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子被送到了与她合作多年的编辑手中。
这位资深编辑一开始是愕然的,但读着读着,竟也欲罢不能,被其中紧张的情节和对华尔街生态堪称“insider”般的描写所吸引。
“顾老师,这……这风格转变太大了!主角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恐怕会引发很大争议。”编辑在电话里不无担忧。
“我知道。出版是否有问题?”顾兰茹语气平静。
“以您现在的名气和地位,出版当然没问题。只是这评价……”编辑欲言又止。
果然,书籍进入宣传预热阶段,内部看样书的人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这是“开拓性的杰作”,“真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本质”,“人物塑造复杂立体”;
另一派则激烈批评“价值观导向错误”,“主角唯利是图,毫无底线”,“给青少年树立了坏榜样”。
争议声,比预想的还要大。
对于八十年代绝大多数信息闭塞的国内民众而言,《华尔街之狼》仿佛打开了一扇窥探西方世界的奇异窗口。他们头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美国大都市的繁华与冷漠,华尔街精英们奢侈放纵的生活,以及那赤裸裸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竞争模式。
许多读者感到极度不适。他们还没有习惯一个并非正义化身、甚至有些“反派”意味的主角。
他们看不懂,或者不愿看懂顾兰茹隐藏在故事背后,对资本无序扩张和人性异化的冷峻批判。
他们只看到林啸的“坏”,并为此感到愤怒。
“顾兰茹怎么会写这种东西?”
“这还是那个写《小桔灯》一样温暖故事的妞妞吗?”
“教坏小孩子!毒草!”
骂声一片。尤其顾兰茹之前凭借不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散文积累了大量温和、正面的读者缘,此刻这种“反差”更让许多人无法接受。
甚至在燕大校园里,都有激进的学生当面指责她:“顾老师,你太让我们失望了!你怎么能鼓吹这种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
有人公开表示抵制她的课,虽然只是极少数,但也足以形成一股压力。
报纸杂志上也开始出现批评文章,虽然碍于她的名声和顾家的背景,措辞还算克制,但反对的声浪是实实在在的。
风声自然也传到了清大生物实验室。
苏玉兰带的博士生,一个平时很崇拜顾兰茹的年轻姑娘,忍不住在休息时间问她:“苏老师,您侄女那本新书……外面吵得好厉害,您怎么看?”
苏玉兰刚从显微镜上抬起头,闻言神色没有任何变化,一边整理着实验记录,一边平静而清晰地说:“我相信妞妞。她写什么,一定有她的思考和深度。探索和尝试本身,就值得鼓励。”
顾家上下,更是无条件地支持。
马春花不懂什么华尔街,作者“猫鼬舰长”推荐阅读《重生婆婆超宠!凝脂美人大院躺赢》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但她会梗着脖子对来说闲话的老邻居说:“我孙女写的书,就是好!你看不懂是你水平不够!”
顾立丰更是首接,跑去书店一口气买了五十本《华尔街之狼》,堆在西合院的厢房里,逢来看他的老同事、老部下就送一本,也不多解释,只说:“我女儿的新书,看看。”
顾萍萍、顾芝芝、顾立东等人,也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支持。
外面的风风雨雨,似乎丝毫未能侵入顾家西合院那温暖坚实的围墙。
顾兰茹本人,对此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淡薄。那些批评和骂声,仿佛只是吹过耳畔的风,伤不了她分毫。经历过前世的世态炎凉和生死磨难,这点舆论风波,实在算不得什么。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她而言,就己足够。
而更让她感到一丝慰藉的是,燕大经济学院、乃至其他高校不少研究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教授,却对这本小说赞誉有加,甚至将其视为宝。
“深刻!鞭辟入里!”
“对华尔街运作模式和潜在危机的揭示,入木三分!”
“提供了难得的、生动的案例分析素材!”
这些来自专业领域的肯定,虽然声音在公众舆论中显得微弱,却让顾兰茹知道,她的尝试并非没有价值。她的笔,触碰到了一些真实而核心的东西。
这就够了。
妞妞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听着外面的鸟鸣,继续铺开新的稿纸。前方的路或许仍有荆棘,但她的内心,从未如此坚定和从容。
《华尔街之狼》在国内引发的争议尚未平息,一位常驻美国的华裔文化评论家,在一次回国探亲时,偶然读到了这本书。
他立刻被其独特的题材、冷峻的笔法和对华尔街生态堪称“内部揭秘”般的描写所吸引。
回到美国后,他热情地将此书推荐给了相熟的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出版社编辑。
出版社方面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精准地捕捉到了八十年代末华尔街那种贪婪、浮躁又充满冒险精神的时代气息,其主角林啸的复杂性和故事的“爽感”与深度并存,很可能打破西方读者对华裔作家作品固有的“东方奇观”或“苦难叙事”的刻板印象。
消息反馈回国,传到顾兰茹耳中。
她确实感到惊喜,虽然内心早有让作品“走出去”的野望,但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之快,且是以这样一种方式。
她没有犹豫,立刻同意了海外出版的提议。
并且,她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亲自参与英文版的翻译工作。
她深知语言转换中的精妙与陷阱,尤其是书中大量涉及金融术语、华尔街俚语以及那种冷峭的叙事风格,她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魂”。
为了确保语言的地道和文化的准确,她通过关系,聘请了一位在纽约长大、中英文俱佳、且对金融领域有所了解的外籍华人学者,与她进行联合翻译。
翻译的过程,远比创作更加繁琐和耗费心力。顾兰茹和合作者建立了固定的通信和稿件邮寄流程。
(http://www.220book.com/book/2F3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