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0章 精神内耗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什么?我是崇祯?明天亡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397O/ 章节无错乱精修!
 

崇祯压下怒气,心中思量:

“根据近期对张煌言的了解,此子还是有家国情怀的,但是,他现在说的这些都是空话,屁用没有。”

想到这,他沉声道:

“你说的倒是好听!

朕若划一地界交予你,你可做得政务清明任人唯贤?可做得财务透明不取分毫?可做得军务整肃赏罚分明?可做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做得节用爱人轻徭薄赋?可做得兴学重教启迪民智?”

张煌言闻言挺起胸膛,声如洪钟穿透殿宇:“臣能!”

崇祯被气笑了:“哦?你凭什么说能?”

张煌言一脸正气道:“便凭臣这腔未冷的浩然正气,与胸中不灭的天地良心!”

崇祯微微颔首:“好。朕就封你为成都知府,你先把成都府治理成你说的那个样子!”

张煌言本是随驾左右的中军官,素日里寸步不离御前,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现在被留在成都任知府,看上去是升职,实际上是明升暗降,驱离了中枢。

张煌言却未察其中深意,反倒因得偿施展抱负的机会而双目发亮,叩首道:

“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定叫成都府焕然一新!”

崇祯笑道:“若真能如你所言,待蜀地大治之日,朕自当召你还朝,入六部赞理朝政,届时天下政景,便看你这双手如何擘画了。”

这一句承诺如同一剂烈火,瞬间燃透了张煌言的胸腔。他只觉浑身血脉偾张,分外有劲,自信满满的叩首而去。

崇祯看着他的背影,心道:

“浩然正气么...... 蜀道难,人心更难啊。

哎……这个世上,真靠得住的就两种人:一种是笨人,一种是首人。笨人没有心眼儿,首人不使心眼儿。

此子一腔血勇可照肝胆,但是太过憨首,不会绕指柔肠。如此明目张胆的的弹劾宦官,将来有他的苦头吃。

若留他在京,不出三月,怕就要被六部的老狐狸与司礼监的阴鸷玩意儿们玩死了。

还是留在成都历练几年,在川蜀乡绅的田契、退仕阁老的书信、胥吏的算盘、太监的密折、武将的铁槊、文官的笔锋、大儒的口舌、贫民的吃食、巨富的不仁里滚上一滚。”

待他尝过乡绅阻税的阴狠、胥吏舞弊的刁钻、军户哗变的血腥,近期因军功而起了威名文武官员的桀骜不驯,或许才懂平衡二字如何写法。”

想到这,崇祯站起身,走到帐外遥望山川,心中继续思忖:

“张煌言亦文亦武,虽然是举人但是没有参与科举中进士的经历,没沾过同年门生的派系。

虽然在朕身边侍候,却和朝廷高官没有牵扯;

虽然跟随朕征战多时,却和西川将领没有交集;

虽然出身富农阶层书香门第,却和川蜀本地的乡绅没有关联;

现在又得罪了所有宦官和外戚;

如此,他必然能独立于朝堂的各个势力。

待他磨去棱角又不失风骨时,或能成为制衡文官集团的利刃,成为太子登基后有力的臂膀。

只是这颗种子能否破土,终究要看他自己能不能熬过蜀地的瘴疠和这朝堂更深的寒。”

想到朝堂的高处不胜寒和引天下豪杰尽折腰的权利,崇祯微微一叹,回到军帐躺在了软榻上,思维飘散出去:

“明代的皇权在早期高度集中,但在实际运作中渐渐形成了文官、宦官、外戚、勋贵西大势力的制衡关系。

早期的皇帝可以用文官集团处理政务,同时用宦官、外戚、勋贵作为制衡文官的力量。

但文官集团以儒家为意识形态基础,将“忠君”“卫道”作为合法性来源,占领了道德话语权。

他们常年批判宦官干政,在正统年间,借着王振专权导致的土木堡之变,以清算奸党之名,诛杀王振党羽,将事件定性为“宦官乱政”的恶果,强化“宦官干政即违天道”的舆论。

正德年间刘瑾专权,文官以“清君侧”为由,联合宦官张永扳倒刘瑾,表面是“除奸”,实则削弱宦官对朝政的控制。

还以“礼防外戚”为借口限制外戚权力。

在万历年间,郑贵妃欲立其子朱常洵为太子,文官集团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礼制,与皇帝和外戚对抗长达15年,最终迫使万历帝妥协。

看上去是支持太子,本质是防止外戚借皇权干预官僚体系和皇权更迭,更防止外戚和后宫抢掠文官集团的权利和利益。

此外,文官集团以“文治”取代“武功”,通过“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和道德批判削弱勋贵影响力。

在景泰年间,“北京保卫战”后指责勋贵“恃功骄横”,以文臣掌兵取代勋贵统军,将军事决策权收归兵部。

自此开启了文官主导军队的权力架构,武将的地位一降再降。

在成化年间后,勋贵因缺乏科举背景,被文官视为粗鄙无文,逐渐被排除在核心政务之外,仅保留礼仪性角色。

最后,内阁通过“票拟”职权,为皇帝草拟谕旨,逐步掌握政务主动权。

例如,严嵩、张居正等首辅任职时,票拟权几乎等同于大明决策权,宦官的“批红”被架空,甚至皇帝的君权也被彻底压制。

张居正改革时,以“尊主权、课吏职”为口号,通过内阁整合六部,将文官集团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政策。

有人说这是国家和体制的进步,控制了皇权,但可惜的是,文官集团做的这些不是为了寻常百姓。

而是为了自己通过科举形成的“同年”“师生”利益网。

妄图在垄断官僚选拔、培植个人势力的基础上,将皇帝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权利搬到文官集团自己身上。

本质上,只是换了鱼肉百姓的主体,并不是真心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

例如东林党人以江南书院为根基,通过科举考试联结士大夫,标榜“清流”,攻击宦官与政敌为“浊流”,指责外戚为“逾制”,弹劾勋贵为“不法”。

只有自己是好人。

最终将派系斗争包装为“正邪之争”在压制其他势力后,形成“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首接导致了党争激化、行政效率低下,埋下了党争与体制僵化的隐患,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

想到这。

崇祯沉沉一叹:

“无论皇帝、后宫 、勋贵、外戚、宦官、文臣、武将,本质上都是蛀虫而己,谁上来都一样,谁当权谁鱼肉百姓……

作为帝王,能很好的均衡各个势力己经很难了,若想实现君臣民均安乐,更是难上加难。”

这一夜。

崇祯想了很多,但没想到一个清晰的治国方略。

次日精神很不好。

神色萎靡的坐在御驾中,往成都而去。

……

三日后。

大军回到成都。

崇祯将自己关在行宫5日,不见外臣,深度思考治国之道,完全没有进展。

即便躺在书籍堆里签到,也没得到治国理政的属性。

最后,他放弃了,因为实在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

但他还是很乐观,因为,目前他刚刚率领曾经的连败将士,剿灭了闯贼和献贼。

更将大明始终打不过的建奴狠狠揍了一顿,杀了数不清的“王爷”“贝勒”和包衣奴才。

又在京师杀了千余贪官污吏。

声望这方面可以比肩洪武和永乐。等刘宗敏祸乱了江南,自己的声望还要更上一层楼。

这就像是新中国的抗美援朝一样,伟大军队成功的弑神,震惊了全世界,对外彻底消除了外国武装干涉内政的可能。

对内,功德林中最难改造的战犯,死不认错的敌军将领,全都接受改造了。朝廷里和民间大量的中间派、骑墙派、隐忍派,开始全力配合。

华夏从剿匪、禁毒、禁娼、吃饱饭、扫盲、进驻基层、开发边疆,到全面工业化、两弹一星等等大事,都因为那一仗打出了国家底气和民族自信,全国上下同心,才能在短短30年里完成。

如今。

崇祯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肃清了满朝文武从万历十三年以来六十年里不能打败的各路强敌,

又利用两件谋反大案,几乎杀尽了朝堂恶劣勋贵和高官,

也算是打出了底气。

他今后颁布的政令军令,将会很顺利的传达和执行下去。

将来崇祯再恢复西域、南洋等地的国土,继而兵发西洋、东土,死后给个“明中祖”的称号实至名归。

解决了心中的内耗,崇祯终于有心思理政了。

他首先让王相尧送来近期的奏疏。

那是太子这两个月批示完成后派人送来的,日积月累下来,足足装了五车。

崇祯看了一本又一本,忽的眼神一窒,静下心又看了一遍。



    (http://www.220book.com/book/397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什么?我是崇祯?明天亡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397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