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个逆子,竟然说出如此冷血的话。你翅膀硬了想飞是吧?那就走,现在就走,走出了这个家的门,那以后就不再是我宋永的儿子。家里的一切将来也别想。”
听着公公的咆哮声,王芳萍暗想,上一世,自已在老家呆了十多年,得到什么了?
在这交通闭塞的山村,千禧年才修了一条机耕道,小汽车勉强能过,一下雨到处都是水当当,坑坑洼洼,不说小汽车,卡车也妄想。一直只有摩托可以通过。
又几年后“村村通”,路面终于整修成水泥地面。一家人全开上了小汽车,节假日当天就能跑个来回,不需要在家住了。他们的嘴脸就暴露无遗。
公公嫌弃王芳萍家丢他的脸,常常说“老大家的,你也勤快点,挣钱去城里买套房。全家就你们买不起房。不晓得这些年你们的钱都用哪去了?是不是补贴娘家了?”
钱用哪去了?王芳萍也想知道。
丈夫宋晓东,在那日渐衰颓的水泥厂中苦苦挣扎。水泥厂效益的持续低迷,让他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无尽的尘埃与挫败感。
更令人无奈的是,来自公公宋永的传统观念与固执已见,如同一堵高墙,让他只能无奈地留在那破败的工厂里,任由青春与梦想在尘埃中逐渐消磨。
在这无尽的等待中,丈夫宋晓东几乎没有感受到经济上的宽裕与自由。
微薄的薪水难以支撑起家庭的基本开销,更别提有什么积蓄可言。
他的钱包,仿佛那漏水的船,时刻都在面临着干涸的危机。
他们的生活,就像是在一条狭窄的独木桥上蹒跚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与艰辛。
自已种地收入,在这偏僻的小村,农产品卖不出去。
弟弟和两个妹妹多年一直没买过米面粮油。
自已家就是他们的免费粮站。每次他们回家,一大堆肉菜,不需要钱吗?
想到这些,我悄然出门,把村长叔和二叔宋远喊来,一起算算账,让他们看看一家人的嘴脸。
婆婆也说:“老大家的,你就不能给孩子吃点好的?看你家月月比刚刚和还瘦小!”
婆婆因为保养得当,快六十岁的人,脸比王芳萍这个三十多岁的媳妇还。
大姑子嫌弃的说“嫂子,你怎么不穿我给你的那裙子,我只穿过几水,好几百块钱买的呢!”
小姑子满脸不屑的说“大嫂你对星星、月月的学习上点心吧!就那样的成绩怎么考得上高中?”
小叔子假心假意的劝到“大嫂,你别担心,星星、月月那么聪明,只要努力,能考上大学的,实在不行就出钱读‘3+2’”。”
最后在他们的恩赐同意下,王芳萍们全家得以去到县城,租了套小房子生活。开始过上四处打工的日子。
儿子真的没能考上高中,去读的“3+2”信息技术专业。孩子在农村呆久了,见识少,离开父母去学校就迷上游戏。
不入流的学校里混出来的不入流的小混混,出来找工作四处碰壁,四处流浪,不想回家面对王芳萍们这对愚昧的父母。好像只有游戏一直没有抛弃他。
女儿也因为小时候营养跟不上,再加上基础差,转校后也很努力,奈何城乡差距太大,最后考上大专,工作后勉强能维持生活,幸运的是女婿工资高,还很顾家,外孙也乖巧听话。这是王芳萍上辈子最大的安慰。
这辈子公公还想用家产,用责任让王芳萍们重蹈覆辙,想屁吃!
老公的沉默以对让公公觉得权威受到挑战,愤然大骂,甚至想请家法。
“老大,快给你爸道歉!你爸这是气狠了,说的胡话。他要为整个家族考虑呀。”婆婆连忙和稀泥。
“爸,你说什么气话呢?我们都知道你对大哥期望很高,他暂时不能理解你替他的安排,等他出去冷静几天就好了,你消消气!”
小弟宋晓北假惺惺的劝道,还贴心的给公公捶捶背。
小妹宋晓楠站在堂屋门口双手插在腰间,唾沫星子直飞,如同泼妇骂街,“大哥,你不想我们回家吃你的就直说,好像我们多能吃似得。一家人计较那么多做什么?农村人多是,人家呆得好好的,就大嫂不能呆了。”
“宋晓楠,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农村好,你回来!你在家呆过几年?小时候放假都不乐意回家,要去爸单位宿舍。”
“老大,你放肆!你居然说你妹妹。”
王芳萍知道,其实他们留王芳萍在农村,有很多私心,对他们百利而无一害。
公公是大家长思想作祟,老大一家老实,留在乡下种地,一大家子的米面粮油基本不需要买。自家的土猪、土鸡、土鸭,好吃还不要钱,送礼也拿得出手。
婆婆觉得自已在农村呆了大半辈子,大儿媳妇也应该呆得住。有他们在家,也有退路,毕竟落叶归根。
大姑子纯粹是嫉妒,在学校的时候嫉妒自已更得老师和同学喜欢。嫁过来后大哥又把她捧在手心。所以没少在大哥面前诋毁嫂子。但凡大哥有点啥好东西她都会变着法子要过去。
小叔子希望一直能在大哥家薅羊毛,希望爸妈眼里只有他。不过也不怪公公婆婆喜欢他,把家底都掏给他。因为这个弟弟从小嘴巴就很甜,特别能说漂亮话,哄得父母找不到北。以为可以靠他养老,不想老了被扫地出门,想来王芳萍家,门都没有!
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王芳萍不会再对这个家抱有任何期待,王芳萍相信,凭借自已努力,一定能让爱王芳萍的人生活幸福。
(http://www.220book.com/book/31C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