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63章 六年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3FT7/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时间一晃而过,又是六年过去,此时已是建新十四年。

这六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

张氏和张老头陆续去世,他们两人本就年事已高,活到这把岁数,已是难得,算是喜丧,张平安因此回乡守孝了三年多。

丧事办得十分风光,张老大、张老二、张老三几个儿子也成为了十里八乡人人称赞的孝子。

如今老张家在县里也是排得上号的人家了,子孙兴旺。

族中年满六岁的子弟全部进学,由族田供养到20岁,若还是没有取得功名,才会再另寻出路。

大家都知道张平安在京城做大官,因此守孝期间,上门拜访之人络绎不绝。

想往他后宅塞女人的更是数不胜数。

张平安挑需要应酬的见了见,其他人通通以清修为名打发走了。

小鱼儿跟着回乡后,便没有寻到太好的老师,张平安索性便自己教导了。

正好趁这个空隙,专心教导儿子功课。

小鱼儿也不负众望,12岁时便中了秀才,且名次十分不错,是廪生。

第二年的乡试,张平安觉得他火候还不够,便压了他一下,准备等下一次再考。

把握更大一些,名次也能更好一些。

小鱼儿听得进劝,也很争气,埋头又苦读三年。

在三年后的乡试中,也就是今年,真的榜上有名。

这时候他也才16岁,和当初张平安中举的年龄一样。

张老二和徐氏喜的是又哭又笑,直叹祖坟又冒青烟了。

这时候他们已经守孝结束,回到了京城。

本来是大喜事一桩,应该大肆操办一番庆贺的。

但是因为周子明现在身体日渐不好,已经是朝臣中众所周知的事情。

因此这一年多,京城中没有哪户人家敢大操大办的,就怕触了霉头。

张平安只能委屈儿子,只低调的请了亲近的人家过来摆了两桌。

比如五丫一家、钱家、绿豆眼等人。

钱太师这时候年纪也已经很大了,但身体还很硬朗,平日很注重养生之道,依张平安看,再活个十几年不成问题。

俗话说人老精马老滑,真的是没说错,在这种敏感的时候,钱太师表现得很低调,深居简出,也很少见客。

不但自己低调,同时还严格约束了族中子弟。

因此这次宴席上钱家只有钱英、钱杰几个舅舅带着贺礼过来了。

小鱼儿此时已是翩翩少年郎,不再是那个追着父亲撒娇的孩子。

他也知道如今是敏感的时候,因此并不在意是否给他操办举人宴。

反正平时宴席也没少吃,也没什么稀奇的。

他也不在乎这个。

五丫如今日子过得顺心,儿子也上学堂了,平日空闲时间很多,基本就是靠吃吃吃,买买买,打发时间,围着家里转,是越发胖了。

张平安提醒过几次,不过看她很乐意,也很享受这种一心围着丈夫儿子转的感觉也就不再提了。

开心就好!

chapter_();

至于绿豆眼,在芙丝带着儿子离开两年杳无音信后,架不住家族的压力,已经又重新娶妻生子。

如今也是两个孩子的爹了,更加成熟了很多。

不过张平安看他并不十分开心。

经常一个人独自望着北方发呆。

他知道绿豆眼有派人去北方找过,但想来结果不太理想。

“这次宴席有些委屈小鱼儿了,等明年,明年如果中了进士,一定给你操办一场”,钱英笑着安慰道。

生怕外甥为此不开心。

小鱼儿是真的觉得很无所谓,摆摆手道:“没关系的,小舅,反正宴席常常吃,来那么多人,闹哄哄的,我还不太喜欢呢,就这样还清静些,多好!”

钱英只当这是孩子懂事,欣慰一笑,“我们小鱼儿长大了,也稳重了!”

“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的外甥”,钱杰很自豪。

“喏,给你的贺礼,好生收好了,二舅舅知道你读书好,中进士肯定不成问题的,不过也不能死读书,那些不通庶务的弱鸡书呆子没什么出息,你不是喜欢跑马吗,我想这个马场你肯定喜欢。”

“啊,是马场?二舅舅,你最大方,最好了”,小鱼儿闻言一脸惊喜。

他确实喜欢跑马,但家里地方小,养不了几匹马,他爹平日也不让他在外太高调。

导致他一直觉得有些不过瘾。

钱杰在郊外的马场很大,而且不乏各种名贵的塞外名驹,价值万金。

这份礼可以说是很重了。

真的是大出血。

张平安想开口,被钱杰一把挡住了,“今日是孩子的好日子,你别扫兴啊,这个是我送我外甥的礼,跟你可没什么关系!”

“还不快谢谢你舅舅”,张平安无奈地笑了笑,收下了这份好意。

散席后,男人们便聚去了书房喝茶,难免提到周子明的病情。

“自从两年前陛下突然昏倒后,病情便瞒不住了,今年是越发看着不好,我怕不知道能不能挺过今年冬天啊”,钱英忧心忡忡道。

在座的都不是外人,都是有分寸的,自然也就没什么可避讳的。

“我听说陛下准备给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封王,打发他们到封地去,虽然还没定下来,我看也是八九不离十”,钱杰说道。

“如今陛下身边最信任的太监就是梁福和郑平了,可惜这二人口风太紧,打听不出什么来。”

郑平自从带领船队出海周游各国,平安回来之后,便一跃成为了太监中的领头羊之一。

在太监中威望很高。

不但陆续接手了东西厂,而且上奏朝廷提议在江浙、闽南等地开设了大码头,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这几年在他的筹划和治理下,这几个码头俨然已经成为了黄金码头,为朝廷带来了巨额税收。

码头上熙熙攘攘,往来商贾不断。

张平安曾经去闽南等地巡视的时候,路过码头,一时之间竟然有种恍如前世的感觉。

各种语言交杂在一起,人人都是一副谈笑风生,见过世面的油滑样子。

这种不一样的活力在中原地区是看不到的。

加上西北丝绸之路的繁荣。

又四海升平。

国库在这几年间迅速充盈起来。

史官记载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完全不夸张。

张如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3FT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3FT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