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的春日,邺城的柳絮如雪花般纷飞,轻轻落在望云楼的窗棂上。蔡文姬坐在窗前,案头堆满了天枢阁收集来的情报竹简,她手持狼毫,正将繁杂的信息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报告。
窗外不时传来孩童的嬉闹声,她抬眼望去,只见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街边追逐,他们的眼中虽有天真,却难掩因战乱和贫困而沾染的惶恐。
这一幕让蔡文姬心中一动。自跟随刘文刀回到天枢阁,她一边协助处理情报工作,一边关注着曹操势力范围内的民生百态。
她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冀州等地的经济和治安虽有好转,但百姓的精神世界依旧贫瘠,尤其是年轻一代,因战火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文刀,你看。” 蔡文姬将刘文刀唤至窗前,指着街面上的孩子们说道,“战乱夺走了他们读书识字的机会,长此以往,即便天下平定,又何处寻觅栋梁之材?”
刘文刀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神色也变得凝重:“你所言极是。只是如今百废待兴,丞相恐怕无暇顾及此事。”
蔡文姬却坚定地摇了摇头:“正因为是百废待兴之时,才更应重视文化教育。昔日齐桓公设稷下学宫,广纳贤才,齐国方能称霸;汉武帝兴办太学,推行儒学,大汉才有了数百年的昌盛。
若曹丞相能在各地设立学堂,培养人才,不仅能收揽人心,更可为长远发展奠定根基。”
刘文刀听后,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文姬,你的见解独到。不如我们一同去见丞相,将此事详细禀明。”
当日,两人来到丞相府。曹操正在与荀彧、郭嘉等谋士商议军务,见他们前来,便问道:“文刀、文姬,可是有重要情报?”
刘文刀行礼后说道:“丞相,今日文姬有一良策,关乎我军长远发展,特来向丞相禀报。”
蔡文姬上前一步,福了一礼,声音温婉却充满力量:“妾身近日观察,各地虽在丞相的治理下逐渐安定,但因战乱,许多书院荒废,学子失学。
长此以往,人才凋零,不利于霸业的稳固。妾身斗胆建议,丞相可在各地兴办学校,聘请名师授课,教授诗书礼乐、兵法谋略。
如此,既能安抚民心,又能源源不断地培养贤才,为丞相所用。”
曹操抚须沉思片刻,眉头微皱:“兴办学校,需耗费大量钱财与精力,如今战事未平,是否操之过急?”
蔡文姬不慌不忙,继续说道:“丞相,教育乃立国之本。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思想影响至今。
若我们能在此时兴办学校,不仅能让百姓看到丞相重视文化、爱护人才的决心,更能吸引天下文人学士前来投奔。这些人学成之后,必将成为丞相平定天下的助力。
况且,办学初期,可先在几个大郡试点,待有成效,再逐步推广,如此便可减少风险。”
荀彧也点头赞同:“文姬小姐所言极是。如今我军虽有不少贤才,但仍需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学校若能培养出忠于丞相的人才,实乃长远之计。”
曹操听了众人的话,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转而露出兴奋之色:“好!就依你们所言!文姬,你曾是蔡邕蔡大家之女,对文化教育之事颇为精通,此事便由你牵头负责。
先在邺城、许昌等地设立学堂,所需钱财、师资,皆可向我禀报。”
蔡文姬大喜,再次行礼:“谢丞相信任!妾身定当竭尽全力,办好学堂。”
此后数月,蔡文姬全身心投入到办学之事中。她亲自挑选校址,在邺城繁华地段选了一处宽敞的院落,作为第一所学堂。
又派人西处寻访名师,凭借着父亲蔡邕的声望和自己的才名,成功邀请到郑玄、卢植等大儒前来授课。
为了吸引更多学子,她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为贫困学子提供食宿等。
学堂开学那日,邺城万人空巷。无数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报名,队伍从学堂门口一首排到了城门口。
郑玄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感慨道:“乱世之中,竟有如此求学盛景,曹丞相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随着邺城学堂的顺利开办,许昌、洛阳等地的学堂也相继建成。各地的文人学士听闻曹操重视文化教育,纷纷慕名而来。
有的成为学堂的老师,有的则首接投身曹操麾下,为其出谋划策。其中,有一位名叫徐庶的年轻谋士,才华出众,他便是被曹操兴办学校的举措所吸引,前来投奔。
看着日益壮大的人才队伍,曹操欣慰地对蔡文姬说:“文姬,多亏有你这一妙计。如今各地学堂书声琅琅,贤才不断涌现,孤仿佛己经看到了一统天下的希望!”
蔡文姬微笑着回应:“能为丞相分忧,是妾身的荣幸。希望这些学堂,能为丞相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材。”
而在望云楼,刘文刀看着蔡文姬为办学之事操劳奔波,心中既心疼又自豪。
他知道,在这乱世之中,蔡文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曹操的霸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无数渴望知识的学子点亮了希望之光。
天枢阁的烛火依旧彻夜长明,在这文化与权谋交织的时代,他们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2FY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