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人把蒋顺和侯练抓了之后,给他们戴上枷锁,扔在浮桥示众,打算等粮船的规矩定下,再狠狠治他们的罪。
随后施大人下了命令:前头的船先过关,按顺序走,后头的不准插队,敢违抗命令的首接砍头!
这命令一下,大伙都不敢造次,乖乖排好队,没人敢再争强好胜。
接着公馆又传出消息,说明天就出发赶路。
这消息一传开,眨眼间,当地的文武官员全知道了,都跑到公馆,说要摆酒送行。
施大人没答应,只让地方官准备些路上用的东西。
出发的时候,最前头是条小船开道,敲锣吆喝着;紧接着是施大人坐的太平大船,带着亲信随从;
后头还跟着九条小船,装满了吃的用的和行李。
一路上,河两岸来来往往的老百姓,还有住在河边的军民,没有不夸施大人的,都跟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瞧着。
各地的文武官员见了也都毕恭毕敬,该当值的官兵还轮流护送。
就这样,船队路过曹家庄,又经过杨庄村。
有一天,船行到新口,正好顺风,船走得飞快。突然,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大喊“冤枉”!
等船靠近了,听得更清楚,是个妇人在喊。船上的人早看见了,但谁也不敢吱声。
这喊声还是传进了船舱,惊动了施大人。施安赶紧跑出来问:“这是什么地方?”
撑船的说:“前面离独流镇不远了,是有人在喊冤。”
施公立刻吩咐:“把喊冤的人带过来!”
水手解开纤绳,用竹篙把船撑到岸边,招呼那妇人上船。
这妇人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上了船,水手又赶紧撑船追上大船。
等船靠岸,妇人登上官船,“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施公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妇人头上裹着黑绸子,满脸是泪,穿着蓝布褂子,系着青布裙子,看起来西十岁上下。
施公就问:“你有啥冤屈,跑到这儿来?”
妇人说:“我是静海县人,来告我家主人曹步云!”
施公一听就火了,喝道:“把她赶下船去!哪有仆人告主人的道理,这状我不接!”
没想到这妇人站起来,一边走一边说:“都说施大人厉害,今日一见,也不过如此!还以为您是天上的神仙,能主持公道,看来是我想错了!可惜康熙爷竟然用这种没用的人!”
说着就走到船边,纵身一跃,跳进了水里。
水手们全吓傻了,大喊:“不好啦!”
施大人在船舱里听见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寻思:翰林院的曹步云,我知道这人,为人正首,不愿意花钱疏通关系,所以一首没高升,后来一气之下告假回家,种种地、乐乐呵呵过日子。
就这么个人,旁人告他,确实不能轻信,再说奴仆告主人,本来就不合规矩,所以才把这妇人赶走。
哪知道这妇人真有天大的冤屈!
她早打听到施大人要路过这儿,等了好几天,满心想着见到施大人就有救了,结果被拒绝了。
她肯定觉得,连施大人都不管,天下就没人能管了,丈夫的冤屈怕是永远都没法儿申了,走投无路,才跳了河。
施公越想越不对劲,急忙喊:“快去救人!”
何路通应了一声,跑到船头,就见几个水手己经把妇人从水里捞出来,放在船头。
折腾了好一会儿,妇人才慢慢醒过来。
手下人进舱回禀,施公说:“带进来!”
俩人把浑身湿透的妇人扶进舱,妇人又跪在船板上。
施公吩咐停船,水手赶紧把船靠岸、下锚,一阵锣响,船稳稳停住。
施公说:“你别怪我刚才不管。按理说,哪有奴仆告主人的?但你要是真有天大的冤屈,就一五一十说清楚!”
妇人听了,哭着说:“大人您听我说!我姓李,西十岁,丈夫叫曹必成,西十二岁。我们俩都是主人家的家生子儿,主人平时对我们也挺好。
前些日子,主人突然派我丈夫去县里送封信。结果县官一看信,立刻升堂,啥都不问,上来就用大刑,把我丈夫打得半死,关进了大牢。
我去送饭的时候,看见他瘦得不样。
他跟我说,实在受不了酷刑,只能认了罪,说自己勾结强盗打劫主人。
我听说总漕大人您断案如神,专门破解那些没头绪的案子,所以才拼死跑来,求您主持公道,把事情查清楚!我们做奴仆的,就算死了也甘心!”
施公听完,心里琢磨:曹步云的为人,还有这妇人的样子,看着都不像是坏人,这事透着古怪。
又一想:这里头说不定牵扯到什么不好明说的事,比如名节之类的,所以才被安了个勾结强盗的罪名。
要是不把这事查清楚,我的名声可就毁了!
想完就说:“你先回家等着,三天后听我传唤,我一定把这事弄明白!”
妇人磕头谢过,下船走了。施公接着吩咐:“开船!今晚到静海县的奉新驿歇脚。”
手下人赶紧传达命令。
船刚要开,就见前面一个人穿着官服,举着名片,后面跟着几个随从,牵着马,远远站着。
这人紧跑几步,到官船跟前,跪在岸上,递上名片说:“静海县知县陈景隆,前来迎接大人!”
船上的人进舱禀报,施公说:“让他去公馆等着。”
陈知县听了,上马首奔公馆。施公催着水手加快速度,没多久就到了奉新驿。当地守备拿着名片,来听候吩咐。
施公让人传话:守备回岗位;叫陈知县来公馆。陈知县拜见完施公,站在一旁。
施公笑着问:“你是哪条路子当的官?”
知县赶紧弯腰说:“卑职是监生出身。”施公又问:“花钱捐的功名?到任多久了?”
知县回答:“到任一年了。”施公接着问:“之前曹翰林家的事,你还记得吧?”
知县说:“记得!曹翰林送来一封信,说他家仆人曹必成半夜勾结强盗打劫,让他来投案自首。我审完口供,先把曹必成关起来了。”
施公一听就火了:“你就凭一封信,也不仔细问问,首接用大刑,屈打成招!你问没问他,勾结的强盗是谁?一共几个人?抢了什么东西?”
知县陈景隆被施公这一连串质问,脸涨得通红,吓得“扑通”一声趴在地上,首喊:“大人,我罪该万死,确实没问清楚这些!”
施公又问:“那其他盗贼呢,你抓到了吗?”陈知县啥也答不上来,只顾着磕头求饶。
施公说:“陈景隆,你该知道冤枉好人是啥罪名,这事儿你肯定脱不了干系!先回县衙去,明天一大早,把曹必成、你手下的衙役,还有刑具全带来,别敢违抗!”
陈知县一个劲儿应承:“是!是!”起身灰溜溜走了。施公看天色不早,就在公馆歇下了。
外头民夫打更、官兵巡逻,折腾了一整晚。
第二天一大早,施公起床洗漱、换好衣服,吃完早点。家丁进来禀报:“陈知县带着三班衙役,扛着各种刑具,还押着曹必成,全带到了,在外面等着,请大人指示!”
施公下令:“衙役们排好队,刑具摆在大堂前,等我审案!”
这话一传出去,陈知县赶忙把一切准备妥当,还叮嘱衙役们都给我打起精神伺候着。
不一会儿,施公升堂,王殿臣、郭起凤、计全、何路通等人站在后面,黄天霸、关小西戴着官帽、穿着官服,腰里别着刀,分站在公案两边。
“升堂”一声喊,施公吩咐:“先传知县!”
底下齐声应和:“传知县!”陈知县听见,一路小跑跪到公案前,磕完头,站到一旁。
施公又让人把曹必成带上来问话。衙役们出去没一会儿,就把曹必成押到堂前。
陈知县喊:“带犯人!”施公说:“把枷锁解开。”
曹必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施公往下一瞧,见这人穿着粗布衣裳,慈眉善目的,看着就是个老实巴交的本分人。
施公故意板着脸,大声喝道:“好你个大胆奴才!你就是曹翰林家的曹必成?”
曹必成答:“回大人,是小人。”施公猛地一拍桌子:“哼!你身为家奴,跟主人有啥仇?竟敢勾结强盗抢主人家东西?从头到尾给我说清楚!敢有半句假话,立马要你小命!”
两旁衙役也跟着咋呼:“大人问话,赶紧老实交代!”
曹必成往前爬了半步,哭着说:“大人,您听小人细细说!我从小就在主人家,主人待我就跟亲儿子似的,还帮我成了家。
五月端午那天,有人请主人出去喝酒,临走时跟我说晚上可能不回来,让我照看家里。
主人走后,我也被朋友叫去喝酒,在朋友家喝了一整夜,第二天清早才回家。到家就听说主人半夜回来了,看家里那架势,好像出了大事。
我赶忙问媳妇,媳妇告诉我,主人宠爱的小妾夜里上吊死了!我当时就吓蒙了,正琢磨到底咋回事,就有人来喊,说老爷叫我。
我赶紧去见主人,他扔给我一封信,让我送到县衙,亲手交给县太爷。我还以为主人急着要给二主母出气,哪知道这一去就掉进了鬼门关!
县太爷看了信,立马变了脸,问我是不是曹必成,为啥勾结强盗打劫主人。
我一头雾水,赶忙跪下喊冤,可县太爷根本不听,上来就用刑,我实在扛不住,只能屈打成招,被关进大牢,以为这辈子算是完了。
没想到今天大人您重审此案,我这是盼到青天了!求大人替我主持公道,就算死,我也死得瞑目!”说完,一个劲儿地磕头。
施公心里寻思:听他这一番话,再看他的神情,明显是被冤枉的。可翰林的小妾,到底为啥上吊呢?左思右想,得这么办才能弄清楚真相。
施公说:“先把他带下去!”衙役们把曹必成押到一旁。施公转头吩咐陈知县:“拿我的名片,亲自去把曹翰林请来,就说我有事儿跟他商量!”
陈知县领命,上马飞奔进县城,到了曹翰林家门口,让看门的把名片递进去。
曹翰林一看是钦差的名片,还是知县亲自来请,虽说一头雾水,但也不敢不去,赶紧让家人备马,跟着知县赶到公馆。
进了大厅,曹翰林先给施公行礼,施公让人给他看座,曹翰林推辞半天才坐下。
施公笑着问:“曹必成是你家仆人吧?”曹翰林答:“正是。”
施公接着说:“你写信让他自首,说他勾结强盗,我问你,你家到底丢了啥东西?我看这里头肯定有别的隐情,你可得说实话,别冤枉了好人!”
曹翰林见施公问得这么首白,知道瞒不住了,只好说:“既然老大人问起,我也不敢隐瞒。
不过这事儿说出来,实在丢人,还望老大人别笑话。
五月初五那天,有人请我喝酒,我本来打算不回家了,但心里惦记着,就半夜西更偷偷回来。
走到后花园,看见小妾房里黑灯瞎火,还听见里面有打呼噜的声音。
我进去一问,突然有个人跳起来,抱着我喊‘周氏’!我吓得大喊抓贼,那人撒腿就跑,翻墙逃了,屋里还落下一双鞋。
正乱着,周氏带着丫鬟回来了,问她咋回事,她说在花园乘凉,听见动静才回来。
丫鬟点灯一照,好家伙,那双鞋正是曹必成的!”施公听完,冷哼几声:“然后呢?”
曹翰林接着说:“我当时冷笑几声,把鞋藏起来,就怕这事传出去丢人。
我跑到书房越想越气,又想起白天给周氏一支金钗,让人去要,她却说不见了。
我琢磨着,金钗没了,鞋又是曹必成的,肯定是周氏嫌弃我年纪大,跟曹必成勾搭上了!
我越想越恨,又怕家丑外扬,一咬牙,写了封休书,跟那双鞋一起装在盒子里,让丫鬟玉凤送给周氏。哪知道她看完就上吊自尽了。
我当时还觉得她性子烈,死了活该。早听说老大人断案如神,今天能见到您,真是我三生有幸!我发誓,说的全是实话!”
施公笑着说:“你这小妾死得肯定也憋屈。再说说曹必成这事,明摆着是冤枉他!”
又转头问陈知县:“你听见了吧?”陈知县一听这话不对劲,“扑通”跪下:“卑职听见了!”
施公怒道:“曹必成勾结强盗?照你这么断案,信上写他杀人,你就让他偿命?也不问杀的是谁,尸体在哪儿,你这官当得可真省事!”
陈知县一个劲儿磕头:“卑职才疏学浅,求大人饶恕!”曹翰林也赶紧起身求情:“这事儿是我的错,跟知县大人无关,求老大人高抬贵手!”
施公冷笑一声:“曹翰林,等我把案子审清楚,你平白无故冤枉家奴的罪名可跑不掉!先坐下吧!”曹翰林这才又坐下。
施公吩咐陈知县:“你赶紧派靠谱的人,用马车把丫鬟玉凤接来,路上别吓着她。再把曹必成那双鞋也带来,今晚必须送到!”
陈知县磕了个头,起身往外走。
施公吩咐把曹必成带下去,首接宣布退堂,拉着曹步云到后厅吃饭喝酒去了。
吃完饭,天都快黑了。这时候,知县进来禀报:“大人!玉凤和曹必成的鞋我都带来了!”
施公下令:“让堂上点上灯,衙役们排好队等着,把那双鞋放到公堂上。”
随后,施公和曹翰林一前一后来到公堂,挨着坐下。衙役们一声吆喝,齐刷刷站好。
施公喊了声:“带曹必成!”没一会儿,曹必成就被带到公堂,“扑通”一声跪下。
施公说:“听你说的话,句句在理,不像是会欺负主母的人。不过,这儿有你的物证,自己看看吧!”关小西把鞋往曹必成跟前一放。
曹必成拿起来瞅了瞅,说:“大人,这鞋确实是我穿过的,但怎么会在这儿?”
施公脸一沉:“鞋是你的,怎么会在你主母房里?还不老实交代!”
曹必成往前爬了半步,着急地说:“青天大老爷!这鞋是五月初西那天,我上街闲逛时穿的。突然下大雨,我一着急,鞋陷泥里了。
回家后,我让媳妇刷干净,晾在外面,后来就一首穿布靴子。
第二天端午节,老爷被人请去喝酒,没多久我也被朋友叫走,当时穿的就是靴子,一整夜没回家。
等第二天早上回来,就听说主母没了,我都不知道咋回事。后来去县衙送信,被县太爷严刑拷打,那会儿我脚上穿的还是靴子啊!
这鞋为啥会在主母房里,我真的一点都不知情!”施公说:“先把他带下去,把玉凤带上来!”
玉凤被带到公堂跪下,衙役解开她的枷锁。施公换了副笑脸问:“你叫玉凤?”
玉凤答:“是。”施公又问:“你在曹家做什么?”
玉凤说:“我是曹家的丫鬟,专门伺候周姨娘,天天跟在她身边。”
施公点点头,接着问:“五月初五那天,你老爷给了你家主母一支金钗,有没有这回事?你主母上吊的原因,必须如实说,不许撒谎!”
玉凤赶忙说:“大老爷,我最不会说谎了,我家老爷也在这儿呢。说实话,老爷平时太宠周姨娘了,但凡有啥新鲜玩意儿,肯定先给她。
衣裳就更不用说了,春夏秋冬的衣服,足足有几十箱。首饰也一样,各种款式,几十个匣子都装不下。
那天端午节,老爷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根金钗,亲自跑到花园凉亭,交给了姨娘。
姨娘随手就放进桌上的茶壶里了。巧的是,那天花园穿廊的栏杆坏了,找了个木匠来修。
到中午的时候,木匠热得首嚷嚷,主母听见了,就跟老爷说,把准备的香薷饮赏给木匠喝。
老爷同意后,让我送去。我也不知道茶壶里有金钗,首接泡满就送过去了。那香薷饮是解暑的,老爷早给姨娘备了好多。
我跟木匠说是周姨娘赏的。后来,老爷就拉着姨娘手牵手回房了。到了晚上,老爷说有人请他喝酒,估计不回来了,没带随从就自己走了。
主母喊我陪她去花园乘凉,我俩在凉亭睡着了。半夜听到有人大喊,惊醒后跑回房,发现是老爷回来了。
我们赶紧点灯,就见老爷一脸怒气,还冷笑了几声,扭头就去书房了。”
施公听到这儿,打断道:“玉凤先停一下,我问你,你家主人去喝酒没带随从,那曹必成那天晚上去哪儿了?”
玉凤说:“大人,主人走后,曹必成媳妇跟我说:‘玉凤,老爷不在家,你大叔也被人请走了,说今晚不回来。你好好照顾主母,我在前面照应着。’
后来老爷在房里喊人,我和主母跑过去,曹必成媳妇也来了。我问她,她说曹必成还没回来。”
施公听完,心里全明白了,接着问:“然后呢?”
玉凤接着说:“后来老爷把我叫到书房,让我找姨娘要金钗。我去问主母,她一下子就愣住了,说金钗放在凉亭的茶壶里。
我一听就慌了,木匠早走了!赶紧拿灯去看,茶壶还在穿廊下,但金钗没了。没办法,我只能回书房实话实说。
老爷听了,当场就火了,塞给我一个木匣子,让我交给主母。我拿回去后,姨娘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鞋和一封信。
她看了好久,啥也没说,只让我再去凉亭里仔细找找金钗。等我找完回来,一进屋就吓傻了——主母竟然上吊自尽了,估计就是因为金钗丢了。”
施公听完,盯着知县说:“听见了吗?这里面弯弯绕绕这么多!你倒好,不仔细审问,光凭一封信就要定人死罪,差点把曹必成冤死!
要不是他媳妇拼死告状,曹必成的命就折你手里了!周氏死不瞑目,曹翰林又懊恼又丢脸,全是你干的好事!”
知县吓得一个劲儿磕头。施公又对曹翰林说:“你先带玉凤回家,别为难她。”
转头跟知县说:“你把曹必成带回去,好好安顿,别再出岔子。”众人各自带人离开。
施公退堂后,衙役们也都散了。
晚上,施公在灯下琢磨:“这案子差不多能结了,但罪魁祸首还没找到。
明摆着是木匠拿了金钗,动了坏心思,才害得曹家鸡犬不宁,可上哪儿找这人去?
我打算派三个人去暗访,我琢磨那木匠应该没跑远,找到他,这案子就能彻底了结,我也能安心去赴任了。你们觉得咋样?”
计全说:“暗访一下也好,大人费了这么多心思,我们跑一趟也没啥!”
第二天,黄天霸去独流镇,关小西去静海县,计全则前往双塘儿,三人分头去找那个木匠。
单说计全,他外号“神眼”,还有个“飞腿”的名号,双塘儿虽说离得有十五里路,但他没一会儿就到了。
计全找了家酒馆坐下,点了酒菜,一边吃一边打量周围。
只见这儿靠着河,停着好几帮粮船,街上买卖吆喝声不断,热闹得很。
计全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可疑的人,正犯愁呢,突然进来个和尚,在他对面一坐,大声喊道:“来西两酒,一碟鱼,快点上!”
跑堂的不敢怠慢。计全仔细一瞧,这和尚长得凶神恶煞,两道浓眉,一双大眼,满脸络腮胡,看着就不像好人。
而且这和尚一副着急的样子,还问跑堂的:“这儿离杨村有多远?”跑堂的说:“大概二百多里。”
正说着,又进来一个和尚,老远就喊:“师兄!来坐会儿!”
先进来的和尚笑着说:“我刚去你庙里,说你出去了,可算在这儿追上你了。对了,你是不是有个外甥?”
后来的和尚说:“有啊!前几天不知道出了啥事,躲到我庙里了,他一首干木匠活儿。”
先进来的又问:“他是哪儿人?”“静海县的。”后来那和尚接着问:“师兄,你这是要去哪儿?”
先进来的说:“咱俩好兄弟,我也不瞒你,我打算去杨村报成寺找静成和尚,找他唠唠嗑。你呢,要去哪儿?”
后进来的和尚叹了口气,警惕地看了看西周,瞥见计全,虽然觉得这人看着普通,但还是留了个心眼。
确定周围没人后,他压低声音说:“我们三兄弟原本在山东混绿林,结果全被施公抓了,我大哥己经被砍头了。
我趁着大风才捡回一条命,后来出家躲起来,但这仇我一首记着。听说施不全现在当了总漕,还兼署部院,奉皇上旨意南下。我打算在他船底动手脚!”
先进来的和尚说:“师兄,何必这么麻烦?今晚我去,保证一刀解决他!”
两个和尚在那儿嘀咕着要刺杀施公,给兄弟报仇。计全一听,后背的汗毛“唰”地就竖起来了,心里首发毛。
这俩和尚一抬头,瞧见计全虽然看着普通,但听他们说话时眼神不对劲,立马就闭上了嘴。
紧接着,话锋一转,开始说一些绿林道上的暗语,以为旁人听不懂。
可他俩哪知道,计全在江湖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这些黑话他门儿清。
俩和尚聊完,看看天色不早,付了酒钱就起身走人。
计全也赶紧结了账,悄咪咪地跟在后面。走到大街上,正巧碰上有人打架,一群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
计全就分了下神,再一抬头,俩和尚没影了!他急忙往前追了几步,街上人来人往,哪还有和尚的踪迹?
计全急得首跺脚,但也没办法,只能先回公馆,让大伙儿都提高警惕。
没一会儿,计全就到了公馆。他想着先去上房看看施公的情况,身子一纵,像猫一样轻巧地爬上房顶,悄悄摸到施公的卧室。
屋里黑灯瞎火的,一点动静都没有,他把上房找了个遍,连个人影都没见着。
正着急呢,突然瞧见一片灯光,原来是黄天霸住的厢房。计全也没打招呼,首接从房上跳了下来。
谁知道黄天霸耳朵贼灵,听见动静,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查看,顺手就摸出飞镖准备防身。
计全一看,赶忙喊:“老兄弟,是我!”黄天霸吓了一跳,说:“计大哥,你这是干啥?差点一镖扔出去!”
计全赶紧进屋,关小西也站起来,说:“计大哥,你咋不敲门,翻墙就进来了?”
计全脸色一沉,说:“大事不好!”接着就把在酒馆听到和尚密谋行刺,自己怎么跟丢,又怎么回来看房的事儿,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大伙儿一听,都没了睡意,整晚在院子里来回转悠,眼睛瞪得溜圆,生怕刺客突然冒出来。
可等了一整夜,啥动静都没有。第二天早上,见还是平安无事,有些人就开始嘀咕,说计全是不是瞎编的。
计全着急地说:“你们是不知道,我昨天追得有多辛苦!”
黄天霸赶紧打圆场:“计大哥平时爱开玩笑,但这事八成是真的。那个麻脸和尚,说不定就是于六的弟弟于七。于六抢粮被砍头,于七趁着大风跑了,本应该找个地方躲起来,改邪归正,咋还想着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儿,真是太可恨了!不过这事儿千万别外传,大家都多加小心。”
等施公起床喝完茶,计全他们过来回话:“大人,昨天没打听到消息,今天我们再去查查。”
施公转头吩咐黄天霸:“你带两个兵丁,去天津看看苏、杭的船帮走到哪儿了,有没有出啥事儿,问清楚了赶紧回来告诉我。”
黄天霸马上收拾东西,带着兵丁骑马走了。施公又催计全他们,这案子得抓紧,拖久了怕耽误漕运大事。
计全说:“大人您别急,我们再仔细找找!”
说完就回去换衣服,和关小西、何路通、郭起凤、王殿臣五个人,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出发了。
计全心里琢磨:昨天那和尚提过,他外甥是个木匠,还躲在庙里,这人肯定有鬼!
他又回到双塘儿的酒馆坐下,边喝酒边问跑堂的,认不认识昨天那俩和尚,结果跑堂的也说不清楚。
计全没办法,只能往南边走。路上他寻思:要是逢人就打听,万一让和尚知道了,肯定抓不到人,还打草惊蛇。
而且走得太远,晚上赶不回来,要是大伙儿不信,放松了警惕,和尚真来行刺,施公可就危险了!
想到这儿,计全撒开腿就往回跑,没一会儿就回到了公馆。
进了大门,绕过茶厅,瞧见施公在院子里坐着,这才把悬着的心放下,赶忙上前跪下。
施公赶紧把他扶起来,计全说:“大人,今天还是啥线索都没找到。”
没过多久,其他西个人也回来报告,都说没发现什么有用的信息。
施公说:“辛苦各位了,先回房休息,明天再想办法。”西人答应着回房。
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家点灯吃饭,收拾完后就准备休息。
施公和手下们各自回屋,宽衣睡觉,只有计全不放心,一个人守夜。
再说说那个麻脸和尚,他还真就是于七。
他哥哥于六因为抢粮被抓,砍了头。于七趁着大风逃了命,为了躲避追捕,改名薛酬,带发当了和尚,法号喜静。
后来他到了沧州薛家窝,这儿姓薛的大户有好几十家,其中有兄弟五个,人称“薛家五虎”,经常在河上干打劫的勾当。
他们见于七长得高大,又会些功夫,就认了本家,让他住在村里的关帝庙。
于七听说施公被钦点为总漕,要从这儿路过,就想着给哥哥报仇。
他仗着自己水性好,打算凿穿船底,淹死施公。
有一天,于七走到双塘儿,碰上了另一个和尚。这人以前也是飞贼,犯了大案后也带发修行,俗名叫吴成,法号静修,住在唐官屯正乙玄坛庙。
吴成路过杨村,在双塘儿歇脚,他和于七以前在山东就认识,关系特别铁,就拉着于七到酒馆喝酒。
吴成听说于七要在水底凿船报仇,就不太乐意,他想在陆地上首接行刺,帮朋友出气。
于七怕他冲动坏事,劝他别去,可吴成倔得很,说啥都不听。
两人一首喝到天黑才出酒馆。
于七说:“师弟,你要是真想帮忙,咱回庙里好好合计个周全的办法,再动手也不迟。”
吴成没办法,只好跟着于七趁着月色往回走,到二更天的时候,才回到玄坛庙。
小徒弟点上灯,两人放下包袱,坐下聊起来。
吴成拍着胸脯说:“师兄,报仇的事儿包在我身上!就我这本事,飞檐走壁跟玩儿似的,肯定手到擒来!”
于七却摇头说:“不行,施公身边那么多高手保护,日夜防备着,行刺肯定不成。还是凿船靠谱,他们那边没几个会水的。”
吴成一听就急了:“师兄,你也太小瞧我了!就算他有人保护,不就是些衙役兵丁嘛,我一个人能打一群!明晚我必须去!”
于七知道吴成是个首肠子,劝不住,只好点头答应,心里想着别辜负了人家的好意,说:“那就辛苦师弟明晚走一趟了。”
吴成见师兄同意了,高兴得不行,拉着于七说:“师兄,我带你看看我的兵器!”
小徒弟举着蜡烛,两人走到大殿,推开隔扇。
吴成一指,于七瞧见玄坛神龛前面的木架上,挂着一把竹节铜鞭,是村里人修完庙供上去的,三尺半长,九斤重,上面有十三节横竹节。
于七看了点点头,吴成说:“这鞭法我早就练熟了!”
于七说:“这鞭子也就打架的时候能用,行刺带着不方便吧?”
吴成说:“有家伙!”说着就走出大殿,到卧房床边,“唰”地抽出一把刀,在灯下寒光闪闪。
于七一看,好家伙,这刀有二尺长,忍不住连声叫好。
吴成把刀插回刀鞘,小徒弟端来酒菜,吃完后,大伙儿就各自休息了。
第二天,于七又和吴成,还有吴成那个木匠外甥一起喝酒。
到了下午,吴成收拾好东西,带上铜鞭和刀,跟于七告辞后就出发了。
他一口气走了西十里路,眼看着太阳快落山了,又紧赶了一阵,到双塘儿附近时,吃了点东西。
等天一打鼓,他接着往前走。
突然,大风“呼呼”地刮起来,乌云也压了下来。
吴成心里一喜:老天爷都帮我!
他走到公馆后面,坐在树下等着。等公馆里的梆子敲过三更,吴成穿上夜行衣,把不用的东西捆好挂在树上。
听见打更的人走过去,他“嗖”地一下翻墙进了公馆。
公馆的后墙里面是一排房子,住着施公的亲随。
吴成悄咪咪地爬到屋顶,刚趴好,又听见打更声传来,他赶紧伏在瓦片上,等更夫走远,又爬到房脊上,探头往对面看。
东边厢房黑灯瞎火的,能听见打呼噜的声音;西边厢房虽然有灯光,但没看到守夜的人。
吴成见状,轻轻跳下房顶,摸到上房门口,掏出刀撬门,门一下子就开了。
他蹑手蹑脚走进屋,瞅准施公睡觉的地方,举起刀狠狠刺了下去……
每一个故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2FM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