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云溪村被金灿灿的稻浪淹没,「云溪1号」水稻在智能监测系统的呵护下,稻穗低垂如金。林晚站在新落成的粮种合作社前,握着村民代表布满老茧的手,将保底收购协议郑重递出:“每亩最低1800元,我们和省粮库签了三年订单!”
欢呼声中,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实时拍摄的丰收画面正同步上传至首播间。 然而,当夕阳给晒谷场镀上金边时,#云溪村数据造假#的话题突然冲上热搜。某百万粉丝三农博主「新农人老张」发布视频,镜头对准泛黄的稻叶:“亩产1500斤?我看连500斤都悬!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水稻’,不过是资本包装的骗局!”
视频里,他抓起一把干瘪的稻谷特写,背景音是刺耳的嘲讽:“口感媲美五常大米?骗骗城里人罢了!”
与此同时,美食探店博主“大胃王阿猛”也发布了一条视频。镜头晃动着对准云溪村的茶叶加工厂,阿猛皱着眉头,语气夸张:“家人们,我真是大无语!号称精心改良的富硒抹茶,喝起来一股怪味,跟路边三块钱一包的劣质茶叶没啥区别!还有这价格,翻了好几倍,分明就是坑消费者!”视频中,他故意将抹茶粉冲调的茶水泼掉,脸上满是嫌弃。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早说这村子太夸张!”“科研噱头,农民又要被坑了!”
恶意留言如潮水般涌入云溪村官方账号,甚至有人扒出早年饲料厂纠纷,造谣“云溪村靠不正当手段打压同行”。
“晚晚,村口来了好多记者!”大侄女小雨举着手机冲进实验室,屏幕上满是“打假团队抵达云溪村”的首播弹窗。林晚盯着显微镜下的水稻细胞切片,指节捏得发白——此刻培养皿里的稻株,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光合作用。
深夜的村委会灯火通明。老陈拍着桌子:“和他们拼了!这些人根本没来过村子!”李薇快速敲击键盘:“舆情监测显示,90%的负面评论来自同一批账号。”周干部翻出通话记录:“市里的朋友说,有竞争对手在背后推波助澜。”
林晚打开投影仪,数据报表铺满整面白墙:“先别着急。明天开放实验室,邀请农业大学专家现场测产。”她调出土壤监测数据,“从酸碱度到微量元素,每一项都有实时记录。”手指划过茶多酚含量曲线图,“野山茶的基因改良过程,我们全程录像存档。”
第二天清晨,数十台摄像机对准试验田。林晚戴着草帽,手持GPS定位仪:“这块田编号A-07,从播种到收割,所有数据都上传至农业农村部溯源系统。”农业大学教授亲自下田测产,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电子秤显示数字的瞬间,现场一片寂静——1512.3斤/亩。 “这怎么可能?”「新农人老张」脸色发白。
林晚微笑着递上检测报告:“云溪1号的抗倒伏基因源自贵州野生稻,耐贫瘠特性则得益于蚯蚓粪有机肥。”她转向镜头,身后是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至于野山茶改良,我们保留了最原始的基因编辑过程影像。”
首播间里,网友们跟着镜头走进茶叶加工厂。王奶奶戴着口罩操作抹茶研磨机:“以前采茶换不了几个钱,现在做抹茶粉,收入翻了十倍!”屏幕弹出实时弹幕:“看到阿婆的笑容,我信了!”“求链接!想尝尝富硒抹茶!” 但“大胃王阿猛”仍在狡辩:“口感这事,本来就是因人而异!”
林晚没有急于回应,而是邀请专业的品茶师和美食家来到云溪村。在首播镜头下,国家级评茶师现场冲泡富硒抹茶,展示其翠绿的汤色、浓郁的茶香和醇厚的口感,并与普通抹茶进行对比品鉴。
美食家们也对云溪村的抹茶点心、抹茶饮品赞不绝口。
同时,村民们自发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大胃王阿猛”拍摄视频的漏洞:他视频里使用的冲泡器具根本不符合抹茶的正确冲泡方式,泼掉的茶水颜色浑浊,明显是冲泡失误。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阿猛在拍摄视频前,曾鬼鬼祟祟地往茶水里添加不明液体。
随着越来越多真相被揭露,舆论开始反转。“大胃王阿猛”的账号涌入大量谴责评论,他的过往造假黑料也被网友扒出。
最终,他不得不发布道歉视频,承认自己为了博取流量,收了竞争对手的钱,故意抹黑云溪村的产品。
一周后的傍晚,林晚站在新建成的观景台上。夕阳将“云溪粮种合作社”的牌匾染成金色,首播间在线人数突破百万。她举起一袋包装精美的抹茶粉:“今天,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卖真相。”
镜头扫过远处的稻田,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曳,“科学不会说谎,土地也不会。”而那些曾试图抹黑的人,最终在事实面前无处遁形。
(http://www.220book.com/book/2XU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