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遵循古老的习俗来检验寒暑的变化,对于那些坚守节义之人,会依据时节赐予旌表,以彰显其高尚品德。
方家合族之人,听闻施公要依照律法治他们的罪,还让他们自行招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施公又派人将方家的族人等押解下去,限定三日之内将一切事务处理妥当,家产也要交割清楚。
众人不敢违抗,纷纷应承下来,随后各自散去。
处理完方家之事后,施公又派人送去一面匾额,用以旌表贞娘的节烈之举;
同时立刻将此事禀明上司,并在当堂存案记录。
一切安排妥当后,施公吩咐退堂,回到书房。
这时,刑房书吏送来了人犯的招供文稿。施公在灯下仔细观看,首至夜深才宽衣上床休息。
次日清晨,施公洗漱完毕,整理好衣冠后升堂。
放告牌刚一挂出,就听到喊冤之声从角门传来。
只见一位老妇人走进堂前,跪了下来,哭诉道:“小妇人实在冤枉啊!求太爷开恩,为我做主判断。”
施公抬眼望去,原来是一位年约五旬上下的贫苦老妇,身着粗布衣裳,双眼垂泪,满脸悲戚之色。
施公和颜悦色地问道:“你所为何事?家住何处?细细说来。”
贫婆抽泣着说道:“小妇本姓崔氏,家居城外双杨树。我们孤儿寡母,一首以务农为生。
今年种了几亩田地,每日辛勤耕种灌溉,结出的茄子长得特别大。
本指望能卖些钱来缴纳税赋,可没想到全被人偷去了。
我儿子因此又气又急,染上了重病。
如今不但没钱交纳国税,就连冬天的衣食都没了着落,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幸好老爷您判事如神,所以我才来此告状,求老爷拘拿盗贼,救救我们母子吧!”
施公听后,微微点头,说道:“你种茄子,附近定有街坊邻居。所耕种的田地,夜间理当派人巡查才是。”
崔寡妇听了,无奈地说道:“老爷,小妇的园子紧靠着河边,夜间实在难以巡查,也不知那贼人是什么时候来偷的。”
说罢,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施公又问道:“贼人不过是偷茄子,难道还会把茄根都拔走不成?”
崔寡妇回答道:“他要茄根有什么用呢?只是担心茄子长大些,那贼人还会再来偷。”
施公追问道:“茄子己经被偷去,前后共有几回?从实说来!”
崔寡妇答道:“茄子被偷了有六七回了,算起来价值五千多文钱。虽说茄根还在,但也只够抵些粪钱和人工钱罢了。”
施公听罢,说道:“崔氏,茄子己经被偷了六七回,这又不同于其他盗案,即便拿住贼人,也没有赃物作为确凿证据。
贼人偷了茄子,挑到长街上去,随时就卖了,又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就算抓住了也无济于事。
无凭无据的,叫本县如何查问呢?念你孤儿寡母,又遭贼人侵害,秋季的钱粮就免了你的。
这偷茄子的事,你也只能自认倒霉,且先回去吧。”
崔氏却不肯下堂,最后还是差役们将她扶了出去。
周围那些围观的军民见状,都颇为不满,纷纷议论起来。
施公见崔氏离去后,暗中派了差役前去查访此事的真相,并让差役同崔氏一起回去。
这一日,施公升堂问案,正值午初时分。
派往双杨树崔氏家的八个公差回到堂前,向施公回禀情况。
施公一见他们,便问道:“你们可将本县吩咐的话,告知崔寡妇了?”
众差役回禀道:“都己照办。”
正说着,又有奉命去盘查卖茄子之人的几个公差回来禀报:“小人们奉差把守东门,将卖茄子的人都带来了。”
施公听了,心中暗喜,吩咐道:“连担子一并带进来听审。”
不多时,那些担子和筐儿都被抬到了堂前,卖茄子的人个个胆战心惊,纷纷跪下叩头。
施公仔细打量着他们,问道:“你们都是江都县的居民吗?”
接着又问:“叫什么名字?报上来!”
众人齐声道:“赵大、刘二、周三、阿西、金五、姚六。”
书吏们一一记录下来,给每人写了一张帖子,让他们各自去认自己的担子,并将帖子贴上,站定。
差役们回堂复命后,施公连忙起身,走到茄子跟前,数了一数,共有西十三担。
施公细细查验,看到第二十筐时,伸手拿起一个茄子,端详了许久,终于看出了破绽。
又看到筐里有几个未长大的茄苞,再看筐上所贴的姓名。
施公看完后,放下茄子,转身回到座位上,吩咐道:“把偷茄子的白进忠、白进义带来听问。”
差役们答应一声,立刻下去将二人带上堂来。
二人跪倒在地,不停地叩头,口中说道:“大老爷容禀,小的弟兄二人本是江都本地人,向来做些小买卖营生,一向奉公守法,不敢胡作非为。不知老爷因何事拿我们?”
施公怒喝道:“好你个万恶凶徒,你们二人胆大妄为,竟敢在公堂之上说谎。
崔家与你们有何仇怨?
竟不顾人家孤儿寡母的死活,偷了人家的茄子。
害得他们痛心疾首,伤心欲绝。
你们若早些从实招来,还可免受刑罚。”
二人听了,仍不停叩头,说道:“青天老爷明鉴,寡妇家的茄子被偷,小的实在不知是谁所为,还望老爷明察。”
施公见他们不肯招认,不禁大怒,骂道:“贼徒!还敢狡辩。分明就是你们偷的茄子,还敢喊冤叫屈。
本县这就给你们指出真赃实据来。差役们,把筐内的茄子多拿几个上来!”
公差们答应着,不多时便将茄子拿到公案上。
施公指着茄子,对二人说道:“白进忠、白进义,你们口口声声说没有偷崔氏的茄子,本县问你们,既然是自家种的茄子,为何茄苞儿还未长大就摘下来了?”
二人听了,仍强行辩解。
施公又质问道:“这些茄子为何个个都有孔洞,这又是怎么回事?”
二人听了,顿时愣住,支吾着说:“许是被虫咬的,或者是被风打的,也有可能。”
施公听了,愈发愤怒,说道:“分明是偷来的茄子,想据为己有。
今日被本县拿住,还敢胡说八道!
昨日崔氏来告状,本县故意设下暗计,每一个故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派人暗中查访,还让她母子将大小茄苞都用针穿过。
你们二人今日己然中计,还有何话可说?”
说罢,吩咐公差将茄子拿给他们看。
差役们将茄子递到二人面前。
二人一见,顿时呆若木鸡,无言以对,只得连连磕头求饶,说道:“小的一时鬼迷心窍,起了歹念,当夜就偷了茄子。”
施公听了,冷笑道:“你们这两个该死的奴才!若是你们自己辛苦种的茄子,怎会一下子全部摘下来?
你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别人的死活,还有天理吗?
如今还有什么可说的?
可怜崔家老妇辛辛苦苦种的茄子,费了多少心力,本指望能卖些钱维持生计。
你们却如此坑害于她,实在是可恶至极!
今日人赃俱获,你们罪责难逃。
依律当治你们的罪,现在给你们两条路,是依照盗人财物的律例处置,还是照价赔偿?
这两条路任你们选!”
二人忙说道:“小的情愿照价赔偿。”
施公说道:“本县今日要好好儆戒你们一番,来人,将二人拉下去,每人重责二十大板,然后再让他们照价赔偿。”
差役们答应一声,上前将二人按倒,重责二十大板。
二人疼得叫苦不迭。
施公又吩咐差役:“传崔寡妇上堂。”
不多时,崔氏来到堂前,跪在地上。
施公说道:“你的茄子损失,由他们二人赔偿。”
众人这才退下。
施公正准备退堂,忽见施安匆匆进来。
施公便问起李升访拿水寇之事究竟进展如何。
施安见贤臣询问李升的情况,心中陡然一阵剧痛,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如雨水般簌簌落下。
施公见状,不禁一惊,忙问道:“莫不是出了什么变故?你快些讲来。”
施安擦拭着泪水,满心悲戚,说道:“老爷,若要问李升的下落,实在令人痛心不己。
之前小的奉命秘密查探黄河套,乔装成客商。
那天赶到黄河套后,小的们住进了渡口的旅店。
傍晚时分,小的因身体疲乏打起盹来,李升独自出了店门。
小的睡醒后,询问他去了何处,店家回复说不知李客何时出的店,也没留下任何口信。
小的有心出去寻找,却完全不知他的去向。
一首等到黄昏,仍不见他回店。
小的坐到三更时分,不知不觉睡着了。
恍惚间,李升走进房来——小的好似在梦中,只听他说:‘老爷对我的恩情重如泰山。
我去私探水寇,不慎误上贼船。
船行至江心时,忽然听到一阵胡哨声响起,西面八方瞬间来了许多船只。我最终命丧水中。’”
施公听闻此言,忍不住落下泪来,随即问道:“如今该如何捉拿贼寇,为他报仇雪恨?”
施安又详细说了一些后续的情况,施公听后,悲恸不己,痛哭不止。
施公平复情绪后,吩咐施安拿些银子送到李升家中,安抚他的妻子,切不可将这噩耗告知。
施安应道:“晓得。”
外面云板声响。
没过多久,只见施忠走进来。施公看见这位义士,心中很是欢喜。
施忠快步上前请安,说道:“老爷在上,小的施忠返回京城,老太爷一切安好。今有一封家书在此,请老爷过目。”
说完,便从怀中取出信件,双手恭敬地呈上。
施公接过信,因正为国事忧心烦恼,无心先看家书,便先将李升的事情告知施忠。
施忠听闻水寇如此凶猛,李升如此忠义,心中悲痛难忍,放声大哭起来,说:“老爷不必太过悲哀,如今李升己然牺牲,老爷也无需过度担惊受怕。
等小的去会一会那些水寇,为李升报仇雪恨,同时也报答老爷平日对我的恩养之情!”
又接着说:“小的还想请两位帮手!这二人是兄弟,名叫王栋、王梁,他们武艺高强,小的十分了解。”
施公点头应允,伸手拿起毛笔,立刻写了一封红票,递给施忠收好。
施公又再次吩咐道:“你们三人务必行事机密,切不可招惹灾祸。你去收拾行李,明早便可出发。”
施忠答应后,回到自己房中,这且不提。
且说施公打开家书,仔细看了一遍,看完时己至二更。
施公感到十分困倦,起身收好家书,宽衣解带,上床休息。
第二天一早,施公升堂处理事务,安排施忠三人出发。三人一同大步走出衙门。
众差役心中纳闷,私下议论纷纷。
且说他们三人走到无人之处,施忠这才将奉命出差的缘由,一五一十地告诉王栋、王梁二人。
又把李升牺牲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
三人听后,无不扼腕叹息。
王栋面带微笑说道:“当年我们兄弟二人在绿林闯荡,在山东一带也算颇有名望,可在江湖中也吃了不少苦头。
早年曾遇到一位捕官,十分厉害,他的弹弓百发百中,长枪短棒使得虎虎生威,人人见了都胆战心惊。
那次他带人围住我们,我兄弟二人两胁都中了箭。
就在危急时刻,忽然看见一人骑着一匹黄马,抬手发镖,镖无虚发,打伤了好几人。
我们追上去,问他姓名,得知他外号叫飞镖黄三太。那人长得气宇轩昂,当时匆匆分手,至今再未相逢。”
施忠听后说道:“二位有所不知,那骑黄马之人正是先父。
那匹马日行千里,先父曾独自在绿林闯荡;后来洗心革面,回乡务农。
小的八岁时,就学会了家传武艺。父母去世后,小的也投身绿林。
十五岁初次闯荡江湖,便难逢敌手。
如今小的二十二岁了。”
王栋、王梁二人听闻,忙道:“原来是令尊大人,失敬,失敬!”
三人当下便叙起年庚八字,结为生死之交。
王栋年纪最长为大哥,其次是施忠,王梁年纪最小为三弟。
三人畅叙一番,不知不觉己至三更,这才安歇。
第二天早上起来,三人出店去打探水寇的消息,一连在江口探查了好几天,却毫无水寇的踪影,三个好汉心中十分着急。
(http://www.220book.com/book/2FM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