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那是军旗猎猎作响的日子,是无数军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时光刻度。对于那些在营区生活过的人来说,每到八一前夕,往昔的军营岁月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人和事,欢笑与汗水,都在记忆中鲜活起来。
我在营区度过了 23 年的时光,离开后又过了 23 年。每到八一这个特殊的时节,部队的点点滴滴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脑海。我在部队过八一,大体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每一种都承载着不同的回忆与情感。
第一种模式是过节,是享受节日的美好时光。1964 年,我在青海西宁迎来了入伍后的第一个八一。当时中印边境作战还未结束,西宁作为空军的一线,成为了总政慰问前线部队的站点之一。八一前夕,西宁市的一个礼堂有慰问演出。我们气象台三十多人只分到了五张票,台长特意指示组长把我从值班岗位换下来去看演出,让我这个新同志感受八一的氛围。
当晚,总政话剧团带来了大型话剧《首战平型关》。那强大的演员阵容、精湛的演出水平、精美的灯光布景,让我这个从山里来的新兵大开眼界。中场休息时,我到礼堂前厅转了一圈,那里挂着一排排明星照片,到处张贴着剧照和海报,我兴奋得像个孩子,回来后高兴了好些日子。
1965 年的八一,我在蒙自基地度过。昆明军区的国防文工团来蒙问,演出是在机库里进行的。机库没有舞台,大家坐在同一水平面上,我们的座位很靠后,回音又大,整个演出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唯有手风琴伴奏的《我和班长》让我记忆犹新。灯光也很一般,一束锥光照着报幕员,大家连报幕员长什么样都没看清。但不管演出效果如何,每个节目结束后,大家都会起劲地鼓掌,仿佛鼓掌就是来看演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战士们盼过八一节,就像乡下孩子盼过年一样。可以放假、会餐、炒瓜子、煮花生,还有电影和地方的慰问演出,十分享受。最多也就是搞搞卫生,很少听指导员讲贺龙、从军十八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从军十八年最新章节随便看!陈毅们南昌起义、南征北战打江山的故事。节日教育也只是强调加强节日间的战备,不要暴饮暴食,防火防盗,注意安全之类的。可惜,我只享受了两次战士的八一。到 1966 年,我当上了干部,就要自觉践行“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的理念。我要为战士顶替值班,让他们去看电影,还要为自己管辖的区域负责,确保节日期间不出问题。最让我心疼的是,八一还要多交 7 角 8 分钱的过节费。我至今都想不通,干部也是军人,过个八一、会个餐还要自己掏腰包,这规定实在没道理。
过八一的第二种模式是责任担当。我在场站司令部过了十几个八一,过节比平时还要辛苦。节前,要根据上级要求布置节日战备,组织检查战备和节前卫生检查评比,往往要奔波两三天。战备检查时,那些平时很少去的角落,如远距、近距、定向台、发信台、山洞油库、保伞室等与飞行有关的地方,都要检查一遍。还要组织行政主管到各连队检查卫生、内务、环境、食堂、猪圈、厕所等,无一遗漏,然后评比流动红旗,折腾一整天,有时还要组织会操,让大家都不得闲。
那时,官兵的事业心和荣誉感都很强,人人不甘落后。一面小小的流动红旗,每个连队、每个人都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各连队之间自行组织的其他比赛也不少。节日期间,为了检查领导是否坚守岗位,空司、昆指经常搞信号传递,时不时通过电台发来一两组电码,其实也没什么含义。报台报到司令部后,值班参谋要立马用电话汇报上级司令部“收到”,以表示岗位有人。所以假日里一刻也不敢离岗。
机关干部对电影、演出不太感兴趣。丁参谋长总是说“兵演兵,稀拉松”,没看头。有部队集结时,派一名副参谋或参谋去管管场面,其余人就在办公室聊天、下棋,坚守岗位。每个节日都过得不轻松,一些分散单位总会出些这样那样的事,需要去现场处理。所以,我们其实不是很盼过节。
在八一的时光里,我从一个享受节日的新兵,逐渐成长为肩负责任的干部。那些在八一经历的点点滴滴,有欢笑,有无奈,有责任,也有担当,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在部队最珍贵的回忆。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