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崇山峻岭如犬牙交错,刺破云层。
一条始皇帝钦命修筑的战略驰道,在此处停下。
险峻的峡谷横亘眼前,深不见底,雾气蒸腾。
负责工程的少府工匠们垂头丧气,汗水浸透了他们的麻衣。
传统的“引绳木”与“望杆”法,在这复杂地势下,误差大到让人无力。
选线迟迟无法敲定,工程己停滞了近一旬。
烈日炙烤山石,也烤着人心。
咸阳宫内,秦始皇批阅奏章,指尖的竹简被捏得发紧。
他未曾明言怪罪,殿内侍立的宦官却连呼吸都放轻了。
中车府令赵高垂手立于一旁,唇角似乎有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
李斯门下几位负责监察此段驰道工程的官员,己上了数道奏疏。
句句不离“纸上谈兵”,矛头暗指新晋的考功司郎中、学宫司业林渊。
更有地方官吏暗中作梗,物资器械的调配也变得迟滞。
林渊在大秦学宫的初步筹建告一段落,听闻西南驰道受阻,主动向始皇帝请缨。
他抵达工程现场时,正见数十名工匠在酷暑中徒劳奔波。
反复拉绳,一次次标定,换来的只是更大的混乱。
负责的少府属官嘴唇干裂起皮,见到林渊,像是溺水之人抓到浮木,却又不敢抱太大期望。
监工的几名官员围上来,下巴微抬。
“林大人,此处山势险恶,非人力可轻易克服。”一名官员扯了扯嘴角,语带讥讽,显然是李斯一系。
林渊目光掠过陡峭悬崖,又落在工匠们手中简陋的工具上。
他静默片刻。
“现有之法,耗时耗力,所得亦不过粗略之数。”
“欲成此通途,需新器以为辅。”
那监工官员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哼。
“新器?”
“林大人莫非又要拿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图纸?”
林渊并未看他,语气平淡。
“人力有穷,智械无穷。”
他转身回到临时搭建的营帐,挥手示意众人退下。
意识深处,淡蓝色光幕悄然展开,“天算”系统高速运转。
秦地山川堪舆图、历代工程数据、前世零星的测量学知识,此刻交汇。
他需要一种仪器,精准测量角度与高差,将千里山峦浓缩于方寸刻度。
以秦代青铜铸造与玉石打磨工艺为基础,辅以杠杆、水准原理。
三日后,一张结构精巧、标注着密密麻麻符号的图纸,出现在案几。
图纸中央,是一个造型奇特的器物,林渊名之“望山仪”。
其核心,是一个可精确调节角度并读取刻度的转盘,以及一个近乎完美的水平仪。
林渊召来几位经验最丰富的老工匠。
图纸摊开,工匠们凑近了,一辈子与规矩绳墨打交道,此刻却像在看天书。
“这……这如何制作?”一名老工匠嗓音发颤,图纸上几个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远超他们的认知。
那几名监工官员也凑过头,交换了一个果然如此的眼神。
“林大人,此等奇技淫巧,莫非仙授?”
“我看,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旧法,慢慢磨。”
林渊的目光扫过他们。
“旧法若能成事,尔等何至于此?”
他从工匠中挑选出数名手艺顶尖的青铜匠与玉石匠。
亲自向他们讲解“望山仪”的核心构造,自然隐去了“天算”,只说是苦思所得。
他着重强调了几个关键部件的制作要点与公差范围,不容置疑。
工匠们将信将疑,但在林渊的气场与清晰指令下,硬着头皮开始尝试。
叮当锤炼声数日不绝,伴随着无数次失败后的低叹。
终于,在耗费大量铜料与玉石后,第一台略显粗糙,但勉强可用的“望山仪”,被小心翼翼抬了出来。
阳光下,青铜转盘闪烁古朴光泽,中央镶嵌的玉石水准泡,晶莹剔透。
林渊上前,熟练操作。
他将“望山仪”对准一处先前工匠们反复测量,却始终无法得出统一数据的远山山头。
调整角度,读取刻度,计算高差。
动作流畅。
片刻之后,一个精确数据从他口中报出。
几位一首负责测量的老工匠怔住了。
这个数据,与他们耗费数日、数十人反复校验得出的平均值,惊人地接近。
林渊所用时间,不过一炷香。
而且,“望山仪”似乎还能标定更远、更险峻的目标。
“这……这……”
老工匠们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只余下震惊与狂喜,看向那台仪器的眼神,如同看见神迹。
那几名监工官员的脸色,瞬间转青,又转白。
其中一人悄然后退,脚步匆匆奔向驿马方向。
赵高安插在工地上的一名不起眼役夫,此刻也悄悄抬起头,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那台“望山仪”的每一个部件,都深深刻入他的瞳孔。
林渊将一切尽收眼底,转向一名老工匠。
“此仪尚需改进。照此图,再制十台,务必精细。”
老工匠猛地一挺胸膛,大声应诺:“喏!”
风,似乎更紧了些。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在大秦当军师,始皇听我的(http://www.220book.com/book/2F6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