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歌也不客气,很快就画了一张简易的灶台结构图,并列出了需要的材料:耐火砖、黄泥、沙子、少量石灰,还有一些旧铁皮或者瓦片用来做烟道。这些东西在疗养院里或者附近的村镇应该不难找到。
厉峥嵘主动请缨:“材料的事情交给我吧。我带两个人去弄。”有他出马,效率自然高得多。
厨房的王师傅一开始听说沈清歌这个年轻姑娘要来拆他的老灶,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在他看来,这灶台虽然老旧,但用了这么多年也没出过大问题。一个小姑娘家家的,能懂什么砌灶?别到时候把厨房弄得一团糟,连饭都做不成了。
“沈同志,这砌灶可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您这细皮嫩肉的,可别……”王师傅搓着手,想劝退沈清歌。
沈清歌也不恼,笑眯眯地说:“王师傅,您放心,我就是提个想法,主要还是得靠您和几位大哥帮忙。我也就是在旁边打打下手,保证不添乱。要是新灶不好用,我负责给您恢复原样,怎么样?”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王师傅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半信半疑地答应着。
厉峥嵘的效率很高,不到半天功夫,所需的材料就基本备齐了。疗养院里也有几个手脚勤快的杂工,听说要改灶,也都好奇地过来帮忙。
沈清歌指挥若定,先是让大家把旧灶台小心拆除,清理出场地。然后,她按照图纸,用石块和黄泥在地上勾勒出新灶台的轮廓。她设计的灶台,炉膛比原来的要小而深,进风口和出烟口的位置也经过了精心计算。最关键的是烟道部分,她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向上倾斜并逐渐收窄的引烟道,连接到屋外的烟囱。
砌灶的过程,沈清歌并没有亲自动手太多,毕竟有些力气活她也做不来。但她全程在旁边指导,哪里需要加固,哪里需要抹平,砖缝怎么处理,都说得清清楚楚。王师傅和几个杂工一开始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但看着沈清歌有条不紊地指挥,说的也头头是道,渐渐地也认真起来,按照她的指示一步步操作。
厉峥嵘则在一旁默默观察,时不时帮着递个砖,搬个石头。他发现沈清歌在指挥时,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们明白她的意图。而且,她对每个细节都要求严格,比如炉膛内部的弧度,烟道的坡度,都反复调整,确保达到最佳效果。
经过一天半的忙碌,一个新的双眼灶带着一个小闷烧口,终于在厨房里初具雏形。灶台表面用黄泥和石灰混合抹平,看起来比原来的大黑灶清爽整洁了不少。
“这就……行了?”王师傅看着眼前这个略显“秀气”的新灶,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灶膛比原来小了一半,能烧得旺吗?
“王师傅,等灶台干透了,咱们生火试试就知道了。”沈清歌胸有成竹。
接下来的两天,沈清歌依旧每日给陈老送饭,与他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陈老的话虽然不多,但态度明显比以前缓和了许多,对沈清歌送去的食物,也基本都能吃完。
灶台终于干透了。这天一早,厨房里就围了不少人,除了王师傅和几个帮厨,连李院长和几个护士都好奇地跑来看热闹。
沈清歌先在灶膛里铺了一层细柴,然后架上几根粗一些的干柴,划着一根火柴点燃。
火苗很快就蹿了起来。与旧灶不同的是,新灶的火苗并没有乱蹿,而是集中向上,首接舔舐着锅底。更让人惊奇的是,厨房里几乎没有什么烟!大部分的烟气都顺着新修的烟道,被有效地排出屋外。
“嘿!真神了!这烟囱口跟抽风机似的!”一个帮厨惊喜地叫道。
王师傅也瞪大了眼睛。他以前烧火,最怕的就是倒烟,满屋子乌烟瘴气。现在这新灶,火力旺,还没烟,简首太合心意了。
沈清歌又往灶里添了几根柴,火烧得更旺了。她让王师傅在大锅里加上水。没过多久,锅里的水就咕嘟咕嘟地开始冒泡了。
“快!比以前快了至少一半时间!”王师傅激动地搓着手,“而且,你看这火,多匀实!锅底受热也均匀!”
旁边的小灶口,沈清歌放上了一个小瓦罐,里面是给陈老准备的药膳粥,利用大灶的余热慢慢煨着,不多时也飘出了的香味。
“沈同志,你这手艺,可真是绝了!”李院长抚掌赞叹,“这灶台一改,我看咱们疗养院的伙食水平都能上一个台阶!”
王师傅更是对沈清歌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赞:“沈同志,您可真是我们厨房的救星!以后您有什么吩咐,老王我绝无二话!”他之前那点怀疑和不满,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其他帮厨和护士们也都围着新灶台啧啧称奇,看向沈清歌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沈清歌只是淡淡一笑:“大家用着方便就好。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让柴火烧得更充分,热量别浪费了。”
厉峥嵘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被众人簇拥着的沈清歌,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这个女人,就像一个宝藏,总能不断地给他带来惊喜。她不仅有智慧,有学识,还有一双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
(http://www.220book.com/book/24Z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