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的秋夜,襄阳城外司马徽的茅庐内,烛火摇曳,将二人的影子映在斑驳的竹墙上。刘文刀与司马徽相对而坐,案上的茶水早己凉透,两人却浑然不觉,仍沉浸在激烈的谈论中。自上次拜访后,刘文刀又多次前来,与司马徽探讨天下大势,愈发觉得这位老者深藏不露。
“先生,荆襄之地人才辈出,除先生外,可还有隐居的贤才,能助明主成就大业?” 刘文刀目光灼灼地望着司马徽,心中隐隐期待着那个答案。
司马徽轻抚长须,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却不急于回答,反而拿起案上的瑶琴,轻轻拨弄了几下,奏出一段清越的曲调。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刘先生可知,隆中有一青年才俊,自比管仲、乐毅,号为‘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智。”
“卧龙?” 刘文刀心中一震,作为熟知历史的现代人,他自然知道 “卧龙” 诸葛亮的大名。在后世的记载中,诸葛亮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其智谋与忠诚令无数人敬仰。没想到,如今竟真的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位传奇人物。
“先生所说的卧龙,可是诸葛亮?” 刘文刀难掩心中的激动,脱口而出。
司马徽微微一怔,随即笑道:“刘先生竟也知晓他的名字?看来这卧龙之名,终究是藏不住了。不错,此人正是诸葛亮,字孔明。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看似悠然自得,实则心怀天下,只待明主。”
刘文刀握紧双拳,暗暗下定决心:“如此大才,若能为刘备所用,何愁大业不成!还望先生告知隆中所在,文刀定要亲自前往,拜会这位卧龙先生。”
司马徽摇了摇头:“孔明心性高洁,轻易不肯出山。刘先生此去,恐怕未必能见到他。即便见到,能否请动他,也是未知之数。”
“即便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文刀也愿一试。” 刘文刀坚定地说道。
次日清晨,刘文刀便带着几名亲信随从,朝着隆中出发。一路上,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官道两旁的树木光秃秃的,只剩下枝桠在风中摇曳。行至半途,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细密的雨丝打在脸上,带来丝丝凉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刘文刀的脚步,他催马前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见到诸葛亮。
隆中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群山环抱,景色秀丽。当刘文刀一行来到山脚下时,雨己经停了,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沿着蜿蜒的小路向上而行,只见溪流潺潺,鸟语花香,不时有几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又迅速消失不见。
“此处果然是隐居的好地方。” 刘文刀感叹道。正说着,前方出现了一间草庐,一位童子正在门前打扫。刘文刀下马,整了整衣冠,上前问道:“请问,此处可是诸葛先生的居所?”
童子抬起头,上下打量了一番刘文刀,说道:“正是。不知先生何人?找我家先生何事?”
“烦请通禀诸葛先生,就说许昌刘文刀特来拜访,有要事相商。” 刘文刀恭敬地说道。
童子摇了摇头:“先生今日一早便出门了,说是去山中访友,不知何时归来。”
刘文刀心中一阵失望,但随即又说道:“无妨,我等在此等候便是。” 说着,便在草庐旁的石凳上坐下。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刘文刀一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一边思考着见到诸葛亮后该如何说服他出山相助。随从们则在一旁警戒,以防不测。首到夕阳西下,仍不见诸葛亮的身影。
“阁主,我们还要等下去吗?” 一名随从忍不住问道。
刘文刀沉思片刻,说道:“今日暂且回去。你等留几人在此,密切关注草庐动静,一旦诸葛先生归来,立刻回报。”
回到襄阳后,刘文刀立即召集天枢阁在荆州的核心成员。密室中,三十六盏长明灯将众人的脸庞照得忽明忽暗。“从今日起,所有人手,重点关注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他的交友、喜好、日常言行,甚至是每日的行踪,都要详细记录。” 刘文刀目光如电,扫视着众人,“记住,此人关系重大,不可有丝毫疏忽。”
天枢阁的暗桩们迅速行动起来。有的扮成樵夫,在隆中附近的山林中砍柴,借机观察草庐的情况;有的化作商贩,在通往隆中的小路上摆摊,与过往的行人攀谈,收集关于诸葛亮的传闻;还有的设法与诸葛亮的友人建立联系,从他们口中了解诸葛亮的志向与想法。
在等待的日子里,刘文刀也没有闲着。他反复研究着天枢阁收集到的关于诸葛亮的零星信息,试图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探寻到诸葛亮的内心世界。他知道,要想请动诸葛亮,绝非易事,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在三国卖情报》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2FY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