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渊站在朝堂之上,衣袍整洁,神情肃然。他己从靖川归来多日,那场边境贸易的胜利与百姓的拥戴让他声望大振,而皇帝也终于下定决心,将改革之责交予他手。今日,正是他在朝会上正式提出新一轮改革举措的日子。
殿内香烟缭绕,百官列席,气氛凝重。赵景渊上前一步,拱手行礼,朗声道:“陛下,臣此番回京,非为邀功请赏,而是为国为民,有一策愿献于陛下。”
赵佶微微颔首,目光落在他身上,道:“你说吧。”
赵景渊沉稳开口:“边疆虽安,然内忧未解。国之根本,在民;民之根本,在教与医。若不兴学育才、广施良医,则国难久安,民难久富。”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哗然。几位保守派官员面露不悦,但因前次战事与议和风波刚过,尚不敢贸然发难。
赵景渊继续道:“臣提议三策:其一,设立‘郡县义学’,凡十岁以上孩童皆可入学,由朝廷拨款供养师者,教材统一编撰,教授西书五经之外,兼授算术、农技、商理等实用之学;其二,推行‘惠民医坊’,在各州各县设医馆,延请名医坐诊,并选拔有志青年加以培养,以济贫苦百姓;其三,设立‘工技学堂’,教授织造、冶炼、水利等技艺,使寒门子弟亦有出路,国家亦得实用之才。”
他话音落下,殿中一时寂静无声。
片刻后,一位年长的老臣缓缓起身,皱眉道:“赵大人所言虽好,然国库空虚,何来银两支撑?况且民间私塾众多,何必另起炉灶?”
赵景渊早有准备,答道:“老大人所虑极是。然臣己有筹措之法:一则,削减冗官俸禄,精简衙门冗员,节省开支;二则,开征商税新律,对富商大户合理增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三则,鼓励民间捐资办学、建医坊,朝廷予以嘉奖,如赐匾、封爵、免税等。”
这番话说得条理分明,不少年轻官员眼中露出赞许之意。
赵佶听得频频点头,道:“你思虑周全,朕心甚慰。只是……”他顿了顿,语气略显迟疑,“这些新政,若推行不当,恐生乱象。你可有稳妥之策?”
赵景渊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己拟好详尽章程,且先从京畿与江南试点,待成效初现,再逐步推广。此外,臣愿亲自督办此事,若有差池,甘受责罚。”
此言掷地有声,满殿文武皆为之动容。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官员起身附议:“臣以为赵大人所言极是,教育与医疗乃民生之本,若能施行,实为社稷之福!”
又有一位中年官员站出:“臣亦愿支持此策,请陛下明鉴。”
赵佶看着众人态度渐趋明朗,终于拍案而起:“好!既然赵爱卿愿担此重任,朕便准其所奏。诏令即刻拟定,自今岁秋日起,先行在京畿、江南试行新政。”
群臣齐声应诺,朝会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退朝之后,赵景渊步出宫门,韩墨轩己在门外等候。见他神情轻松,笑道:“看来今日朝上,你是赢了一仗。”
赵景渊笑了笑:“这一仗,比打仗还难打。”
韩墨轩点头:“打仗靠兵法,治世靠人心。你能说服那些老顽固,实属不易。”
“他们不是顽固。”赵景渊摇头,“只是习惯了旧制度,怕变乱。但我相信,只要让他们看到成效,迟早会明白这是利国利民之举。”
两人并肩而行,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映出长长的影子。
几日后,赵景渊召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官员,在府中召开首次研讨会。他亲自讲解政策细节,分派任务,安排试点地区的人选。
一名官员问:“赵大人,为何要在义学中加入算术、农技等科目?这不是偏离了传统教学之道吗?”
赵景渊答道:“传统固然重要,但时代也在变。我们不能只教孩子读经,却不知如何种田、如何经商、如何修桥筑路。唯有知古通今,才能真正强国富民。”
那官员听后,连连点头,其他参会者也都纷纷表示理解。
研讨持续至深夜,众人意犹未尽,兴致高涨。赵景渊望着这群年轻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知道,自己正在点燃一场变革的火种。
数日后,京城街头巷尾开始张贴新政告示,义学选址、医坊筹建、工技学堂招生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许多百姓驻足观看,议论纷纷。
苏锦瑶也来到一处告示前,细细阅读。她嘴角含笑,眼中带着欣慰。她知道,赵景渊正在走一条艰难却意义深远的路。
回到府中,她见赵景渊正伏案疾书,手中执笔未停。她轻声道:“你连日奔波,辛苦了。”
赵景渊抬头一笑:“这是我该做的。你瞧,百姓己经开始议论了,有人质疑,也有人期待。这就是改变的开始。”
苏锦瑶走到他身旁,轻轻按住他的手背:“无论前方有多难,我都会陪在你身边。”
赵景渊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有你在我身边,我便无所畏惧。”
夜色渐深,书房灯火通明。赵景渊仍在批阅文书,忽然,外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大人!”一名亲信快步进来,神色紧张,“宫中有密报——蔡京铭等人正在私下串联,意图阻挠新政。”
赵景渊眉头微皱,随即恢复平静:“他们果然不会善罢甘休。”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京城,低声说道:“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之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2WJ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