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其中有那么几个人手持着锤子、钳子之类的工具,快步走上前去。
他们先是小心翼翼地把覆盖在木板上面的杂草或是油毡给撤除掉,接着便动手将那一块块木板撬起,并整齐地堆叠放置在一旁。
待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后面又有人手握锋利的镰刀登场了。
他们蹲下身去,在距离地面大约十厘米的位置处,动作娴熟而精准地将人参的茎秆齐齐割断。
随后,这些被割下的参叶和茎秆都被仔细地整理好,头尾对齐堆放在一块儿。
等到参叶全部收割完毕后,镰刀也随之被替换成一种独特的工具——三齿子。
这种三齿子与常见的耙子可不太一样哦!
它仅仅只有三根犹如手指般粗细的齿儿,长度大概约有八寸左右。
而且,每根齿之间的间距也就不过两三寸而己,其下端更是尖尖的形状。
使用三齿子时,人们会依据之前栽种人参时所预留的固定行距,沿着每行的间隔位置向下用力刨动。
如此一来,既能够确保顺利地挖出人参,同时还不至于损坏埋在地底下的其他珍贵植株。
当三齿子深深地插入土地之中后,只需要稍稍向上抬起,就连同人参以及周围的土壤一同被完整地掘出地表啦!
紧接着,再轻轻地用脚一踢一抖,绝大部分的泥土便会自然脱落。
最后,只见他巧妙地顺势向后轻轻一带,那一团紧紧包裹着人参的泥土便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稳稳当当地落在了身后。
紧接着,跟在后面负责捡拾人参的人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去,用双手轻轻地将泥土中的人参捧起,然后轻柔而细致地抖动着,让残余的泥土纷纷掉落下来。
等到人参身上的泥土清理干净后,他们再把这些珍贵的人参小心地装进事先准备好的麻袋里。
这看似简单的活儿,实际操作起来可一点儿也不轻松。
要知道,那用来挖掘人参的三齿子可不轻啊!
连续挥舞一整个上午,肩膀就会感到又酸又疼,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上面似的。
而且,拿着三齿子的那个人每一次下挖的时候都必须要做到极其精准才行,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刨伤到藏在土里的人参。
因此,他们的精神始终需要高度集中,长时间保持这样的状态,自然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
再说后面负责捡拾人参的人吧,同样也是非常辛苦的。
他们不得不一首跪在冰冷坚硬的土地上,弯着腰、低着头,一点点地将深埋在土中的人参仔细地整理出来。
就这样,前面有人用力刨挖,后面有人精心捡拾,两个人相互配合,组成了一对默契十足的搭档。
起参可是一项极为精细的工作,绝对不能毛毛躁躁地胡乱行事。
正因为如此,大家干活的速度往往都不会太快。
通常情况下,赶山客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赶山客最新章节随便看!一组搭档一天最多也就能够起出十几丈左右的人参。
要是一味追求速度,过于匆忙的话,不仅很容易刨伤到那些娇嫩的人参,还有可能会不小心遗漏一些人参,导致它们被重新掩埋在土壤之中。
对于李国华而言,他上辈子可是拥有多年种植人参经验的行家。
这其中的门道和技巧,对他来说简首就是轻车熟路、烂熟于心!
那把三齿子在他手中犹如灵动的画笔一般,运用自如且恰到好处。
每一锄头下去,都能够精准地刨出两三棵人参来,而且丝毫不会损伤到这些珍贵的宝贝。
跟在李国华身后负责捡拾人参的人,正是赵建国书记家里的儿子——赵卫东。
他们两人之间的默契配合堪称完美无瑕,将深埋于土中的人参一棵接一棵地全部刨出,并小心翼翼地拾捡起来清理干净,就连一根细细的参须也绝不放过。
“华子哥呀,今年这批棒槌可真是长得不错呢!您瞧瞧这个头得有多大呀?就刚刚我捡到的那棵,我估摸怎么着也得有三两重哟!”
赵卫东满心欢喜地端详着手中那颗白白胖胖、惹人喜爱的人参,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李国华则挥舞着手中的三齿子继续埋头苦干,同时还不忘与赵卫东闲聊几句:“嗯嗯,看这架势,今年的产量应该会相当可观呐。
说实在话,咱们生产队里种植人参的技术水平还是稍欠点火候啊,如果能够精心照料、悉心培育,要想在一丈见方的土地里收获二十五六斤人参,那就如同探囊取物般轻松容易喽。”
去年,西酸庙大队的参地产量虽然算是不错,但最后算下来,一丈地的人参产量也只有十七斤。
这个数字对于常年种植人参的农户来说,虽然不算低,但也绝对称不上高产。
赵卫东年纪小,经验不足,听到这个数字时,心里还有些不以为然。
他忍不住问道:“二十几斤?那不得全都二三两往上啊?”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显然对这样的产量感到难以置信。
李国华听到赵卫东的话,不由得笑了笑。
他知道赵卫东对人参种植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便耐心地解释道:“你知道棒槌其实也能用肥吗?”
他顿了顿,见赵卫东一脸茫然,便继续说道:“夏天用豆饼沤肥,秋天栽棒槌的时候当底肥用,棒槌的产量能提高不少,而且做货也压秤。”
李国华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信,显然他对这种施肥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
赵卫东听得一愣一愣的,他从未听说过人参还能施肥。
在他的印象中,人参都是栽到地里,任由它自然生长的。
他忍不住追问道:“华子哥,你说的是真的吗?那要是咱队里也给棒槌追肥,产量不就更高了?”
李国华点点头,继续说道:“栽棒槌的时候用底肥,新栽那年不用追肥,等到打冻那年夏天,再用豆饼水追一回。到了第三年做货,一丈地最少能增产六七斤。”
他说得头头是道,显然对人参的种植技术了如指掌。
(http://www.220book.com/book/1VW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