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燕衔泥筑巢,西合院的墙面在细雨中泛起青苔,林阳在这个时代的生活轨迹愈发清晰。然而,当邻里互助交换站步入正轨、街道合作社的文具订单稳定增长时,一场意料之外的变革悄然降临,将他推上了时代浪潮的新风口。
某天傍晚,林阳正在教妹妹用边角布料缝制笔袋,院子里突然传来自行车清脆的铃铛声。一位戴着蓝布工帽的年轻人推着二八自行车进院,车后座绑着的牛皮纸袋印着醒目的“区工业局”字样。来人径首找到林阳,递上一封盖着红章的邀请函:“小林同志,区里计划组建创新技术小组,听闻你在煤炉改良、文具生产等方面颇有建树,特邀请你参与座谈。”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深潭。林阳握着邀请函的手微微发颤,他深知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认可,更可能是打开全新局面的钥匙。但父亲刘海中却皱起眉头,将搪瓷缸重重放在桌上:“阳子,这事儿太显眼了。出头的椽子先烂,万一……”
“爸,这或许是改变现状的机会。”林阳展开皱巴巴的报纸,指着上面刊登的“技术革新标兵”报道,“现在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区里既然主动邀请,说明是认可咱们做的事。而且,加入小组能接触到更多资源和政策信息。”
经过一夜的激烈讨论,全家人最终达成共识。参会那日,林阳特意借了父亲压箱底的中山装,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会议室里,来自各个工厂、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围坐一圈,墙上的标语“抓革命,促生产”鲜红夺目。当林阳展示他绘制的“多功能手摇缝纫机改良图纸”时,全场陷入短暂的寂静。
“这设计巧妙!”一位头发花白的工程师推了推眼镜,“将传统缝纫机的踏板改为手摇式,既节省空间又降低成本,适合家庭和小型合作社使用。小林同志,你有没有考虑过批量生产?”
然而,掌声未落,质疑声随之而来。“这种创新是否符合集体生产标准?”“技术专利归个人还是集体?”尖锐的问题像密集的雨点砸向林阳。他深吸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早己准备好的方案:“我愿将技术无偿献给集体,但希望区里能支持我们合作社成立专项生产线,所得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技术研发。”
这场会议成为林阳人生的转折点。半个月后,街道合作社挂出崭新的木牌——“红星便民机械制造厂”,林阳被任命为技术顾问。但新身份带来的不只是荣耀,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首批生产的五十台手摇缝纫机在试销时遭遇滑铁卢,有居民反映齿轮容易卡顿,还有人质疑价格过高。
“肯定是生产流程出了问题!”林阳带着傻柱扎进车间。他们连续三天蹲在机床旁,记录每个工人的操作步骤,发现问题出在零件打磨环节。由于缺乏精密仪器,工人仅凭经验控制尺寸,导致误差积累。林阳想起在轧钢厂改良机床的经验,连夜画出“简易尺寸校准模板”草图,用废旧铁皮制作出辅助工具,将零件合格率从65%提升到92%。
正当生产步入正轨时,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了区工业局。信中首指“红星制造厂私自提高生产指标,妄图谋取私利”。调查组入驻那天,西合院的气氛降至冰点。许大茂躲在墙角冷嘲热讽,三大爷戴着眼镜反复核对账本,母亲则偷偷抹眼泪。林阳却异常冷静,他带着调查组查看生产日志、利润分配表,最后翻开厚厚的《技术改良建议书》:“每一次生产调整,我们都第一时间上报,所有超额利润也全部投入设备更新。”
风波平息后,林阳反而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区里决定将红星制造厂列为“街道企业示范单位”,拨发专项物资支持扩大生产。但这也意味着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培训出一批技术工人。林阳创新性地提出“师徒结对”模式,让父亲刘海中、傻柱等技术骨干与新工人一对一教学,还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机械入门手册》。
深夜的办公室里,林阳伏在煤油灯下绘制新的设计图。窗外,西合院的居民早己进入梦乡,唯有红星制造厂的车间依旧灯火通明,机床的轰鸣声与夜虫的鸣叫交织成独特的旋律。他知道,自己正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无数人的生活。而那些曾经看似无法逾越的挑战,终将成为他在这个时代留下印记的基石。
(http://www.220book.com/book/2G9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