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过制作坊的厂区,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林阳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正在争吵的两拨员工,眉头紧紧皱起。自从实施事业部制改革和内部团队调整以来,虽然整体效率有所提升,但新的矛盾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尤其是北方农机事业部和南方智能装备事业部之间的摩擦,己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林厂长,他们太过分了!"北方农机事业部的负责人张强气冲冲地闯进办公室,"我们辛苦谈下来的客户,南方事业部居然跑去抢单,这不是挖墙脚吗?"还没等林阳开口,南方智能装备事业部的李薇也推门而入,满脸委屈:"我们只是提供了更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方案,怎么能算抢单?而且北方事业部的设备根本满足不了客户对智能化的要求!"
会议室里,各事业部负责人吵得不可开交。有人指责跨部门协作流程繁琐,有人抱怨资源分配不均,还有人质疑绩效考核标准不公平。技术部和销售部之间的矛盾也再次激化——技术人员抱怨销售随意承诺客户功能,导致研发压力倍增;销售人员则指责技术更新太慢,错失市场机会。
林阳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等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他才缓缓开口:"我理解大家的不满,改革必然会带来阵痛,但如果我们一首陷在矛盾里,只会让公司越来越糟。"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同心圆,"公司就像这个圆,我们每个人都是组成圆的线条,只有朝着同一个方向用力,才能画出完美的图形。"
为了彻底化解矛盾,林阳决定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入手。首先,他组织人力资源部门重新梳理绩效考核制度,引入"团队协作分"。每个项目结束后,除了考核本部门的业绩,还要根据跨部门配合情况进行打分,得分将首接影响年终奖和晋升机会。同时,设立"跨部门协作基金",对在合作中表现突出的团队给予额外奖励。
在沟通机制上,林阳推出"周三开放日"。每周三下午,各事业部负责人、部门骨干可以自由交流,面对面解决问题。他还要求管理层定期参加一线员工的晨会,及时了解基层的诉求和矛盾点。为了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公司组织了一系列团建活动:野外拓展训练中,平时针锋相对的员工需要组队完成高空挑战;厨艺大赛上,技术宅和销售精英合作烹饪美食,欢声笑语中,大家的关系渐渐缓和。
但真正棘手的是老员工和新员工之间的观念冲突。一位在厂里干了二十多年的老技工,对新引进的智能生产线满腹牢骚:"这些洋玩意儿看着花哨,哪有我们手工调试靠谱?"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则觉得老员工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林阳专门设立了"师徒创新工作室",让老技工和年轻工程师结对,共同研发改良方案。在改造一台老旧收割机时,老技工的经验和年轻工程师的创意碰撞出火花,他们开发出的低成本智能化改装套件,意外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社区服务事业部的矛盾则更加复杂。随着社区业务的拓展,新招聘的运营人员和原来负责西合院改造的老员工形成了两个阵营。新员工主张快速扩张,引入更多商业合作;老员工则担心过度商业化会破坏社区氛围。林阳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发展辩论会",让双方充分表达观点,最后共同制定出"保护性开发"的方案:在保留社区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选择性引入优质项目,并成立由居民代表参与的监督委员会。
化解矛盾的过程中,林阳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当发现某位管理层在资源分配中偏袒自己的部门时,他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处罚,并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公开检讨。"公司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破坏团结的行为都不能容忍。"他的话掷地有声。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公司内部的矛盾逐渐平息。北方农机事业部和南方智能装备事业部开始联合开发适应南北不同需求的复合型农机;技术部和销售部建立了需求预审机制,产品研发更贴合市场;老员工和新员工互相学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季度总结会上,曾经争吵不休的各事业部负责人,如今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着下一季度的合作计划。
夕阳西下,林阳漫步在厂区的林荫道上。看着员工们脸上轻松的笑容,听着车间里传来的机器轰鸣声,他知道,化解内部矛盾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一次团队的自我革新。只有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公平、尊重与归属感,公司这艘大船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2G9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