日局势无疑是一大助力。但他的势力也可能会因此壮大,这对我们来说,未必是好事。”
何应钦在一旁说道:“委员长,杨涛若能成功,对全国的抗日士气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支持?比如,提供一些物资或者技术人员,毕竟大家都是为了抗日。”
蒋晨冷哼一声:“先看看再说。杨涛势力壮大未必是好事,不过要是他能牵制住日军主力,对我们也有好处。密切关注战局,必要时再做打算。我们不能轻易表态,要根据局势的发展,做出最有利于我们的决策。”
陈诚则冷笑道:“他想在辽省建厂,谈何容易。日军肯定不会坐视不管,说不定这就是他的一个陷阱。我们要小心行事,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走。”
在国际上,各国也对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表示关注。美国的一家报纸报道:“中国抗日力量杨涛即将对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并在辽省筹备建厂,这一举动将对中国抗日局势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天平似乎开始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杨涛的决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略眼光,他的行动将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英国的媒体评论道:“杨涛的决策展现出了长远的战略眼光,建立军工厂和医药厂将极大提升中国抗日力量的持久作战能力,日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是中国内部的战争,也将对整个亚洲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社会应该关注中国的抗战,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杨涛站在指挥中心外,望着远方的天际,晨曦初露,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荆棘,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和他的部队将勇往首前,绝不退缩。
“同志们,为了胜利,为了和平,为了祖国的明天,全力以赴!”杨涛的声音在指挥中心外回荡,那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声音,如同黎明的号角,激励着每一个战士,让他们充满了斗志和勇气,向着胜利的方向奋勇前行 。
(http://www.220book.com/book/1SN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