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0 章 盛世衰竭乐师的归宿

小说: 屈尊归来   作者:周公成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屈尊归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3QGF/ 章节无错乱精修!
 屈尊归来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屈尊归来最新章节随便看!

如同两座璀璨的明珠瞬间失去了光芒。皇帝逃至成都,犹如一只惊弓之鸟,慌乱地寻找着庇护之所。李龟年也被迫流亡江南,他就像一片飘零的落叶,被命运的狂风吹向了未知的远方。

在湘中采访使举行的一次盛大宴会上,李龟年的身影显得格外凄凉。他站在那里,像是一个被时代遗忘的孤者,唱起了两首曲子,即王维的《相思》和《伊州歌》。当他唱起《相思》时,那声音仿佛是从心底深处发出的叹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饱含着思念与哀愁的种子,播撒在听众的心中,瞬间生根发芽。他的歌声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人们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思念一一勾起。而《伊州歌》的旋律响起时,就像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人们的心头。一曲未尽,满座宾客早已是泪流满面,那泪水如同决堤的江水,湿尽衣衫。那场景,就像是一场悲伤的洪流,淹没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这片陌生的土地。每遇良辰美景,他便会演唱几曲,他的歌声就像是一把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让听者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往昔大唐盛世的回忆之中。那歌声中蕴含的情感,如同深深的海洋,辽阔而又深沉,常令听者泫然而泣。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江南的山水之间,用歌声诉说着自已的身世和对往昔的眷恋。

十三年后,李龟年仍然流落在潭州。这里的山水虽然美丽,但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了孤独和忧伤。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诗人杜甫就像一个命运的使者,从四川奉节乘小舟沿江东下,怀揣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希望。当船停泊在潭州时,在一次宴会上竟意外地遇见了李龟年。那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往昔的回忆涌上心头。杜甫看着眼前这位曾经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常见的音乐家,心中感慨万千,挥毫写就了那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在诗中描写李龟年当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即玄宗弟弟李范,他就像一颗文化的明珠,府中常常是诗人、音乐家云集,如同繁星汇聚。崔九即殿中监崔涤,他们都是有权有势的人,也争相与李龟年交往,这足以见得李龟年在当时的名气之大,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吸引着众人围绕在他的身旁。而“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就像一声深深的叹息,道尽了岁月的沧桑和命运的无常。再后来,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从此没有了李龟年的任何消息,他不知所终,只留下那些动人的故事和悠扬的歌声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

相传,李龟年在湘中采访使举办的宴会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州歌》。此时的唐玄宗已是风烛残年,就像一盏即将熄灭的油灯,在遥远的地方苟延残喘。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他对唐玄宗的感情如同孩子对父亲般深厚,非比寻常。唱完后,他突然像一棵被砍伐的大树,轰然昏倒,只有耳朵还有热气,就像一丝微弱的火苗还在顽强地燃烧。他的妻子不忍心殡殓他,仿佛在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四天后,李龟年又像从沉睡中苏醒的凤凰,再次苏醒过来,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郁郁寡欢的情绪,最终还是被这种情绪所吞噬,郁郁而死。

在唐代安禄山乱起之时,人民就像风中的小草,流离失所。宫廷供奉李龟年也未能幸免,流落江南,只能卖唱为生。擅吹铁笛的李暮,在鹫峰寺大会上,与众人一起聆听李龟年弹唱。老伶工李龟年就像一位沧桑的史官,慨叹国家兴衰,把唐明皇宠爱贵妃、失政致乱的经过唱得声泪俱下。他的歌声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那段历史,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一滴饱含着深情和悔恨的泪水,深深感动了众人。从此,李暮结识了这位前辈,就像一个虔诚的弟子遇见了大师,向他学习,继承了《霓裳羽衣曲》的全谱。这是昆曲老生的唱功名剧,曲调苍凉悲壮,如同秋风扫过落叶的荒原,颇为感人。在昆曲盛行的时代传播很广,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即指《千忠戮·惨睹》和这出戏而言。

在《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雕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吓哈倒,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这一段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李龟年在乱世中的落魄模样。他就像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棋子,在乱离的岁月中四处奔波,曾经的光彩照人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他容颜被风尘侵蚀,鬓发如霜雪般斑白,只能怀揣着琵琶在长街短巷中卖唱,那模样就像曾经英勇的高渐离沦为击筑悲歌之人,又似伍子胥从英雄变为吹箫的乞丐,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九转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他的歌声像是一条流淌着历史记忆的河流,唱不完的是国家兴亡的梦幻泡影,弹不尽的是内心深处的悲伤感叹。面对着眼前的江山,那满眼的凄凉就像无尽的黑夜笼罩着他的心灵。他只能拨动着琴弦,将天宝年间的往事一一弹奏出来,那琴弦发出的声音仿佛是历史的回声,在空气中回荡。

“二转:想当初庆皇唐太平天下,访丽色把蛾眉选刷。有佳人生长在宏农杨氏家,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那君王一见了就欢无那,把钿盒金钗亲纳,评跋做昭阳第一花。”这一段回忆起了往昔的大唐盛世,那时的唐朝就像一个繁花似锦的花园。皇帝为了寻找美丽的女子,就像一个寻找珍宝的探险家。而杨贵妃就像一朵生长在深闺中的绝世之花,她的美丽如同无瑕的美玉。唐玄宗一见到她,就像蜜蜂见到了花朵,欢喜得不得了,立刻把钿盒金钗送给她,将她视为昭阳宫中最美的花朵,那是一段充满了浪漫与奢华的时光。

“三转:那娘娘生得来似仙姿佚貌,说不进幽闲窈窕。端的是花输双颊柳输腰,比昭君增妍丽,较西子倍丰标。似天仙飞来海峤,恍嫦娥偷离碧宵。更春情韵饶,春酣态娇,春眠梦悄,抵多少百样娉婷也难画描!”杨贵妃的美貌在这里被描绘得如同天上的仙子。她的姿容仿佛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形容,双颊如同盛开的花朵,腰肢像柳树般柔软。与昭君相比,更加艳丽;和西子相比,更具丰韵。她就像从天上飞来的天仙,又似偷离月宫的嫦娥,她的春情、春态、春梦,每一个姿态都充满了迷人的魅力,即使有再多的画笔也难以描绘出她的美丽。

“四转:那君王看承得似明珠没两,镇日里高擎在掌。赛过那汉飞燕在昭阳。可正是玉楼中巢翡翠,金殿上锁着鸳鸯。宵偎昼傍,直弄得那官家丢不得、舍不得、那半刻心儿上。守住情场,占断柔乡,美甘甘写不了风流帐。行厮并坐一双。端的是欢浓爱长,博得个月夜花朝真受享。”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就像对待稀世明珠一般,整天将她捧在手心里,她在唐玄宗李隆基心中的地位超过了汉飞燕在昭阳宫的地位。他们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鸳鸯,日夜相伴,唐玄宗完全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之中,享受着这段美好的时光,那是一种无比浓烈的爱情,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

“五转:当日个那娘娘在荷亭把宫商细按,谱新声把霓裳调翻。昼长时亲自教双鬟,舒素手拍香檀,一字字都吐自朱唇皓齿间。恰便似一串骊珠声和韵闲,恰便似莺与燕弄关关,恰便似鸣泉花底流溪涧,恰便似明月下泠泠清梵,恰便似缑岭上鹤唳高寒,恰便似步虚仙佩夜珊珊。传集了梨园部,教坊班,向翠盘中高簇拥个美貌如花杨玉环。”杨贵妃在荷亭谱写新曲的场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她精心地调整音律,如同一位音乐大师。她亲自教导侍女,那双手如同白玉般美丽,拍出的节奏就像珍珠串成的项链,声音美妙动听。她唱出的歌声就像黄莺与燕子的啼鸣,又似清泉在花底流淌,如同明月下的梵音,像缑岭上鹤的鸣叫,还似仙人玉佩的声响。她召集梨园弟子和教坊班,如同众星捧月般,在翠盘中展现出她那如花般的美貌,那是一个充满了艺术和美的场景。

“六转:吓哈恰,恰正好喜孜孜霓裳歌舞,不提防扑通通渔阳战鼓。划地里慌慌急急、纷纷乱乱奏边书,送得个九重内心惶惧。早则是惊惊恐恐、仓仓卒卒、挨挨挤挤、抢抢攘攘出延秋西路,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又则见密密匝匝的兵,重重叠叠的卒,闹闹炒炒、轰轰劐劐四下喧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这里生动地描绘了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时的场景。原本沉浸在霓裳歌舞中的人们,被渔阳战鼓的声音惊破了美梦。宫廷内一片慌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唐玄宗李隆基惊慌失措地带着杨贵妃逃离,而周围是密密麻麻的士兵和喧闹的呼喊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就像一把无情的剑,生生地将恩爱的帝王夫妇拆散,瞬间描绘出一幅凄惨的画面,杨贵妃的命运也在这一刻被注定。

“七转:破不喇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半行字是薄命的碑碣,一掊土是断肠墓穴,再无人过荒凉野。嗳莽天涯,谁吊梨花榭?可怜那抱悲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鹃声冷啼月。”马嵬驿舍就像一座冰冷的坟墓,杨贵妃在这里香消玉殒。那佛堂冷冷清清,倾斜着仿佛在诉说着命运的不公。杨贵妃为了唐玄宗,结束了自已的生命,她的离去留下了千秋遗恨,那泪水滴在罗巾上,就像她命运的写照。她的薄命就像半行字刻在碑碣上,那小小的墓穴就像她最后的归宿,而她那孤独的灵魂只能在荒凉的野外,伴随着杜鹃的啼叫,在清冷的月光下哀怨地哭泣。

“九转:这琵琶曾供奉开元皇帝,重提起心伤泪滴!俺也曾在梨园籍上姓名题,亲向那沉香亭花里去承值,华清宫宴上去追随。俺不是贺家的怀智,黄幡绰与咱皆老辈。俺虽是弄琵琶却不姓雷,吓哈他呵!骂逆贼早已身死名垂。俺也不是擅场方响马仙期。那些旧相识多休嗳话题。俺只为家亡国破兵戈沸,因此上孤身流落在江南地。恁官人絮叨叨苦问俺是谁,则俺老伶工名唤做龟年身姓李。”李龟年拿着曾经供奉开元皇帝的琵琶,心中满是伤感,泪水忍不住滴落。他回忆起自已在梨园的辉煌时光,在沉香亭和华清宫的追随侍奉。他表明自已不是别人,只是那个名叫李龟年的老伶工,因为家亡国破,才流落到江南。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尾声:俺好似惊乌绕树向空枝外,谁承望旧燕寻巢入画栋来?今日个知音喜遇知音在,这相逢异哉!恁相投快哉!待俺慢慢地传与恁一曲霓裳播千载。”他把自已比作惊乌,在乱世中四处漂泊,没想到还能遇到知音。他希望将《霓裳羽衣曲》传承下去,让这首曲子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被人们所知晓。

李龟年和岐王李范之间也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李龟年是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唱歌,又会演奏筚篥、羯鼓、琵琶等多种乐器。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范,就像一个风流儒雅的贵族公子,他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家就像一个艺术的殿堂,常常是诗人、音乐家高朋满座。

有一次,李龟年应邀到岐王府中作客。当客人到达之后,家伎们开始演奏音乐,那乐声刚刚响起,李龟年就像一个敏锐的音乐侦探,立即说:“这是秦音的慢板。”隔了一会儿,他又像一个精准的预言家,说道:“现在正演奏楚音的流水板。”懂得音乐的岐王在一旁点头称是,就像两个音乐的知已在无声地交流。音乐结束后,岐王为了表示对李龟年的敬重,特地赠以“破红绡、蟾酥纱”这样一些珍贵的丝织品。然而,李龟年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他就像一个被音乐迷住的孩子,他放下这些珍贵的丝织品,径自掀起隔开宾客与乐人的帷幕,把擅长弹奏秦音的乐人沈妍手中的琵琶拿了过来,尽情地拨弄起来。那一刻,他仿佛进入了一个只属于自已和音乐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就像是飞蛾扑火,炽热而纯粹,看起来他喜爱音乐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地步。大约岐王李范也不会怪罪他,因为岐王向来对音乐家是十分尊重的,他就像一位宽容的长者,理解并包容着李龟年这种对音乐的痴迷。

“安史之乱”后,唐宫中的乐人就像被吹散的蒲公英,四处逃散,流落异乡。李龟年也流落到了民间,他的命运如同从云端跌入了泥沼。安史之乱过后约十年,杜甫在湖南潭州遇到了李龟年,那时他们的年纪都已不轻,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故人相聚,就像两条曾经奔腾的河流,在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后再次交汇,自然是感慨万分。杜甫看着眼前这位曾经在宫廷中风光无限的音乐家,如今却如此落魄,心中的情感如同汹涌的潮水,难以抑制,因此即席赋诗一首:“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他们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沧桑,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深的叹息。

李龟年在湘中漂泊的年代,当然仍然是以他的本行音乐来换取衣食。有一次,他在湘中采访使的宴会上唱歌,第一首唱的是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的歌声如同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着人们内心深处那根思念的弦。那红豆仿佛就在眼前生长,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红豆的化身,饱含着深深的思念之情。这思念不仅仅是对远方爱人的思念,更像是对往昔盛世的思念,对曾经宫廷生活的怀念。

第二首他仍然唱的是王维的诗:“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当他唱出这首诗时,就像是一位孤独的旅人在诉说着自已的故事。那清风明月仿佛也染上了相思的色彩,他的歌声如同穿越了时空,将人们带到了那个离别的场景。征人远去,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等待,而李龟年的歌声就像那等待中的归雁,带着一丝希望,却又充满了无奈。他唱起这些曲子,不仅勾动了自已的兴亡之痛与个人的无限愁思,也深深地打动了听众。听众们就像被施了魔法的木偶,沉浸在他的歌声中,对大唐盛世——开元、天宝年间的种种繁荣有着无穷的回味与眷恋。李龟年在唱完这些歌曲后,忽然觉得心头剧痛、头昏眼花,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小船,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禁昏倒在地。四天以后他才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对家人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二位妃子令我教他们的侍女兰苕唱祓禊歌(一种超度亡灵的歌),教了四天,他们就让我回来了。”于是,有好事者就在李龟年昏倒的地方建了一座“二妃庙”以示纪念。看起来李龟年对唐明皇的感情很深,他就像一位忠诚的臣子,即使在王朝覆灭之后,依然怀着深深的眷恋。这种感情不仅仅是因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思想的束缚,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和唐明皇李隆基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都是真正的音乐家,是“知音”。

野史记载中,唐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他的舞蹈如同春风中的柳枝,轻盈而富有韵律,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美妙的故事。鹤年、龟年能歌,他们的歌声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尤妙制《渭川》的他们,就像一群拥有神奇魔法的工匠,打造出了一件绝世的音乐珍宝。特承顾遇的他们,于东都大起第宅。那宅第的僭侈之制,逾于公侯。宅在东都通远里,中堂制度,甲于都下。(今裴晋公移于定鼎门南别墅,号绿野堂)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则杜甫尝赠诗,所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崔九堂殿中监崔涤、中书令湜之弟也。(出《明皇杂录》)

又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杨贵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李白就像一位醉酒的仙人,虽宿酲未解,却欣然承旨,援笔赋之。辞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晓拂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荘。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龟年遽以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龟年常语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杨贵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此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玄宗皇帝改为唐玄宗李隆基,太真妃改为杨贵妃之后,这段故事更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出了大唐盛世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文化的繁荣。

在那个充满诗意与音乐的时代,李龟年就像是一颗璀璨的音乐之星,在宫廷与民间的天空中闪烁。他的音乐才华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无论是在宫廷的盛宴上,还是在民间的小聚中,都能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在宫廷中,他是备受瞩目的明星。他的歌声与演奏,是宫廷宴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璀璨的珠宝点缀着华丽的皇冠。当他站在宫廷的舞台上,手持乐器或者引吭高歌时,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黯然失色。他的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宝石,镶嵌在大唐盛世的文化殿堂之上。他与其他音乐家、诗人的合作,更是如同星空中的行星交汇,擦出绚烂的火花。例如与李白的合作,那《清平调》的演唱,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梦幻之舞。李白的诗词为他的演唱提供了灵魂,而他的歌声则赋予了诗词灵动的生命。唐玄宗李隆基的玉笛伴奏,杨贵妃的赏酒聆听,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面,仿佛是上天特意安排的一场艺术盛宴。

然而,安史之乱如同一场凶猛的洪水,冲毁了这一切的美好。李龟年从宫廷的云端跌落至民间的尘埃。在民间,他的音乐不再是宫廷中的高雅娱乐,而是变成了一种倾诉,一种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悲叹。他的歌声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那是一种对失去的家园、逝去的繁荣的深深眷恋。每一次演唱,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而悲伤的故事,让听众们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他在江南的土地上流浪,那江南的山水虽然美丽,但在他眼中却充满了忧伤。他就像一个失去了方向的行者,音乐是他唯一的伴侣,也是他与过去联系的唯一纽带。

他在民间的演唱,也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大唐宫廷音乐的魅力。他的歌声如同春风吹过大地,虽然带着一丝寒意,但却唤醒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那些曾经只属于宫廷的旋律,在民间的小巷、集市中流传开来。他成为了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将大唐盛世的音乐文化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李龟年与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更是知音。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对李龟年格外赏识。而李龟年对唐玄宗李隆基的忠诚,也不仅仅是因为君臣之礼,更是出于对这位知音的敬重。他们共同创造了许多美好的音乐回忆,无论是在宫廷的音乐创作,还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他们都能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知音般的关系,在安史之乱后的分离中,变得更加令人感慨。李龟年对唐玄宗李隆基的思念,如同绵绵不绝的江水,永远流淌在他的心中。

李龟年的一生,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音乐史诗。他见证了大唐从盛世到衰落的全过程,他的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从宫廷的华丽到民间的质朴,从兴盛时的欢快到衰落时的悲怆,他的音乐始终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的个人传奇,更是大唐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就像一颗音乐的种子,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虽然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李龟年在民间的音乐活动,也对当时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演唱风格、演奏技巧,被许多民间艺人所模仿。他所演唱的曲目,也成为了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民间音乐的湖泊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的音乐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甚至影响到了周边地区。他的故事和音乐,随着商人和旅行者的脚步,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人们虽然没有见过大唐宫廷的奢华,但却通过李龟年的音乐,感受到了大唐文化的魅力。他的音乐成为了连接大唐与外界的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伟大的王朝。

在他的晚年,尽管生活困苦,但他对音乐的热爱从未减退。他仍然坚持演唱和传授音乐知识,他希望将自已的音乐传承下去,就像传递一个珍贵的火种。他的弟子们也继承了他的音乐精神,在各地继续传播着他的音乐。

李龟年的音乐,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寄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音乐也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http://www.220book.com/book/3Q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屈尊归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3QG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