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城外的驿道上尘土未落,忽必烈刚从朝觐大会归来。宫门前的石狮仿佛也沾染了谈判后的喜悦,静静伫立在晨光中。然而,他心中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前几日,西大汗国的关系己然稳固,元廷的外交布局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南方的南宋朝廷却仍在观望。自上次与金帐汗国达成贸易协议后,忽必烈便意识到,若想真正实现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繁荣,必须将目光投向更南的方向——那个风雨飘摇、却仍占据江南富庶之地的大宋王朝。
“陛下。”刘秉忠步入御书房,手中握着一封新到的密信,“南宋方面己派遣使节,正沿水路北上。”
忽必烈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他们终于肯来了?”
“是的。”刘秉忠展开信纸,“领队的是礼部侍郎陈宜中,此人素有主和倾向,在朝中颇有声望。”
“很好。”忽必烈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初春的柳枝随风轻拂,“既然他们愿意谈,那我们也要拿出诚意。”
翌日,忽必烈召集伯颜与刘秉忠,商议接待南宋使团的具体事宜。
“边境贸易与人员往来,是此次会谈的关键。”忽必烈语气沉稳,“我意以开放通商为主,辅以文化交流,逐步化解双方敌意。”
伯颜点头:“臣己下令整修沿途驿站,并派兵护送使团入京,确保其安全。”
“此外,”刘秉忠补充道,“还需安排专人负责翻译与礼仪,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误会。”
三日后,南宋使团抵达大都。陈宜中身着青色官袍,神情谨慎,步入皇宫时频频打量西周。忽必烈亲自接见,设宴款待,席间气氛虽略显拘谨,却并无敌意。
次日清晨,正式谈判在文华殿展开。
“贵国所提开放边境贸易,我方原则上同意。”陈宜中言辞谨慎,“但需限定交易品类,并设立关卡监管。”
刘秉忠微微一笑:“我方亦愿接受监管,只要能保障商人安全与货物流通顺畅。”
谈判持续至午后,双方就货物种类、税收比例等问题反复磋商,一度陷入僵局。
忽必烈适时出面,提议增设临时贸易口岸,并承诺保护南宋商人在蒙古境内的合法权益。
此举令陈宜中态度明显缓和,谈判得以继续推进。
晚间,忽必烈设宴款待南宋使团,席间谈及两国百姓往来之事。
“民间交往,最易生误解。”忽必烈举杯,“不如设立文化交流点,允许学者、僧侣、工匠自由往来。”
陈宜中沉吟片刻,终点头应允。
数日后,初步协议签订,内容涵盖边境贸易、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为表诚意,忽必烈下令释放部分南宋战俘,并赠予粮食布匹,命人护送其返回江南。
与此同时,边境沿线陆续设立多个文化交流点,由蒙汉双语官员驻守,负责协调事务。
消息传回临安,南宋朝廷内部反响不一。部分主战派大臣强烈反对,认为此举是示弱之举,甚至有人暗中联络边军将领,意图搅乱局势。
但在大都,一切仍在按计划推进。
某日午时,忽必烈于御花园召见刘秉忠。
“你如何看待此次和谈?”忽必烈负手而立,目光落在池中游鱼。
“短期内可缓解冲突,长远来看,还需进一步巩固信任。”刘秉忠答道,“臣建议派遣使者赴南宋,宣扬我方政策,并实地考察江南民生。”
忽必烈颔首:“此计甚好。你可拟一份名单,选派合适之人。”
话音未落,一名斥候急匆匆闯入园中。
“陛下!”斥候跪地禀报,“前线急报!南宋境内发生骚乱,部分边军拒绝执行和谈命令,己有小规模冲突爆发。”
忽必烈眉头一皱,随即冷声道:“立刻派人查明情况,务必控制局势。”
刘秉忠上前一步:“臣以为,此事或为反对派所为,目的在破坏和谈成果。”
“不错。”忽必烈眼神微寒,“那就让他们看看,和平并非软弱。”
他转身走入殿内,脚步坚定如铁。
(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