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我的从军路》第六章:砚山建台站

小说: 从军十八年   作者:牵手佳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从军十八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牵手佳诺”推荐阅读《从军十八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在荒芜的砚山,艰苦是磨砺,团结是力量,知识是利刃。我们以青春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筑起气象堡垒,让平凡的岁月闪耀着不凡的光芒。

1966年2月,砚山机场的跑道终于完工。这片土地,本是一片荒芜,尘土在风中肆意飞扬,却又隐隐透着希望的气息。我们一小队气象观测员接到命令,提前入驻这里,为后续部队的到来做好准备。组长王振山带着我们六个年轻人——邹贤智、王显才、贡文宽、曹新河、朱才兴和我,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充满挑战的土地。此时,场站的大部队还未抵达,我们暂时挂靠在工程兵九总队场建科。

初到砚山,迎接我们的是难以想象的艰苦。临时搭建的观测场简陋得不能再简陋,而我们的住处不过是几间西面透风的草房。这里连干净的水都成了奢侈品,雨水沉淀后才能使用。夜晚十一点一到,整个营地就被黑暗完全吞噬。更让人头疼的是这里的泥土,每逢雨天,那烂泥巴就像有粘性的胶水,死死地粘在鞋底,怎么甩都甩不掉。有时候,一只鞋上的泥能有好几斤重,仿佛拖着一艘小小的泥船。为了清理这些泥巴,大家在门口拉起一根铁丝,每次回来都要在上面刮一刮。即便如此,一场大雨过后,门前还是会堆下一筐泥巴。

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我们有丝毫抱怨,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我们这七个人,在这片工地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周围大多是工程兵和当地民兵,他们穿着破旧,衣服五花八门;而我们作为技术兵,来自内地,身高大多在一米七以上,皮肤白皙,衣着整洁,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精神抖擞。每当我们排成整齐的一列纵队行进时,总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在工作中,我们更是一丝不苟,团结协作。我们的表现赢得了场建科领导的高度赞赏。有一次,在安装设备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按照设计要求,云幕灯需要安装在距离观测站水平500米的位置。可地面凹凸不平,根本无法首接用皮尺测量。大家都犯了难,这时,我突然想到了高中数学中学过的立体几何和三角函数知识。我仔细观察地形,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了安装点的位置。当设备顺利安装完成,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们都对我投来了钦佩的目光。

还有一次,湿度测量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通常,湿度测量使用干湿球温度表差值法,查表就能得出结果。但砚山的气候极端干燥,实际数据甚至超过了表格上的最大值。这种情况在内地很少见,大家都有些不知所措。这时,我想起了在青海服役时的经历。那时,一位来自原子弹实验基地的上尉大学生曾单独教过我一种利用对数公式的计算方法。我凭借着记忆中的公式,经过一番仔细的计算,成功填补了空缺的数据,还将湿度表进行了延伸扩展。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曾经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关键时刻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工具。

这段经历,就像一场严峻的考验,锻炼了我的能力,也为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7月,我被提升为观测组组长,正式成为这个小山包上气象观测站的负责人。从此,砚山机场有了一个属于空军系统的站点,它记录下的每一个天气实况,都成为了国防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今,当我回首那段岁月,虽然艰苦,但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意义与挑战。正是这些点滴的积累,塑造了今天的我。砚山的故事,只是我军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但它就像一颗闪耀的星辰,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从军十八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