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散,帖木儿病倒的消息如风般传入宫中。忽必烈站在御花园的石阶上,望着天边残月,眼中并无波澜。他知此事不过是权力博弈的一环,而如今棋局己定,余下的,不过是清扫残子罢了。
数日后,新的官职调整正式颁布。朝堂之上虽仍有微词,但早己不复当初剑拔弩张之势。帖木儿未能归来,前线军报称其病情加重,暂留当地疗养。众人皆心知肚明,那不过是一场体面的退场。
工学馆的名声却在民间悄然兴起。水力磨坊、测绘仪器、铁铸机具……这些来自西方的技艺逐渐融入帝国的日常,尤其在西北边疆,筑城效率显著提升,连驻军将领都亲自致书大都,赞新政之利。
这一日,忽必烈召刘秉忠于偏殿议事。案头摊开一卷图册,正是工学馆新绘的水利与道路规划图。图纸上墨线清晰,标注详尽,既有中原传统的治水理念,又融合了西来的测量技术。
“陛下,”刘秉忠指着一处交汇点,“此地若能引渠灌溉,可使三州之地免于旱涝之苦。”
忽必烈点头:“此番文化交融,果然成效初现。”
“不仅是学术。”刘秉忠微笑道,“前日臣路过集市,见有胡商与汉匠合制器具,样式新颖,颇受欢迎。”
忽必烈闻言抚须而笑:“看来,朕所求的文化融合,正在百姓之间悄然生根。”
自帖木儿事件后,朝廷对异族文化的排斥声渐弱,忽必烈顺势推动一系列举措,鼓励学者交流、工匠合作、艺人融合。一场名为“万邦同辉”的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在京都举行,各地艺者、学者、匠人齐聚大都,共展所长。
学术研讨厅内,座无虚席。一位中原学者正讲解《禹贡》中的地理划分,旁边坐着一位波斯学者,手持羊皮地图,频频点头,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提出疑问。两人言谈间竟渐渐达成共识,决定联合绘制一部涵盖东西方视角的天下图志。
“此等成果,便是朕所望。”忽必烈坐在高台之上,低声对身旁的察必皇后说道。
“陛下以政促文,以文融心,实为深远。”皇后轻声道。
与此同时,市井之中亦热闹非凡。街头巷尾搭起数十个摊位,各族饮食交错其间,香料、茶饮、蜜饯、烤肉香气西溢。百姓们穿梭其中,或驻足品尝,或围观表演,笑声不断。
一位蒙古牧民被刺绣摊前的图案吸引,那是江南女子绣出的飞鸟衔花,针脚细密,色彩温润。他蹲下身子,向摊主请教技法,女子微微一笑,取出一根丝线,轻轻示范了一针。
“原来如此。”牧民点头,脸上露出孩童般的欣喜。
艺术馆中,几位画家围坐一堂,听一位西域画师讲解光影技法。他用炭笔勾勒出一幅肖像,明暗分明,栩栩如生。中原画家们纷纷惊叹,有人当场取出画卷,尝试将这种技法与传统水墨结合。
“过去我们只讲意境,如今有了形神兼备的可能。”一位年长的画师感慨道。
忽必烈得知这些变化,心中甚慰。他深知,真正的统一不只是疆域的拓展,更是人心的归附。而这一切,正通过文化的交融缓缓实现。
这日午后,他携刘秉忠前往工学馆巡视。阳光洒落在新建的学堂屋顶,金光闪烁。学子们三五成群,在院中讨论机械构造,或围着一台水轮泵争论原理。
“他们便是未来的栋梁。”忽必烈望着那些年轻面孔,语气沉稳。
刘秉忠道:“陛下此举,必将泽被后世。”
忽必烈转身,望向远方。他的目光越过宫墙,仿佛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黄河、巍峨的昆仑山,还有那无数未曾谋面的百姓。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时,一名小吏匆匆跑来,神色凝重。
“陛下!”小吏跪地禀报,“西南传来急报,有一支南诏旧部聚众作乱,攻占边境要塞。”
忽必烈眉头微皱,接过战报,目光扫过几行字,随即递还给刘秉忠。
“看来,太平日子还不算太久。”他淡淡道。
刘秉忠接过战报,低头一看,脸色也沉了下来。
“陛下打算如何处置?”
忽必烈沉默片刻,忽然笑了:“让他们见识一下,我大元不仅有兵甲,更有民心。”
说罢,他转身步下台阶,脚步稳健,身影投在青石板上,拉得很长。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元大帝忽必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