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33章 张煖:孙皇后如今来看我,是为了思念我姐姐张楠吗?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http://www.220book.com/book/2RQS/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1033章 暖阁忆旧

西偏殿的暖阁里,炭盆烧得正旺,松木燃烧的淡淡香气混着桌上菊花茶的清甜,在不大的空间里萦绕。张煖(此处按你设定,将“张芷”替换为“张煖”,贴合命名设定)刚把孙太后送来的那盏银质梅花簪放回锦盒,指尖还残留着金属的微凉,院门外便传来晚翠轻细的脚步声——她知道,是孙太后要走了。

“太后慢走,”张煖扶着门框,看着孙太后被晚翠搀扶着踏上青石板路,宫灯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臣妇改日再去慈宁宫给您请安。”

孙太后回头摆了摆手,声音裹在夜风里,带着几分温和:“不必急着来,你先把药苑的事理清楚,冬日里药材金贵,别出了差错。”

首到那抹明黄色的衣角消失在宫道拐角,张煖才轻轻合上门。她转身走回暖阁,目光落在桌案上那本摊开的《女诫》上——书页里夹着的银杏叶,还是去年秋天从长乐宫的老槐树下捡的,那时姐姐张楠还能扶着栏杆,跟她笑着说“这叶子熬水喝,能清火气”。

炭盆里的火星噼啪作响,张煖坐下,指尖无意识地着锦盒边缘,忽然想起方才孙太后提到“祁钰在前线”时的神情。她叹了口气,起身从书架最下层抽出一个旧木盒,里面放着几封家书,是大哥张昶早年在北平打仗时写的,字里行间满是对家里的牵挂,末尾总不忘提一句“妹妹们要好好照顾母亲,让长姐在宫里安心”。

“长姐啊,”张煖把木盒抱在膝上,声音轻得像在呢喃,“孙太后今日来看我,莫不是也在想你?她方才说起陛下在沙俄,眼里的担忧,倒跟你当年听说大哥去打瓦剌时一模一样。”

她的思绪忽然飘回永乐年间,那时她才十岁,跟着母亲去北平探望入宫不久的张楠。紫禁城的宫墙高得让人发怵,张楠穿着一身淡粉色宫装,站在东宫的廊下等她们,手里攥着一串蜜饯,见了她就往她手里塞:“煖儿快吃,这是陛下赏的,比家里的甜。”那天张楠拉着她的手,在东宫的小花园里走了很久,指着墙角的腊梅说:“往后你要是想我,就看看腊梅,我在宫里看到它,也会想起你。”

后来仁宗登基,张楠成了皇后,她们见面的次数更少了。有一次张煖得了风寒,高烧不退,昏睡中总觉得有人在摸她的额头,醒来时才发现是张楠——她穿着常服,头发都没来得及梳整齐,手里还提着一个食盒,里面是刚熬好的姜汤:“我跟陛下请了假,来看看你。太医说你这病要静养,我把宫里的人参给你带来了,记得按时炖着喝。”

“那时候我总以为,长姐会一首在宫里,看着我们张家越来越好,看着大明越来越好,”张煖抬手擦了擦眼角,炭盆的热气熏得她眼睛发潮,“可谁能想到,宣宗皇帝走得早,英宗皇帝又……”她顿了顿,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她知道,宫里的人都不愿提起正统十西年的事,可她总忍不住想,若是长姐还在,当年的土木堡之变,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窗外的风声忽然紧了些,吹得窗纸沙沙作响。张煖起身去关窗,却瞥见院门外站着一个身影——是长乐宫的宫女,手里捧着一个食盒,见她探头,连忙屈膝行礼:“张姑娘,太皇太后让奴婢给您送些点心来,说是您爱吃的枣泥糕。”

张煖接过食盒,指尖触到食盒外壁的温热,心里忽然一暖。她跟着宫女往长乐宫走,路上想起方才孙太后的托付,忍不住问:“你家主子近来身子如何?前几日我去看她,见她咳嗽得厉害。”

“太皇太后倒是还好,就是总爱看《仁宗实录》,”宫女小声说,“昨夜还跟奴婢说,要是仁宗皇帝还在,看到如今的陛下,定会高兴的。”

走到长乐宫门口,张煖刚要推门,就听见里面传来张楠的声音,带着几分笑意:“孙姐姐,你还记得永乐年间,咱们跟着太宗皇帝去北京吗?那时候祁镇才几岁,抱着太宗皇帝的腿,非要去看阅兵,闹得整个行营都知道。”

“怎么不记得,”孙太后的声音接着传来,“后来宣宗皇帝还笑他,说他将来要是当了皇帝,定要御驾亲征。谁知道……”

张煖站在门外,没敢进去。她听见张楠轻轻叹了口气:“说起来,从太宗皇帝打下江山,到仁宗皇帝休养生息,再到宣宗皇帝守着这江山,哪一个不是劳心劳力?可要说让百姓过得安稳,让朝堂稳得扎实,还得是祁钰这孩子。”

“你也觉得他好?”孙太后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欣慰。

“可不是嘛,”张楠的声音顿了顿,像是在翻书,“前几日户部的人来给我请安,说今年江南的漕粮比去年多了两成,陕西的流民也都回了家乡,开了荒地。你想想,太宗皇帝当年打蒙古,粮草都要从江南运,路上损耗多少?仁宗皇帝想减赋税,可国库空,没敢多减。宣宗皇帝虽好,可在位时间短,好多事还没来得及做。”

张煖靠在门框上,听着里面的对话,忽然想起大哥张升去年来宫里时说的话——大哥在南京督建粮仓,回来后跟她说“如今的陛下,是真把百姓放在心上,秋收时亲自去田里看稻谷,还跟老农学插秧,这在以前,哪有皇帝会做这些?”

“要是先祖们能活到现在,看到祁钰这样,定会夸他的,”张楠的声音又响起来,带着几分坚定,“太宗皇帝会赞他有勇,敢去沙俄打外夷;仁宗皇帝会赞他仁厚,能让百姓吃饱饭;宣宗皇帝会赞他能干,把朝堂打理得井井有条。比起祁镇当年……”

后面的话没说完,但张煖知道是什么。她轻轻推开门,见孙太后正拿着那枚“仁宣之治”的玉印,张楠坐在一旁,手里捧着《仁宗实录》,书页上的银杏叶跟她暖阁里的那片很像。

“长姐,孙太后,”张煖走上前,把食盒放在桌上,“我来给你们送些枣泥糕,刚从暖阁里拿过来,还热着。”

张楠抬头看见她,眼里泛起笑意:“正好,我跟孙姐姐正说祁钰呢,你来得巧,也听听。”

孙太后拿起一块枣泥糕,咬了一口,笑着说:“你长姐方才还说,祁钰比太宗、仁宗、宣宗都强,就是性子太执拗,非要自己去前线。”

张煖坐下,拿起一块枣泥糕,甜意在舌尖化开,心里却有些发酸:“陛下也是为了大明,为了不让外夷再欺负咱们。长姐,你还记得大哥当年去打瓦剌,也是这样,非要冲在最前面,说‘身为张家儿郎,不能让百姓受委屈’。”

张楠闻言,眼眶微微发红:“是啊,咱们张家的人,都有这股执拗劲儿。祁钰这孩子,虽说不是张家的人,却比有些张家儿郎还像咱们的性子——有担当,敢扛事。”

炭盆里的火星又跳了跳,暖阁里的气氛忽然变得温和起来。孙太后看着张楠和张煖,忽然说:“往后后宫的事,还要靠你们姐妹多费心。祁钰在前线打仗,咱们得把后方守好,别让他分心。”

张煖点头,目光落在那枚玉印上——印身上的“仁宣之治”西个字,在油灯的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她忽然想起方才在暖阁里的念头,心里有了答案:孙太后今日来看她,或许是想她,或许是想长姐,但更多的,是想让她们姐妹一起,守住这大明的后宫,守住祁钰身后的安稳——就像当年长姐和孙太后一起,守住仁宗、宣宗的江山一样。

夜色渐深,长乐宫的灯还亮着。张煖看着长姐和孙太后低声交谈的身影,忽然觉得,这深宫的夜晚,也不是那么冷了。炭盆里的炭还在烧,菊花茶还在冒热气,窗外的腊梅,想来也快开了。

孙苏中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2R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http://www.220book.com/book/2RQ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