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民站在小陈庄村口,望着远方那条蜿蜒通向未知的乡间小路,心中五味杂陈。曾经,他怀揣着改变家乡的梦想踏上归途;如今,他却不得不面对自己即将谢幕的现实。秋意渐浓,微凉的风轻抚大地,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岁月的无常,而建民的健康,也在连番操劳中亮起了红灯。
起初,只是偶尔的头晕目眩,建民并未放在心上,他满心满眼都是小陈庄的未来,哪顾得上自己的身体。可当症状愈发频繁,甚至在一次村民大会中,他眼前一黑,险些摔倒,村民们七手八脚将他扶住,那一刻,恐惧才悄然爬上心头。他不得不到镇上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而诊断结果如同五雷轰顶——心脏问题严重,必须即刻停下所有工作,静养调治。
“建民,你可得保重身体啊!”老张头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脸上皱纹沟壑间尽是焦虑。
建民强扯出一抹笑:“张叔,我没事,只是需要休息阵子。”
可他心里门清,身体的警钟己然敲响,属于他的时间开始倒计时。病房里,建民望着天花板,思绪却飘回小陈庄的点滴过往,那些为改变家乡而拼搏的日子历历在目,可如今,他急需为村子的未来铺好道路,找到那个能接棒的人。
在他的印象里,小李和老张头是最先浮现在脑海的人选。小李是个年轻人,有冲劲、有想法,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从生态农业到乡村旅游,他都积极参与,冲在前面。但建民清楚,小李的阅历尚浅,像复杂利益纠纷这类棘手问题,他还难以驾轻就熟地应对。
再看老张头,他近乎把一辈子都交付给了小陈庄,在村里摸爬滚打多年,深知这片土地的脾性,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平衡各方关系。村民们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可在接受新技术、新理念上,老张头的脚步明显慢了半拍。
为了给这二人一个公平的试炼机会,建民心生一计。他决定让小李和老张头各自负责一个项目。小李领命去开拓新农产品的市场推广项目,老张头则接手协调村里长久以来的土地纠纷。接到任务的小李,眼中燃烧着热忱,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老张头也拍着胸脯,保证定不负所托。
起初,一切都看似顺利。小李靠对互联网的熟悉,迅速搭建起线上销售平台,经社交媒体一番宣传,订单纷至沓来,小陈庄的农产品开始销往更远的地方。然而,问题很快接踵而至,因对农产品质量把控不严,部分客户抱怨产品质量,小李手忙脚乱,虽紧急补救,却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在细节管理上的漏洞。
另一边,老张头在调解土地纠纷时,凭借威望和经验,成功化解了几起积怨己久的矛盾,邻里关系重归于好。可面对一些涉及土地政策、法规的复杂问题,他只能干瞪眼,部分村民对调解结果不满,闹得沸沸扬扬。
眼看着二人在项目推进中各有高低,建民意识到,单一接班人模式或许压根行不通。小陈庄的振兴之路复杂多变,需要的绝非一人之长,而是一股合力。于是,建民萌生了组建村务管理团队的想法,把小李、老张头还有村里其他能人,聚成一股绳。
村民大会上,建民将这个想法和盘托出:“咱们小陈庄要继续往前走,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得靠团队协作。我提议,成立村务管理团队,大家各展所长,共同把村子建设好。”
起初,台下一片寂静,村民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新鲜玩意儿心存疑虑。但建民耐心解释,详细说明团队架构、职责分工、监督机制,还承诺定期向村民公开事务进展。终于,村民们被这份周全的规划打动,举手表决一致通过。
小李负责市场推广、对接外部资源,把小陈庄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老张头专司村民关系、传统事务,用他的经验稳住村子基本盘;还有懂技术的年轻村民管数字化建设,熟悉财务的管账目……每个人都能在团队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起初,团队运行并不顺畅。小李和老张头想法不同,在项目决策上争得面红耳赤,其他人也因缺乏协作经验而手足无措。但建民没撂挑子,他穿梭在各个成员间,协调矛盾、分享经验,像润滑剂般让团队慢慢磨合,渐入佳境。
可建民身体愈发不给面子,频繁晕厥,医生警告再不静养,后果不堪设想。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住进医院。病床上,建民望着窗外飘落的枯叶,心里头放不下的全是小陈庄。
他通过电话、视频远程指导团队,碰到关键决策,即便身体虚乏,也强撑着给出建议。那些日夜,他的病房成了特殊的“指挥中心”。同时,他着手撰写一本倾注心血的书,把小陈庄的奋斗历程、经验得失,事无巨细地写下来,盼着能为村子未来指引方向。
终于,小陈庄的团队在磕磕绊绊中站稳脚跟。小李和老张头相互取长补短,小李学着严谨把控项目细节,老张头试着接触新事物。村民们也慢慢习惯有事找团队,小陈庄的机器再度顺畅运转。
当建民病情稍稳,回到小陈庄时,迎接他的是村民们发自肺腑的笑脸和欢呼。那一刻,建民知道,他的接力棒己然稳稳交出,小陈庄的故事,将在新一代手中,续写新的华章。他望着熟悉的土地,心中笃定,哪怕自己退居幕后,小陈庄的未来,依然坦途无量。
(http://www.220book.com/book/2WW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