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徐荣急报!”黄叙急匆匆拿着一个信封跑进来。
“北匈奴这是要打啊!请奉孝、文和、公达来我这里!”高冲从徐荣的急报中得知,蒙州西部地区出现类似匈奴人的游骑,与我方预备役斥候经常发生战斗,最近,这些人出动频繁,而且人数也有增加,据斥候报告,距我蒙州西北一号乌堡(也是蒙州最西边得边境,按照后世说,应该在乌卢格木地区的丛山中。)以西约二百里,经常发现这些骑兵。这一定是北匈奴,高冲来自后世,当然可以完全断定。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前58年,匈奴东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栅,是为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击败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自杀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是为屠耆单于,击败呼韩邪;此时呼揭王自立,是为呼揭单于;右奥鞮王自立,是为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亦自立,是为乌籍单于,从而形成了“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屠耆单于先后攻击乌籍、车犁,乌籍、车犁皆败走西北,与呼揭合兵,呼揭、乌籍皆去单于称号,拥车犁为单于,为屠耆所败。呼韩邪趁机进攻,屠耆大败自杀,车犁也率部投降。不久,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是为郅支单于,居东边;屠耆从弟休旬王也自立,是为闰振单于。前54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败呼韩邪,据漠北王庭。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南下归降附汉,匈奴遂首次分裂。前36年,西汉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西域都护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郅支单于并击杀之。
东汉都护南匈奴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再次发生分裂。
48年,匈奴南边八部族人共议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是为醢落尸逐鞮单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醢落尸逐鞮单于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汉庭将南匈奴安置在河套。次年,迁庭于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即“南庭”,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率兵保护其安全。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汉朝、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其一怕东汉北伐,其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已声望,其四想通过和亲与东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东汉政府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双方人民互市。北匈奴从65年至72年不断入侵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随着东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战争。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北匈奴侵袭河西,明帝决定发兵进攻北匈奴。次年二月,东汉政府大发边军,并联合属国南匈奴、卢水羌胡、乌桓、鲜卑共数万人,分4路出击:谒者仆射祭彤与度辽将军吴棠出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进袭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的北匈奴皋林温禺犊王;奉车都尉窦固及骑都尉耿忠出酒泉塞(今甘肃酒泉),进击白山(今新疆天山);驸马都尉耿秉与骑都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向三木楼山方向进攻;骑都尉来苗与护乌桓校尉文穆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向匈奴水(今内蒙古翕金河)方向进击。四路军中,窦固(?~公元88年)、耿忠一路战绩最佳。
二人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1.2万骑兵出塞后,长驱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斩杀千余人,随后又追击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在这里设置宜禾都尉,留驻吏卒屯田,然后返回。其余三路均因北匈奴远遁无功而还。73年二月东汉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窦固二次兵伐天山,在蒲类海击破白山部匈奴,进而前至车师,复置西域都护,戊已校尉,恢复了汉与西域的交通。这次东汉四路大军出击,虽未消灭北匈奴的主力,但是重新打通了西域,实现了斩断匈奴右臂的目的。
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国,75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耿恭在北匈奴杀死车师后王安得后,从金满城退却到疏勒城,一直坚守到76年。新即位的汉章帝刘炟派酒泉太守秦彭、谒者王蒙、皇甫援征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的士兵以及鄯善国士兵共7000余人增援西域,在交河城大败车师前部军队,然后范羌说服王蒙,抽了两千人马,翻越天山,救援孤守山北疏勒城的耿恭部。因为那时候汉明帝崩,汉章帝刚即位,中原大旱,人民负担太重,暂时把军队都退出戊已校尉部。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七十三批南下降汉,加上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大破之,杀死优留单于。
优留单于死后,北匈奴大乱。漠北又发生蝗灾,人民饥馑,内部冲突不断,北匈奴内部危机连连。东汉趁此时机,于89年到91年与南匈奴联合夹击北匈奴。89年(东汉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属国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班固和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班固燕然勒功)。再出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91年耿夔率领东汉大军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北单于被迫其西迁,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
金微山之战后,北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单于不知所踪,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北匈奴单于,在蒲类海“款塞乞降”。蒲类海,毗邻东汉的伊吾。窦宪利用这一时机“遂复更立北虏,反其故庭,并恩两护”,以耿夔为中郎将,赐授印玺,持节卫护之,如南单于故事。并命中郎将任尚持符节护卫,屯驻伊吾。方欲辅归北庭,既闻窦宪死,逐率其众北还。和帝派将兵任尚、王辅等人追杀北匈奴於除鞬单于。
94年,南匈奴亭独尸逐侯鞮单于立。新降的北匈奴部众对亭独尸逐侯鞮单于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几万人皆叛变,胁迫前单于屯屠何之子奥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匈奴再次分裂,东汉派遣大军以及属国乌桓、鲜卑兵共四万人大败逢侯单于,逢侯遂率众出塞,汉军追赶不及。107年,逢侯趁东汉放弃西域之际,控制西域,胁迫诸国共同骚扰东汉边塞。118年,逢侯被鲜卑击败,率领百余人投靠东汉。
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于124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班勇随后发步骑万余人,击走北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126年,班勇击败北匈奴呼衍王,呼衍王逃走,其部下2万余人皆降。呼衍王于是迁居到枯梧河上。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151年,呼衍王率三千余骑寇伊吾,伊吾司马毛恺遣吏兵五百人于蒲类海东与呼衍王战,悉为所没,呼衍王遂攻伊吾屯城。夏,遣敦煌太守司马达将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吏士四千余人救之,出塞至蒲类海,呼衍王闻而引去,汉军无功而还。
随后,北匈奴被日益强大的鲜卑族击败,西逃,历经了悦般时期,大约91年至约160年,北单于因战败逃往西北,逃至乌孙西北的悦般,住了数十年后,又被迫迁到康居。公元105年和106年,北单于派使到汉朝,提出和亲,被拒绝。翌年,又派使至汉,表示愿遣子为质,以表示忠诚,又遭汉拒绝。从此与汉断绝联系。这个时期北匈奴给西域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康居时期(约160年至260年)由于北匈奴故地出现了强大的鲜卑族,对北匈奴威胁很大。北匈奴遂西迁至康居。康居位于中亚阿姆河流域,是富饶之地。康居原为北匈奴属国,但此时对匈奴是不会欢迎的。故北匈奴将老弱留在悦般,只选精壮善战的随同打仗。攻下康居后即统治该国。高冲所处的时代,正是风云变幻、局势紧张的年代。北匈奴在康居及以北地区逐渐崭露头角,其势力日益强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历史的记载如同明镜,映照着曾经的沧桑与变迁,也映照出高冲心中的疑虑与不安。
他时常沉思,那些曾经在南匈奴之乱中逃脱的漏网之鱼,是否就是如今北匈奴的得力干将?这个疑问在高冲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但他明白,无论真相如何,北匈奴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股势力,如同一头沉睡的猛兽,正在逐渐苏醒,威胁着周边各国的安宁。
面对这样的局势,高冲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劳师远征,固然可以一举剿灭北匈奴,但这也意味着国内将陷入纷乱之中,民生凋敝,国力大损。而不打,又该如何应对西部边疆的威胁?他深知,西部边境的安宁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样的抉择面前,高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最明智的决策。他回想起自已曾经的誓言,要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百姓,让他们过上安宁的生活。这个信念如同明灯一般,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经过深思熟虑,高冲最终做出了决定。他明白,国家的稳定与安宁才是首要之务。他决定先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内部建设,提高国力。同时,他也将派遣使者前往北匈奴,进行和谈,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然而,和谈并非易事。北匈奴的野心勃勃,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已的利益。但高冲相信,只要以诚相待,以理服人,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和平共处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高冲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用自已的行动践行了守护国家的誓言,也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明白,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更要有智慧和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至于说,道路不通,地形不明,这对于拥有系统的高冲来说,根本不是事,高冲已经不是前几年刚来这个时代,现在他真的能够立足在这乱世了,基本上用不到系统的协助了,但并不是高冲不会用。如果西征,规模打多大?打多久?目前的四洲会不会有厌战情绪?国内的其他势力会不会一个民军主力西去,而趁机胡思乱想?
“奉孝、文和、公达,这是蒙州西部出现的情形,从我们信件传递的时间看,这里的局势可能更加严峻。你们先看看!”
大约两个时辰后,郭嘉三人相互看了一眼,然后,郭嘉开始将他们心中的推测完全说了出来。在郭嘉近一个小时的分析中,高冲再次惊叹古人的智慧,郭嘉说的,基本上和高冲在后世了解的历史走向差不太多,尤其是对于西域及康居、还有更远的贵霜以及更西北一些城邦制小国也在贾诩的补充下,分析的头头是道。
关于高冲提出的先西征?还是先国内的问题,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http://www.220book.com/book/376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