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使者被带入营帐时,赵景渊正与韩墨轩、苏锦瑶低声交谈。使者身穿青色长袍,眉眼低垂,神色谨慎。他一见赵景渊便躬身行礼:“大宋赵大人,辽国特使奉命前来,传达耶律可汗之命。”
赵景渊目光微沉,示意对方继续。
“此次战败,我主愿与贵国议和,停战三年,并承诺不再侵犯雁门关一带。”使者语气平稳,但话音落下后,帐中气氛顿时凝重。
韩墨轩冷哼一声:“三年?说得好听,辽人向来言而无信。”
苏锦瑶轻轻摇头,目光落在赵景渊脸上:“此番大胜,的确可换得一时安宁,但长远来看,还需另作打算。”
赵景渊缓缓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轻点雁门关外的地形:“三年,足够我们做许多事了。”
翌日清晨,雁门关外的战场己清理完毕,残破的盔甲与染血的旗帜被收起,空气中仍弥漫着硝烟的气息。士兵们列队整齐,神情肃穆,等待主帅训话。
赵景渊一身戎装,站在高台之上,目光扫过众人:“昨日之战,你们用勇气与智慧守住了家园。辽军虽退,但边疆未稳,我们的责任才刚刚开始。”
将士们齐声应诺,声音如雷。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守卫,更是建设。”赵景渊语气坚定,“修缮城墙,加固防线,更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住这片土地。”
人群中有人低声议论,也有不少士兵露出疲惫之色。
赵景渊看在眼里,微微一笑:“我知道大家辛苦了。但今日之后,我们不仅要当兵,还要学工、学农、学商。我要你们每个人都成为有用之人,为这片土地出力。”
一番话掷地有声,不少人眼中燃起希望。
数日后,赵景渊亲自带队走访边境村庄。战火过后,村舍残破,田地荒芜,百姓们满脸愁容。见到赵景渊一行人到来,纷纷围拢过来,诉说着生活的艰难。
“我家的房子烧毁了,没地方住。”
“田里颗粒无收,连种子都没有。”
“孩子们都饿坏了。”
赵景渊一一倾听,眉头紧锁。他转身对随行的将领道:“即刻调拨粮食与布匹,先解决温饱问题。”
随后,他召集村民,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说道:“诸位乡亲,我知你们受苦了。但请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重建家园。”
他指着远处的一片荒地:“那里将建一座新集市,供你们买卖货物;这边会设立学堂,教孩子们识字读书;还有,我会安排士兵帮你们翻耕土地,重建屋舍。”
村民们听得目瞪口呆,有人激动得落泪。
“赵大人,您是真心为我们着想啊!”一位老者颤声道。
赵景渊拱手微笑:“这是我该做的事。”
几日后,一支由士兵组成的劳工队进驻村落,帮助百姓修缮房屋、开垦田地。赵景渊还从随身空间取出一批现代农具,教他们如何提高耕种效率。
“这铁犁比木犁快多了,翻土深且均匀。”赵景渊亲自示范,引来不少村民围观。
“赵大人真是神人!”一名年轻男子惊叹。
“不是神人,只是懂些技巧罢了。”赵景渊笑着递给他一把铁锄,“试试吧,多练几次就能上手。”
随着田地重新开垦,粮仓渐渐充实,百姓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与此同时,赵景渊也开始着手发展边境贸易。他派出专人前往周边城镇,邀请商人前来设摊交易,并亲自设计了一座简易却实用的集市模型。
“这里要留出空地,方便运输车进出。”他在图纸上画出一条主干道,“这边设几个固定摊位,那边是临时摆卖区。”
韩墨轩在一旁挠头:“你这是要搞个大市场?”
“没错。”赵景渊点头,“我们要让边境不仅是一个战场,更是一个繁荣之地。”
集市建成后,商贾云集,牛车马队络绎不绝。百姓们带来了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换取盐巴、布匹、铁器等生活必需品。
“没想到,我们这儿也能这么热闹。”一位妇人抱着刚买的布料感慨。
“这都是赵大人带来的变化。”旁边的小贩咧嘴笑道。
赵景渊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真正的长久之计在于教育。于是,在村子中央选了一处宽敞的院子,创办了第一所边境学堂。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对招募来的几位先生说道,“我们要让他们识字、算术、习武、学医,将来能为家乡出力。”
学堂开学那天,几十名孩童背着书包走进教室,朗朗书声回荡在村头巷尾。
苏锦瑶看着这一切,嘴角浮起温柔笑意:“你做得很好。”
赵景渊望向远方的群山,语气平静却坚定:“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夜幕降临,营地灯火通明。赵景渊坐在案前批阅文书,忽然听到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报——”一名斥候冲进帐中,“赵大人,西边发现可疑人员活动,疑似敌探!”
赵景渊眉头一皱,迅速起身:“立刻派人查探,不得惊动百姓。”
他转头看向韩墨轩:“看来,和平的日子,还没那么好过。”
韩墨轩咧嘴一笑:“正好,我也闲不住。”
(http://www.220book.com/book/2WJ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