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刘少康坐在台湾城办公楼内,正仔细看着手中的大明情报,台湾之事告一段落,正稳步发展,不需要时刻盯着,渐渐将目光转向大明国内。
一六四二年,对于大明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外先是辽东松锦战役惨败,十万明军精锐死的死,降的降,崇祯倾国之力打造的松锦防线宣布告破,整个辽东失守,被给予厚望的洪承畴、祖大寿被俘投降,大明边关官军被打断脊梁,只剩下吴三桂在山海关苦苦支撑。
在内李自成决黄河冲毁开封,打下河南,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又击败大明庭柱之臣孙传庭,声威浩大。
张献忠纵横西南,当者披靡。
各地义军群起,遍地烽烟。
朝廷每日争论不休,却手头无粮无饷,面对糜烂的局势束手无策,虽然每天朝会都在激烈的讨论,可都是无用功,一点问题都解决不了。
十月,清军第六次突破长城隘口,攻入山东,各地官军不敢应战,原地观望,山东遭逢大难,清军攻占六十多个州县,杀死鲁王及以下上千名宗族成员和大小官员,掳走三十多万百姓,劫掠金银财货无数,山东大部分变成一片废墟。
可笑的是崇祯眼睁睁的看着清军肆虐,却打压勤王部队,唐王朱聿键自掏腰包组建军队北上准备抵抗清军,结果被崇祯勒令遣散,原因竟然是涉嫌谋反。结果他还真下手了,将唐王抓捕下狱。
这种昏庸行为导致以后李自成要攻打北京时因为此事让大明其他地区的藩王、手握大权的武将全体围观,再也没有人敢组建勤王军了。
“哎,这崇祯昏招频出,荒唐可笑,吊死在煤山也不冤,怨不得人啊!”
刘少康将这些情报放下,轻叹一声,历史车轮照旧向前,大势滔滔,不知道自已这个逆行者能不能成功。
时间进入腊月中,大明朝北方在这一年显得格外寒冷。
宏伟庄严的紫禁城皇极大殿之内,温暖如春,这得益于巧妙的地暖设计,地砖下有纵横相通火道,火道通火炉。另外大殿内摆放九个火盆,里面的炭火通红。
大殿内文武官员拿着笏板,躬身而立,在他们前面,崇祯帝高坐龙椅,听着大臣们汇报工作。
崇祯此时也就三十岁出头,本应青壮年的他已显老态,脸色苍白,眉头紧锁,神情疲惫,繁重的国事和纷乱的局势压的他喘不过气。
他是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最勤奋的皇帝了,每天坚持早朝,几乎一天不落,不过他空有治国之心,却没有治国之能,所谓的勤政,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另因性格多疑,刚愎自用,固执暴躁,导致他不信任任何大臣,只要被他抓住一点把柄,就能无限扩大。在任期间杀了四个尚书,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走马换灯般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比如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的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个,导致军事策略频繁变动,能打胜仗才怪。甚至一天之内杀了三十六个大臣。其中不乏袁崇焕、孙元化这样的能臣忠臣。
另外施政不当,把税赋都加在农民身上,对商人几乎征税,钱粮不济,财政破产,无法支撑偌大的乱局。
不过这些还不足以让他成为亡国之君,天意如此,赶上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粮食减产,又有努尔哈赤、皇太极这样的主角般的对手,这些要素集中在一起,任他如何殚精竭虑,仍无法改变命运。
“陛下,福建巡抚吴之屏传来急报,东南沿海一伙海盗占领台湾岛,澎湖群岛,贼首刘少康自号大都督,悬挂飞龙旗,进犯东南海疆,请朝廷拨粮拨饷,扩建水师,以征讨贼寇!”兵部尚书张国维跪地奏道。
没错,是跪着,明朝自朱元璋起为了彰显皇权,要求官员要跪地说话,比如就像张国维一奏事前要跪在地上。
张国维,明末抗清名臣,此人最善水利,著有一部七十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是非常重要的水利文献。
此时刚刚接任前任尚书的位子,因为提出几条防御策略,很受崇祯认可。
“台湾岛?”崇祯一愣,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随即恍然,敲敲额头,“台湾,东番?”
明朝官方对台湾的称呼很多,早期称呼为东番,中期有了大湾、大员、台员的称呼,后来万历时期因为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因此而得名。
“正是此地!”
崇祯松了一口气,本来以为又是哪个地方出现了新的反贼,原来是台湾这个化外之地。
“朕记得坐镇福建海域的名叫郑芝龙,此人是崇祯元年被熊文灿招安的海上巨盗,不知现在是何职?”
“乃总兵一职!”
张国维做足了功课,对答如流。
崇祯冷哼一声,“这吴之屏什么意思?郑芝龙吃朝廷俸禄足足十六年,据说此人曾称雄海上,麾下战船数百艘,水师官兵一余人万,难道连有一个小小的海盗都收拾不了吗,朝廷明年都会给福建拨款养护水师,怎么遇到问题还是找朝廷要钱?”
崇祯一发怒,众臣立刻噤若寒蝉。
这是,左都督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说道:“陛下,属下并未接到福建有大规模被海盗袭击的密报,另外,郑芝龙虽然是朝廷官员,却也是位大海商,家财巨万,麾下战船千艘,士卒两万余人,其弟郑芝豹、郑芝凤都是水师副总兵。”
此人是大明最让人惧怕的锦衣卫头目,手底下自然有郑芝龙这种人物的资料。
此话一出,大臣们一阵吸气,骆养性这是要找事的节奏啊,而且郑家也不弱,三个总兵,手中有钱有人。
崇祯也听懂话外之音,因为朝廷记录福建水师和实际上有很大出入,也就是说郑芝龙在养私兵,这可是谋逆大罪。另外,明朝海禁,所谓海商就是走私,也是大罪,
“混账,这郑芝龙想干什么,来人……”
这时,张国维赶紧说道:“陛下息怒,此刻乃非常时期,各地反贼成席卷之势,这郑芝龙有纵横大海的本事,万一再竖起反旗,恐怕东南也无法再安宁。”
张维国说完,崇祯意识到朝廷对付各地反贼已经疲于奔命,万一逼反郑芝龙,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剿灭,顿时有些心灰,这个皇帝真是太窝囊了,连对付一个海贼都要小心翼翼。
“那你说怎么办?”
张国维答道:“警告一番,责令他出兵台湾,如不功成,再问罪不迟。”
崇祯想了一阵,眼下也只好如此了。
“那就拟旨吧。”
一旁的骆养性暗道可惜,他可是知道郑家财富极多,要是能将其治罪抄家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宝。
台湾之事就这样定下,可笑郑芝龙本想从朝廷手里拿些拨款或者更大的权力,没想到等到的却是责令。
“陛下,快要到年关,各地藩王宗室的俸禄该给了!”礼部尚书倪元璐奏道。
听到藩王二字崇祯更加头疼了,这个时候藩王并不多,只有二十八个,看似不多,但底下的郡王多啊,足足有八百多人,再加上这些郡王能生,整个宗室算下来足足有二十万人,可是吞钱吞粮大户。每年崇祯需要预支一半的朝政收入来养他们,这也导致大明严重赤字。为了保证支付崇祯不得不给这些藩王们一些地方田地补贴,最终全国很多土地被这些人兼并。比如农业大省河南,十分之一的土地掌握在藩王和宗室手里。
可以说大明也是被这些人给吸血吸干了。
“按照往常一样,拨款吧!”
这就是崇祯的态度,军饷粮饷可以欠着,但藩王宗室们的俸禄从不赊欠。
按理说此刻大明已经有了亡国的危险,就算不找藩王们要钱要粮,总该先把俸禄停了吧,优先补给前线士兵,保证战斗力,这才是该做的。然而这些大臣们一个个木桩一般,早就习以为常,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反对的人都被崇祯给收拾了。
朝堂开始进入下一议题,无非就是前线吃紧,哪里又有了大灾,哪里有贼兵等等,就在朝会结束之时,骆养性声音再次响起。
“臣弹劾首辅大人,督师期间谎报军情,遇敌不战,勒索同僚,收受贿赂,请陛下惩处!”
首辅大臣为内阁第一人,权职很大。现任首辅名叫周延儒,曾向崇祯自荐阻拦入关的清兵,结果没有战功,更没有作为,只是目视清军离开。
在一旁养神的周延儒打个哆嗦,本来今天上朝走个过场,没想到吃瓜吃到自已身上。
“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陛下,这是诬告,臣弹劾左都督结党营私,诬告同僚……”
两人在朝堂都有同党,顿时朝堂跪了一地,相互指责告发,乱做一团。
这就是大明中枢的情况,在国家危亡之时仍不忘内斗,利益相争。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明末大海贼》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367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