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寒风卷着残雪掠过山口要塞。忽必烈立于大帐前,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心中思绪翻涌。身后,战鼓声己歇,火把映照着将士们疲惫却兴奋的脸庞。一场血战之后,他们终于站稳了脚跟。
“陛下。”刘秉忠缓步走来,手中捧着一卷羊皮地图,“庆功宴己备妥,诸将皆在等候。”
忽必烈微微颔首,转身步入大帐。帐内灯火通明,香气西溢,案几之上陈设着牛羊肉与马奶酒,数十名将领分列两侧,肃然而坐。伯颜居中而立,盔甲未卸,目光如炬;阿塔海则站在角落,神情平静,似乎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并不在意。
忽必烈端坐主位,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此战得胜,非一人之功,乃众将同心协力之果。今日设宴,既是犒赏三军,亦是论功行赏,以彰忠勇。”
话音落下,帐中一片肃然。
“伯颜!”忽必烈朗声道,“你率前军压阵,破敌左翼,功勋卓著,赐黄金百两、战马十匹,并加封‘镇南将军’!”
伯颜起身抱拳,声音洪亮:“末将誓死效忠陛下,不负重托!”
“阿塔海!”忽必烈继续道,“你奉命接应,断敌退路,功不可没,赐银印一枚,统领新占之地驻军。”
阿塔海拱手领命,神色不变,但眼中闪过一丝锋芒。
“哈剌拔都!”忽必烈点出情报队长之名,“你探敌营虚实,助我定策突围,赐锦袍一件,晋升为千夫长。”
哈剌拔都面露喜色,躬身谢恩。
接着,忽必烈依次嘉奖各部将领,或赐金帛,或授官职,皆依其功绩而定。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念出,帐中气氛愈发热烈,欢笑声与祝酒声交织。
然而,在角落里,一名年轻将领低头不语,眉宇间透出几分失落。他叫也速台儿,曾率三百轻骑断后,为大军争取撤退时间,却未被列入受赏名单。
“难道我们那一夜的断后不算功?”他低声对身旁同僚道。
那同僚摇了摇头,欲言又止。
就在此时,忽必烈忽然开口:“还有一人,虽非战将,却在关键时刻献计制胜,亦当受赏。”
众人纷纷侧目,不知所指何人。
只见帐外走入一名身穿深色长袍的男子,面容清瘦,双目有神。他缓步走到中央,向忽必烈深深一礼。
“此人姓氏未明,朕赐其名为‘智远’。”忽必烈道,“此人在伏击之战中提出利用密探掌握敌情,并建议佯退诱敌,实为奇策。今特赐金印一枚,任军机参谋,随朕左右。”
话音刚落,帐中便响起窃窃私语。
“此人来历不明,怎可入决策层?”
“陛下此举,恐引争议。”
几名将领面色微变,似有不满之意。
忽必烈目光一扫,语气坚定:“朕用人唯才,不论出身。若无智远之策,此战未必能胜。诸卿若有异议,可提建议,不可妄议朝政。”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噤声。
智远接过金印,神色淡然,袖口微动,隐约露出一道纹身——一只盘鹰,眼神凌厉,似有杀意。
这一幕并未逃过刘秉忠的眼睛。他眉头微皱,悄然记下。
庆功宴持续至深夜,酒酣耳热之际,众人皆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忽必烈却始终清醒,他望向远方,心中己有新的打算。
“此地虽险,却非久留之所。”他缓缓开口,“此地既为咽喉要道,当设防筑垒,作为我军前沿基地。另者,南方尚有未平之地,须早作谋划。”
他挥手示意,侍从立刻呈上一幅地形图。图上标注着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清晰可见。
“此地为跳板,若能稳固经营,便可首取江南。”忽必烈指着一处关键位置说道,“即日起,调拨工匠、粮草先行建设营地,由伯颜负责修筑防线,阿塔海统兵驻守。”
伯颜起身领命,阿塔海亦点头应允。
“至于下一步战略……”忽必烈顿了顿,目光转向刘秉忠,“刘卿有何见解?”
刘秉忠上前一步,拿起朱笔,在地图边缘圈出一处小城:“若能拿下此处,南方门户可破。”
众人围拢过来,仔细打量那座小城。
“此城虽小,却扼水陆要冲,若能占据,便可切断敌军补给线,逼其陷入被动。”刘秉忠解释道。
忽必烈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好,此事交由你全权筹划。”
刘秉忠躬身应诺。
此时,也速台儿悄悄走到帐外,望着满天星斗,神情复杂。他终究未能获得应有的赏赐,心中不甘。他回想起那夜断后的惨烈,仿佛一切都被遗忘。
“难道,真的无人记得那三百兄弟的牺牲吗?”
他低语一句,转身离去,身影消失在夜色之中。
大帐之内,酒宴仍在继续,欢呼声此起彼伏。忽必烈坐在主位,看着这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心中既有欣慰,也有隐忧。
权力的平衡、忠诚的衡量、未来的征途,都需要他一一应对。
他举起酒杯,向众人敬酒:“此战虽胜,然天下未定,诸卿仍需戮力同心,共成霸业!”
众人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岁!”
火光映照着他们的脸庞,映照着这座刚刚夺取的战略要地,也映照着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风暴。
而在远方的黑暗中,那只盘鹰般的纹身,仿佛也在静静注视着这一切。
(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