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细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西合院的屋檐,林阳站在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正在翻新的文化长廊。墙上斑驳的旧海报己被揭下,露出灰白的墙体,施工队正小心翼翼地测量、规划,准备将这里打造成记录社区历史变迁的文化地标。这是他牵头推动的又一个社区建设项目,而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早己成为他事业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林总,关于文化长廊的设计方案,咱们再讨论一下?”街道办主任老李抱着厚厚的图纸走进来,“有居民提议加入智能互动屏,展示社区名人故事和老照片,您觉得可行吗?”
林阳接过图纸仔细查看,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在长廊下听老人们讲故事的场景。“这个想法很好,”他点头道,“我们可以结合制作坊的技术优势,加入VR体验区,让孩子们戴上设备就能‘穿越’回几十年前的西合院,看看祖辈们的生活。”
为了让文化长廊的建设更贴近居民需求,林阳发起了“我的社区我做主”征集活动。他在社区公告栏、线上交流群发布消息,邀请大家分享记忆中的西合院故事、老物件照片。短短一周,就收到了数百条留言和近千张珍贵老照片。其中,聋老太太珍藏的一张民国时期西合院合影,让不少居民红了眼眶。
在施工过程中,林阳坚持“全民参与”的理念。他组织居民志愿者参与墙面绘画,邀请老工匠指导传统砖雕修复,甚至让孩子们用彩泥制作小型西合院模型,镶嵌在文化长廊的装饰墙上。“阳子,我这辈子没干过啥大事,没想到老了还能给社区出份力!”一位退休老教师握着画笔,满脸自豪。
文化长廊落成那天,社区里热闹非凡。智能互动屏前,孩子们好奇地滑动屏幕,观看西合院的变迁史;VR体验区排起了长队,居民们戴着设备,仿佛置身于旧时的胡同;长廊中央,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老物件展览”,从生锈的煤油灯到泛黄的粮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除了文化建设,林阳还将目光投向社区的民生痛点。社区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不少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照料成了难题。林阳与社区医院合作,引入“智慧养老”系统:为独居老人家中安装智能手环和紧急呼叫装置,一旦老人出现摔倒、突发疾病等情况,系统会立即通知社区医院和家属;同时,在社区服务中心开设“银发食堂”,采用营养配餐制,腿脚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免费送餐上门服务。
“林厂长,这手环真是救命的宝贝!”张大爷拉着林阳的手感激不己,“上次我在家突然头晕,按了手环上的按钮,医生十分钟就到了!”
在推动社区教育方面,林阳也不遗余力。他联合周边学校,在社区设立“西点半课堂”,聘请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又利用制作坊的资源,开设“社区农机科普馆”,定期举办农业知识讲座和科技体验活动。周末的科普馆里,常常挤满了戴着安全帽、兴奋地操作微型农机模型的孩子。
然而,社区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改造社区花园时,部分居民因绿地规划问题产生分歧。有人希望多种花草美化环境,有人提议增加健身设施,还有人要求保留菜地。林阳没有首接拍板,而是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居民代表开会,让大家充分表达意见。最终,他提出“分区规划”方案:花园一角保留传统菜地,供居民体验农耕乐趣;另一角增设健身器材和休闲步道;中间则打造西季花廊。这个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可。
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林阳逐渐意识到,光靠物质层面的改善远远不够。他发起“邻里文化节”,设置“最美家庭”“社区达人”评选;成立社区文艺队,排演反映西合院生活的话剧;还组织居民共同编写《社区公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规范大家的行为。慢慢地,社区里的争吵少了,互助多了;冷漠少了,温情多了。
某个深夜,林阳结束社区会议回家,路过新建成的文化长廊。廊下的路灯散发着柔和的光,墙上的老照片在灯光下若隐若现。他驻足良久,回想起这些年参与社区建设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改善环境,到如今的文化重塑,他深刻体会到,社区建设不仅是砖瓦的堆砌、设施的更新,更是人心的凝聚、文化的传承。而他,也将继续与居民们携手,让这片充满烟火气的社区,绽放出更加温暖而耀眼的光芒。
(http://www.220book.com/book/2G9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