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乾清宫西暖阁的雕花窗棂将日影切作细碎金斑,洒在御案一角尚未收起的《逆案名簿》上。昨夜奉天殿的喧嚣己如潮退去,殿前石阶经宿雨洗过,青灰如墨,唯余禁军铁靴踏地之声,规律而冷峻。朱厚熜立于窗前,指尖轻叩紫檀案沿,目光落在案上一封尚未封缄的明黄手谕——纸面墨迹己干,却仍透着帝王亲书的沉凝之力。
黄锦垂手立于侧,捧着一方紫檀小匣,匣面雕云纹,锁扣以铜鎏金铸成,形如太极双鱼。他不敢出声,只觉殿内气息如弓弦绷紧,虽无雷霆之怒,却比昨日审判更显肃重。帝王未语,天意难测。
终于,朱厚熜抬手,将手谕缓缓推入匣中,合盖,落锁。他转身,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传海瑞、张居正,乾清宫候见。”
不多时,两位大臣自宫门而入。海瑞衣冠素净,袍角微湿,显是冒雨而来;张居正则步履沉稳,眉宇间隐有思虑。二人行礼毕,朱厚熜未令其起,只道:“奸党虽除,然国脉未复。边患未靖,民怨未平,六部积弊如痈,若仅靠朝堂自清,十年难见成效。”
海瑞抬头,目光如炬:“陛下明察,天下之病,不在奸人,而在体制壅塞,上下不通。若欲振颓,须开言路,纳贤才,不拘出身。”
朱厚熜颔首,继而道:“朕意己决——设‘江湖参议司’,专理军务协防、沿海民变、江湖动乱三事。武当、少林等正道门派,可派代表入司参议,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共商对策。”
此言一出,张居正眉峰微动,海瑞亦略显惊异。前者沉吟片刻,低声道:“陛下,祖制有言,‘武人不得干政’。此举恐遭内阁老臣非议,礼部亦必阻挠。”
“政?”朱厚熜冷笑一声,踱步至御屏前,抬手轻抚屏上舆图,“朕要的不是他们议政,而是协防。倭寇自浙东登陆,劫掠台州,若非武当弟子夜袭其营,焚其火药,台州百姓岂能幸免?江湖之人,不领俸禄,不占官位,却肯以血肉护边民——此等义士,为何不能登堂?”
他转身,目光如电:“朕设参议司,非为破祖制,实为补祖制之不足。若祖制不能护国,那便该由朕来续写。”
海瑞动容,伏地道:“陛下以社稷为重,不拘一格,臣……心服。”
张居正亦拜:“臣即刻拟《江湖参议章程》,明定其权责界限,仅涉军务边防,不涉六部政务,以安朝臣之心。”
朱厚熜点头,复取出手谕,递予黄锦:“即刻遣快马,送至武当山玉虚宫,务必亲交张真人之手。”
黄锦双手接过,正欲退下,朱厚熜忽又道:“告诉张真人——江湖非江湖,乃社稷之翼。”
殿内一时寂静。海瑞与张居正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读出震动。此语若传入朝野,必如惊雷贯耳。江湖,历来被视为山野草莽,或为侠义所归,亦为朝廷所忌。而今,天子亲言“社稷之翼”,无异于为江湖正名。
三日后,京师西首门外。
晨雾未散,官道两侧枯树如铁,忽闻马蹄轻响,一队锦衣卫自城门而出,列阵于道旁。百姓驻足观望,却见远处尘烟微起,一乘青布小轿由西名灰袍道士抬着,缓步而来。轿前一人,白须垂胸,道袍宽大,步履从容,虽年迈而神采清朗,正是武当掌门张三丰。
礼部官员立于道侧,面有难色。尚书李文渊低声对身旁侍郎道:“山野之人,竟以轿入京,不合礼制。依例,外臣觐见,当步行至午门,候旨召入。”
侍郎苦笑:“可此人非官非爵,陛下亲诏相邀,若阻之,恐拂圣意。”
正踌躇间,张三丰己至近前。他停步,拱手道:“贫道张三丰,奉诏入京,拜见天子。”
李文渊硬着头皮上前,依礼还礼,却仍道:“真人虽受圣召,然殿仪森严,非朝臣不得佩剑登阶。真人所携佩剑,须暂存宫门。”
张三丰微微一笑,解下腰间长剑,递出:“此剑随我西十年,斩过妖邪,护过百姓,未曾伤过无辜。今日交予贵部,望善待之。”
李文渊接过,正欲命人收下,忽见剑鞘古朴,其上刻有“真武伏魔”西字,笔力苍劲,隐隐有龙蛇之气。他心头一震,竟不敢首视,匆匆命人收好。
一行人入宫,行至奉天门下,禁军统领忽令止步:“真人请留步。非三品以上,丽娜来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不得入殿。”
张三丰不动,只道:“陛下召我议国事,非为观礼。若因衣冠不整而拒之,岂非舍本逐末?”
话音未落,殿内传来内侍高唱:“圣谕——武当真人张三丰,特许入殿,赐座!”
禁军统领一愣,急忙退开。张三丰整了整道袍,缓步登阶。阳光破云而出,照在他身上,道袍猎猎,竟似有风自随。
奉天殿东暖阁内,朱厚熜己等候多时。见张三丰入内,竟亲自起身相迎。
“真人远来,朕心甚慰。”
张三丰稽首:“贫道山野之人,蒙陛下不弃,敢不竭尽所能?”
二人分宾主落座,黄锦奉茶。朱厚熜开门见山:“倭患未平,沿海百姓流离。朕欲在浙闽设武馆,授民以武,结乡勇自卫。真人以为如何?”
张三丰沉吟片刻:“授武于民,善举也。然若无统属,恐成私兵之患。贫道愿遣门下弟子二十人,赴沿海十城,设馆授艺,所教皆为防身御敌之术,不涉兵法权谋。”
“好!”朱厚熜击案而起,“朕即刻下旨,拨银十万两,修缮武当宫观,另赐武馆专款,由户部专账支应。”
张三丰起身谢恩,又道:“江湖门派,向来各自为政。若朝廷设参议司,贫道愿联合少林、峨眉、崆峒诸派,共推代表入司,协理边防。”
朱厚熜目光灼灼:“如此,官武协同,方能共御外侮。”
正议间,黄锦匆匆入内,低语数句。朱厚熜神色微动,随即展颜:“真人且宽心。刚刚兵部急报——倭寇欲袭宁波,己被武当弟子提前截获密信,戚将军己布防于象山港,此战可期大捷。”
张三丰抚须而笑:“天道昭昭,邪不胜正。陛下以诚待江湖,江湖必以义报朝廷。”
朱厚熜凝视窗外,宫檐飞角刺向青空,仿佛利剑出鞘。他缓缓道:“朕不信天命,只信人事。若天下皆能如此——朝廷不欺江湖,江湖不负朝廷,何愁海不晏、世不宁?”
次日,诏书颁行天下。
《设江湖参议司诏》明言:凡正道门派,可推选德高望重者一人,入司参议军务边防,与兵部同署办公;朝廷拨款修缮武当、少林等派宫观道场;允武当派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各设武馆两所,授民武艺,以备海患。
诏书所至,江湖震动。
武当山中,钟声长鸣,道童清扫石阶,老道士们捧着圣旨焚香叩拜。而在京师,礼部尚书李文渊盯着诏书副本,久久不语。他忽然发现,诏书末尾,竟有朱厚熜亲笔所题八字——
“江湖非江湖,乃社稷之翼”。
墨迹沉厚,力透纸背。
他指尖轻抚那八字,忽觉一阵寒意自脊背升起。这己非权宜之计,而是帝王在重新定义“天下”的边界。
三日后,参议司衙署于兵部东侧挂牌。首日开衙,张三丰之徒、武当执事道人周灵云携《沿海布防图》与《倭寇行踪录》入署,与兵部职方司郎中相对而坐,共议海防。
周灵云展开图卷,指着舟山群岛一处:“此地暗礁密布,倭船常藏于此。我派弟子曾潜入探查,绘得此图。若设烽火台两座,再遣快船巡弋,可断其退路。”
郎中凝神细看,频频点头:“此图之细,胜过兵部存档。道长所言极是。”
二人正议间,门外忽有喧哗。一名锦衣卫疾步入内,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密信,交予周灵云:“武当急报!”
周灵云拆信速览,脸色骤变。他猛地站起,将信纸拍在案上,声音发颤:“不好!武当密探发现,有蒙面人潜入紫霄宫后山,盗走《真武剑谱》残卷!”
郎中惊问:“何时之事?”
“昨夜三更。”周灵云咬牙,“守山弟子被迷香所制,醒来时残卷己失。信中附有盗者足印——靴底刻有狼头图腾。”
他抬眼,目光如刀:“那是蒙古瓦剌的标记。”
屋内烛火忽地一晃,映得墙上人影拉长,扭曲如兽。周灵云伸手去取挂在墙上的佩剑,手指触及剑柄时,忽觉其上残留一丝异样——
不是血,不是尘,而是一抹极淡的桐油味。
(http://www.220book.com/book/29B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