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深秋,南中永昌城外的山谷间,硝烟如浓稠的墨汁弥漫不散。姜维身披玄甲,手中断枪还在往下滴落着暗红的血珠,目光却如鹰隼般扫视着战场。他身后,汉军残部正艰难地抵挡着孟获叛军的又一轮冲锋,喊杀声与兵器碰撞声交织,震得崖壁上的碎石纷纷坠落。
自天枢阁在南中布下的暗局生效后,叛军内部矛盾彻底激化。雍闿因 “通敌密信” 被孟获当众斩杀,其部众树倒猢狲散。但孟获整合叛军后,凭借对南中地形的熟悉,采用游击战术与汉军周旋,让姜维的平叛之路异常艰难。“报 —— 后方粮草只够支撑三日!” 传令兵的嘶吼声穿透硝烟,让姜维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握紧断枪,看向远处连绵的群山,那里藏着叛军的粮草据点,却也是南中瘴气最浓烈的 “死亡之地”。
此时的成都,丞相府内气氛凝重如铅。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却紧锁在舆图上南中那片逐渐缩小的红色区域。“伯约虽稳住局势,但叛军化整为零,难以彻底剿灭。” 他轻叹一声,转向身旁的费祎,“且如今国库空虚,北伐粮草己挪用大半,再强行北伐,恐有全军覆没之险。” 在群臣的沉默中,诸葛亮最终在北伐计划书上重重画下一道休止符 —— 这个筹备多年的宏伟计划,不得不暂时封存。
许昌城的太极殿内,曹丕把玩着南中送来的象牙雕,听着司马昭的密报。“蜀汉内乱虽平,却元气大伤。” 司马昭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姜维被牵制在南中,诸葛亮忙于整顿内政,正是我军南下的良机。” 然而,曹丕却将象牙雕狠狠摔在地上,碎片溅起:“曹氏宗亲蠢蠢欲动,若此时贸然出兵,后方恐生变故。传令下去,边境军队加强戒备,密切监视蜀汉动向。”
东吴建业的宫阙中,孙权倚在龙榻上,听着吕蒙关于曹魏增兵淮南的密报。“曹丕果然忌惮我军。” 孙权冷笑一声,抚摸着案头的荆州地图,“命陆逊屯兵夷陵,表面上协助蜀汉平叛,实则......” 他的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急报:“禀陛下,天枢阁在南中散布的‘曹魏吞并江东’谣言,己在民间传开!” 孙权的脸色瞬间阴沉,手指深深掐进龙榻扶手 —— 萧砚精心布局的离间计,正在悄然改变着东吴的决策。
山野小院中,刘文刀将各方情报仔细分析后,对萧砚说道:“曹魏按兵不动,是在等蜀汉与东吴彻底决裂;孙权表面示好,实则想坐收渔利。” 他的玄铁护腕重重拍在舆图上的南中,“而姜维在南中,才是这盘棋的关键。” 蔡文姬轻抚焦尾琴,弦音中带着一丝忧虑:“若姜维能彻底平定南中,蜀汉尚有喘息之机;若陷入持久战,曹魏和东吴必将联手攻蜀。”
南中战场上,姜维在连续失利后,终于找到了破局之法。他效仿诸葛亮当年的 “攻心之计”,派遣使者深入叛军部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他命人在叛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利用地形优势,对小股叛军进行逐个击破。“将军,孟获派人前来求和!” 一日,亲兵的禀报让汉军大营沸腾起来。姜维却没有丝毫放松,他深知,这或许是孟获的缓兵之计。
在与孟获的谈判中,姜维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与气度。他没有追究孟获的叛乱之罪,反而承诺给予南中各部落自治权,还将带来的粮草分发给当地百姓。孟获被姜维的诚意所打动,最终决定归降。“丞相的‘七擒七纵’之策,我今日算是明白了。” 姜维望着归降的叛军,心中感慨万千。
随着孟获的归降,南中叛乱基本平定。但姜维深知,蜀汉的危机并未解除。他开始在南中整顿军备,训练士兵,同时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他心中始终牢记着北伐的使命,时刻准备着再次挥师北上。
而在曹魏和东吴,局势也在悄然变化。司马昭见南下时机未到,开始在国内巩固势力,打压曹氏宗亲;孙权则在与蜀汉虚与委蛇的同时,暗中加强了对荆州的防备。三方势力都在等待着那个能改变天下格局的时机,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黑暗中蓄势待发。
萧砚站在许昌城的高处,望着远方的天空。他知道,天枢阁的布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势力如同紧绷的弓弦,随时都可能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而天枢阁,又该如何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他握紧了拳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期待。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在三国卖情报(http://www.220book.com/book/2FY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