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寒风卷起沙尘,在荒野间呼啸而过。忽必烈策马缓行于山道之间,身后数骑随行,皆是亲信卫士。他此行并非为战事,而是巡视新近归附的部族领地,顺便查探“鹰眼”在边陲的情报布点进展。
山路蜿蜒,两侧峭壁陡峭,林木稀疏,偶有几声乌鸦啼叫划破寂静。忽必烈目光沉稳,不时抬手扶正皮帽,抵御迎面扑来的冷风。伯颜与刘秉忠并未同行,他们正分别处理军务与政务,此刻他身边仅剩一名年长的向导与两名护卫。
“王爷,前方有一处废弃驿站,可稍作歇息。”向导低声禀报。
忽必烈点头,示意前行。不多时,一行人便来到一座半塌的石屋前。屋外残垣断壁,墙角积雪未融,屋内却意外整洁,火炉旁坐着一位中年男子,身披灰袍,神情淡然。
忽必烈微蹙眉头,翻身下马,缓步走入屋中。那男子抬头看了他一眼,目光如炬,随即又低头拨弄炭火,并未起身相迎。
“阁下何人?”忽必烈声音不高,却自带威严。
男子缓缓抬起头,嘴角浮起一丝笑意:“来者自当通报姓名,何必问人?”
忽必烈一怔,随即轻笑一声,卸下斗篷,坐在火炉对面:“忽必烈。”
男子微微颔首,似早有所料:“果然是你。”
气氛一时凝滞,护卫们神色戒备,但见忽必烈并无怒意,便也按捺住不动。
“你认得我?”忽必烈问道。
“天下大势,非一人所能独占。”男子语气平静,“忽必烈之名,早己传遍南北。”
忽必烈目光微动,细细打量眼前之人。此人虽衣着朴素,却举止从容,言语间透着一股超脱凡俗的气度。他心中生出几分好奇,遂坐定下来。
“阁下高姓大名?”
“无名之人,江湖散客罢了。”男子顿了顿,忽然反问,“不知王爷此番出行,可是为了南征之事?”
忽必烈心头一震,面上却不露分毫:“正是。”
男子轻轻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张地图,展开铺于石桌之上。图上所绘,竟非蒙古疆域,而是南宋腹地,包括长江、汉水、荆襄诸要地,标注详尽,远胜忽必烈手中现有情报。
“此图……”忽必烈眼中闪过一抹惊异。
“我曾游历江南多年。”男子淡淡道,“知其山水形胜,亦知其人心向背。”
忽必烈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阁下既通晓地理,又明察人心,何不投身大事?”
男子摇头:“我只是个旁观者,不愿涉身其中。”
忽必烈注视着他,忽然笑了:“旁观者未必无情,若真无情,也不会留下这张图。”
男子闻言,目光一闪,随即低声道:“王爷果然敏锐。”
两人对视良久,火光映照在彼此脸上,仿佛一场无形较量正在悄然进行。
“阁下愿否随我同行?”忽必烈终于开口,“若能助我南征,将来功业共享。”
男子沉吟片刻,缓缓道:“我可以随行一段路,但不谈功业,只论天下。”
忽必烈点头:“好。”
翌日清晨,天尚未亮,一行人己启程继续前行。男子自称“云隐”,不肯透露过往身份,也不愿以真名示人。但他言谈之间,每每首指要害,令忽必烈颇感惊讶。
“王爷可知,南宋虽兵弱,却不可轻敌?”云隐一边骑行,一边说道。
“为何?”忽必烈侧目看他。
“因其守险而非守兵。”云隐解释道,“长江天堑横亘南北,若无奇谋,难以突破。且南宋虽政局腐败,却仍有忠臣义士,民心未散。”
忽必烈皱眉:“依你之意,该如何破之?”
“先取襄阳,再断粮道。”云隐答道,“襄阳乃江汉门户,若能围而不攻,使其孤立无援,则江南震动,南宋必乱。”
忽必烈听后陷入沉思。他此前虽有南征构想,但多集中于正面进攻,未曾细虑后勤与战略纵深问题。如今听云隐一番话,顿觉思路开阔。
“你似乎对南宋极为了解。”忽必烈试探性地问。
云隐只是淡淡一笑:“我曾在江南学艺十年。”
“师承何人?”
“一个己经死去的人。”
语罢,他不再多言,忽必烈也不再多问。他知道,眼前这人绝非寻常隐士,或许另有深意。
数日后,一行人抵达一处边境重镇。忽必烈召集当地将领与官员议事,云隐则独自留在驿馆之中,翻阅书籍,偶尔提笔记录些文字。
晚间,忽必烈单独召见他。
“你先前所说‘围而不攻’之法,是否可行?”忽必烈开门见山。
云隐点头:“可行,但需配合一支奇兵绕道南方,切断运粮路线,制造混乱。”
“奇兵由谁统领?”忽必烈追问。
“王爷可派伯颜为主将,辅以熟悉地形之人。”云隐道,“若能联络西南土司,使彼响应,局势将更有利。”
忽必烈听得连连点头,心中己有决断。他望向窗外,远处灯火零星,夜色深沉。
“你既然不愿留名,那我该如何称呼你?”忽必烈问道。
云隐看着他,缓缓道:“你可以叫我——风先生。”
“风先生。”忽必烈重复一遍,眼中多了几分敬意。
“明日我便离开。”云隐忽然说道,“王爷若有疑问,可派人至大都东门外的旧庙寻我。”
忽必烈微微一愣,随即点头:“好。”
夜风穿堂而过,吹灭了案头的烛火。忽必烈望着黑暗中的身影,心中隐隐觉得,这位神秘谋士的到来,或将改变整个南征的走向。
“王爷下一步的目标,是谁?”
(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