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微笑点头,“方尚书果然是朕的财神爷,通透,敞亮,一点就通。”
看专业人才方岳贡都敢干,还把前景说的那么好,首辅范景文、兵部尚书李邦华、吏部尚书李遇知也只得点头同意。
铸银币,貌似百利而无一害。
铸造银币的国策,就这么定下来了。
“元辅,为了统一制造银币,尽快大规模制造银币,朕决定,工部的宝源局,以及宝源局所属工匠,全部划归户部统管。”
“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意见?”
范景文一怔,你特么都决定了,我还能有什么意见?
只得点头:“陛下,为了大明,臣没意见。”
“好......除了铸造银币,朕还有一项国策,要议一议。”
五大阁员立马敛神,再次看向崇祯。
“除了银币,朕要大规模制造铜钱。”
铜钱?
“咱大明,必得铜钱、银币同时流通,一体使用。”
“大额交易用银币、小额花销用铜钱。两条腿走路,才走得远,走得稳。”
“陛下圣明!”
五大阁员同时赞同。
铜钱一直都铸,没啥好争论的。
“朕的意思,明日起,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实行黄铜管制,官宦、百姓、商家......不准铸造、使用铜器。所有黄铜,全部按市价1.5倍,由官府收购。收购后,全部上交钱局,用来铸铜钱。”
“多余的,移交工部,制造燧发枪和红衣大炮。”
“非得使用的,比如祭祀用器,可以报备使用。”
“这......”
五大阁臣面面相觑,又开始犹豫,犯嘀咕。
这个范围,涉及太广、太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啊!
收黄铜铸钱币,确实是好事。
黄铜,质地柔软,如果做成农具,还不如铁耐事、好使。
可这么强推,果真行得通吗?
“诸位爱卿,非常之时,得用非常之法。咱们把银子铸成银币,可以收一半的铸币税。”
“可要把黄铜都铸成铜钱,呵呵……那可就是收十倍的铸币税了。”
“收黄铜以后,府库充盈,朕会大力炼铁,用收黄铜铸的钱,大规模铸造铁质农具,低价出售给百姓,加强农业生产。”
“而且,朕只收黄铜、红铜,不收青铜。祭祀用器,一般是青铜,想必阻力不大。”
“陛下,臣赞同此举。”方岳贡想了又想,率先站了出来表态。
“陛下说的没错,咱们可以用铁,跟老百姓换铜。”
“老百姓得到铁具,还可以开荒山、种粮食,臣估摸着,他们也会赞同的。”
看崇祯和方岳贡都说好,首辅范景文、兵部尚书李邦华、吏部尚书李遇知也只得点头同意。
这事,好像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总之,先执行再说。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崇祯满意一笑:“朕还有一事,诸位爱卿再议一议。”
五大阁臣,又再次看向崇祯。
“朕觉得,大明缺铜,是开采不够。”
“为了加强铜矿开采,朕决定把四川省的东川府,划归云南省。”
“朕要让黔国公沐天波,集云南全省之力,大力开采铜矿。炼好铜后,移交各地钱局,铸造铜钱。”
“工部,要精选20名炼铜工匠前往云南,协助黔国公,提高冶炼效率。”
“臣遵旨。”首辅范景文表示赞同,他造红衣大炮和燧发枪,也特别缺铜。
其他几位阁臣,也表示同意,只要能搞到铜,他们没有任何意见。
“李明睿,速速拟旨。”
“臣遵旨。”
“方尚书。”
“臣在。”
“朕命你,连夜组织工匠,按照朕的规格图案,连夜铸造100枚银元。明日一早,朕要赏赐有功将士。”
“用功臣之手,推广大明银币。”
“陛下圣明,臣遵旨。”方岳贡终于明白崇祯下的大棋。
“王承恩。”
“老奴在。”
“速派高宇顺,率十二监、四司、八局,将皇宫大内所有铜器,全部移交户部,用于制造铜钱。”
“皇城内那一百多个大铜缸,也一并移交户部。”
“自今日起,朕不想在宫内看到任何一件铜器。”
“违令者,斩!”
“啊......”
王承恩大恐,立马下跪!
“皇爷,那铜缸,是盛水所用,是为防火灾。”
“万历年间,就发生几次火灾,没有储水,把三大殿都烧了!”
崇祯摇摇头,“储水,等打退流贼,换石臼即可。”
“朕现在急需的,是大炮,是炮弹,是燧发枪,是铜钱。”
崇祯话已至此,王承恩只得含泪点头答应。
五大阁臣,却是感动不已。
皇帝陛下如此英明果决,以身作则,他们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邱瑜。”
“臣在。”
“昨夜,臣已下旨,封吴三桂平西王。”
“王服、牌匾及相关仪式,礼部要尽快准备,准备好的,就先送吴府,让吴提督、吴府上下,先高兴高兴。”
邱瑜犹豫着,想说什么,终究不敢再说,“臣遵旨。”
“诸位大臣,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朕寻思着,还要再封一人为王。”
“啊……”
范景文、邱瑜、李遇知、李邦华、方岳贡一惊。
崇祯皇帝是打开了封王的潘多拉魔盒了吗?封王封上瘾了吗?
又要封王?
“不知陛下,要封谁为王?”范景文惊问。
崇祯冷冷一笑:“张献忠!”
(http://www.220book.com/book/3ML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