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订单的圆满完成,让林阳在西合院和街道合作社的名声愈发响亮。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他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看着仓库里剩余的边角料,摸着口袋里逐渐鼓起来却又受限的票证,林阳明白,文具生意虽能维持生计,但在政策与资源的双重限制下,想要实现质的突破难如登天。他必须寻找新的机会,开辟一条更具潜力的道路。
一个飘着细雪的午后,林阳陪着母亲去供销社兑换布票。排队时,他注意到货架上寥寥无几的日用品,以及人们手中攥着的五花八门的票证。突然,他想起在现代社会常见的“以物易物”平台——既然票证和物资都如此紧缺,为何不利用西合院的场地,搭建一个线下的物资交换中心呢?
回到家后,林阳立刻召集家人和小伙伴们开会。“咱们院子里,有人缺粮票,有人少布票,还有人攒着用不上的旧物件。”他在纸上画着简易的流程图,“如果能把大家组织起来,互通有无,既能解决实际需求,还能盘活闲置资源。”
妹妹林芳眼睛一亮:“哥,我在学校听同学说,他们家有多余的肥皂票,但是想要换些毛线织毛衣!”
父亲刘海中却皱起了眉头:“想法是好,可这和投机倒把有啥区别?万一被人举报……”
“爸,这次我们更谨慎。”林阳胸有成竹地解释,“所有交换都必须登记在册,只允许个人生活用品流通,绝不涉及生产资料。而且,我们可以请一大爷和街道办的同志来监督,确保合规合法。”
在林阳的坚持下,家庭会议最终通过了这个计划。第二天,他便带着燕子和瘦猴,挨家挨户收集信息。他们用牛皮纸制作了详细的“物资需求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王婶家有两斤红糖想换粮票,三大爷想求购一台旧闹钟,聋老太太的孙子需要几本练习册……
消息很快在西合院传开。三天后的清晨,院子里搭起了简易的木架,挂着“邻里互助交换站”的横幅。林阳特意请来了街道办的王主任坐镇,还让三大爷负责登记,爱吃爱阅读的我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确保每一笔交换都公开透明。
交换现场热闹非凡。许大茂用积攒的电影票换来了半袋玉米面;秦淮茹拿出孩子穿上的衣服,换到了急需的药;就连隔壁胡同的居民也闻讯赶来,用自行车零件换走了林阳家多余的煤球。
“阳子,你这主意真是绝了!”傻柱一边帮忙维持秩序,一边感叹,“以前东西放在家里烂掉,现在居然能派上用场!”
然而,热闹的背后也潜藏着问题。一位外院的妇女想用过期的肉票换布料,被眼尖的三大爷当场识破;还有人因为交换比例争执不下,差点吵起来。林阳连忙制定了“等价交换参考表”,根据市场行情标注常见物资的兑换比例,同时设立调解小组,由一大爷和几位德高望重的邻居组成。
随着交换站的运转,林阳发现了新的商机。他注意到,许多家庭有制作手工的技能,却苦于没有销售渠道。于是,他在交换站增设了“手工艺品专区”,帮大家代售剪纸、刺绣、竹编等物品,收取少量的管理费。
这个举措意外地受欢迎。聋老太太的剪纸作品被一位干部高价买走,她颤抖着双手将钱塞给林阳:“好孩子,这钱你拿着,给院子里的孩子们买糖吃……”
几个月下来,交换站不仅解决了居民们的生活难题,还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林阳用赚取的管理费,为院子里安装了路灯,修缮了水井。更重要的是,他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这个特殊的年代,真正的机会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大生意,而在于发现并满足人们最真实的需求。
一天深夜,林阳站在院子里,看着路灯下交换站的残影,心中有了新的计划。他打算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周边社区,甚至与供销社合作,建立更大规模的物资流通网络。但他也清楚,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风险,必须更加小心谨慎,在政策的框架内寻找突破。
寒风中,林阳握紧了拳头。从改良煤炉到文具生意,再到如今的交换站,他一步一步在时代的夹缝中摸索前行。而前方,还有更多未知的机会与挑战在等待着他。
(http://www.220book.com/book/2G9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