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初冬带着潮湿的寒意,陈宇站在星火影视新落成的摄影棚前,看着工人将“市井英雄系列”的第三部剧本搬上工作台。剧本封面上,用红笔圈出的“金融战”情节格外醒目——这是根据新世界集团对抗双锚会的真实经历改编的,连五金店王叔用扳手砸服务器的细节都原封不动写了进去。
“宇哥,出大事了!”小张抱着平板电脑跑来,屏幕上是某好莱坞巨头的声明:将联合十家国际影业公司,在香港推出“超级英雄宇宙”系列电影,投资规模是星火影视的五十倍。更令人心惊的是,声明里提到的上映档期,恰好和《市井英雄3》撞得严丝合缝。
陈宇点开附带的预告片,爆炸特效充斥画面,却看不到一丝香港的街景。“他们想用钱砸死我们?”他冷笑一声,翻到声明的末尾——投资方名单里,某家离岸公司的名字格外眼熟,正是双锚会残余势力控制的空壳企业。
围剿来得比预想中更猛烈。国际影业公司买断了香港所有IMAX银幕,包下地铁、公交的广告位,甚至高价挖走星火影视的摄影指导和美术总监。有媒体放出消息,说星火的新片“因资金链断裂停拍”,资本市场的做空势力再次活跃,新世界的股价在影视板块拖累下下跌7%。
“宇哥,要不……我们改改档期?”有商户提议,“跟他们硬碰硬,怕是讨不到好。”陈宇却摇摇头,指着摄影棚墙上的标语——那是老杨写的“真实比特效值钱”。“他们拍的是幻想,我们拍的是生活。”他召集所有人,“我们的优势,就是他们最看不起的东西——和观众的距离。”
一场别开生面的“全民参与”计划启动了。陈宇把《市井英雄3》的剧本拆成一百个片段,放在区块链平台上,让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邀请市民当“片场监工”,每天抽选十个人到现场看拍摄,提的意见被采纳就能获得票房分成;甚至开放服装道具库,让观众体验“变身剧中人”,拍的短视频能首接用在电影彩蛋里。
五金店王叔的移动放映车变成了“剧情投票站”,街坊邻居排队扫码选结局;阿May带着裁缝铺的伙计,在街头摆摊“定制角色服装”,穿同款衣服去探班能优先入场;深水埗的老匠人用废旧零件做了个“剧情转盘”,转到哪个情节就现场演绎,围观的人拍视频发社交平台,能兑换电影周边。
当《市井英雄3》的拍摄进度条在区块链上实时更新,当观众看到自己提的意见被拍进正片,当探班视频在网络上刷屏时,整个香港都成了这部电影的“自来水”。有出租车司机边开车边听片花,乘客上车就聊剧情;有学校把电影里的金融知识编成教材,组织学生去片场学理财;连菜市场的摊主都用电影台词吆喝生意:“像守护账本一样守护新鲜!”
国际影业公司的高管在监控里看到这一幕,把咖啡泼在了《超级英雄宇宙》的海报上。他们紧急追加投资,增加香港元素的戏份,甚至请来了大牌港星客串,但观众并不买账。有影评人写道:“当一部电影需要靠热搜刷存在感时,它己经输给了那些能让观众走进剧情的作品。”
上映当天,奇迹发生了。虽然没有IMAX银幕,没有地铁广告,但《市井英雄3》的露天放映场从早到晚座无虚席。观众自带小马扎,带着家人朋友,看完还要留下来讨论结局——有人说“应该让王叔的角色赢”,有人争“金融战的细节不够狠”,连卖爆米花的小贩都能插上几句剧情分析。
最终,《市井英雄3》的票房虽然不及好莱坞大片,却创下了“人均观影3次”的纪录——很多人看完自己参与的版本,又特意去看其他观众投票的结局。更重要的是,电影的周边收入、众筹分成、线下活动收益加起来,利润竟超过了传统大片。资本市场的分析师惊叹:“星火创造了影视盈利新模式——把观众从消费者,变成了参与者。”
伦敦的传媒集团看着报表上的赤字,将《超级英雄宇宙》的剧本扔进垃圾桶。而在香港,陈宇站在庆功宴的露天场地,看着商户们和观众笑着聊天,手机突然震动。某好莱坞导演发来消息:“下一部电影,能不能让我也当回‘观众编剧’?”
陈宇握紧父亲的怀表,表盖内侧新刻的“观众即上帝”在月光下闪着光。他知道,这场光影资本的博弈,他们赢的不只是票房,更是重新定义了“谁能拍电影”——不是只有大公司和大导演,还有那些在市井里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
(http://www.220book.com/book/2AT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